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校长领导“认知取向”理论的内涵与启发

2019-08-13吴振兴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7期

摘  要:校长的领导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的要求慢慢改变为全方面的激发支持。其主要内涵包括:行政领导、道德领导、关怀领导以及教学领导四个方面。其中有关校长领导理论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特质论、行为论、权变理论以及转型领导理论。台湾林明地教授提出校长领导的“认知取向”理论,其观点是是学校领导者所解读的外界环境,以及领导者用以解读外界环境的认知历程是校长领导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该理论对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及其研究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校长领导  认知取向  中小学校长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82-02

1   校长领导行为的关键:影响力

吴清山、林天佑[1]认为领导就是一种影响力的发挥,并且与组织文化息息相关,所以领导者可以透过其理念,来促进组织的更新。张栋梁[2]进一步指出校长领导行为是指校长与成员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校长能发挥其影响力,融合组织成员的意志,将之形成组织成员之共识,以建立团队精神,共同达成组织目标的一种历程。林明地教授[3]认同领导力等同于影响力的观点,同时强调校长的领导行为主要是通过教育学环境的优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微观政治学以及文化象征)等间接影响模式来提升课程质量及师生教与学成效。校长的日常领导行为通过技术性功能与象征性意义发挥其影响力,例如,校长在学校巡堂,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打招呼,询问需求满足其技术性功能,同时有代表校长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象征性意义。

2   校长领导的内涵

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校长的领导内涵越来越丰富,也从技术的要求慢慢改变为全方面的激发支持。其主要内涵包括:

2.1 行政领导

权力的权责关系。张栋梁[2]认为:校长需要与教师建立权责关系,一切以达成组织目标为重,要求教师务必达成组织目标,重视工作绩效程序等作为。校长领导无可避免的带有权力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从而使得学校有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

2.2 道德领导

以身作则。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所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华人地区对校长和老师的道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高要求。作为校长更是被认为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陈嘉硕[4]将华人校长领导面向分为: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沟通照顾行为、提拔奖励行为、宽容犯错行为等六个层面,认为华人校长的领导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德性、修养、操守、果敢、决断和高尚人品从而获得部属的信赖,达成个人与组织目标。

2.3 关怀领导

人际关系的建构。在学校中,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弱,稳定性较强的特点,导致校园当中的同侪关系并不是如企业、公司中有严格的科层管理体系。权力的实施往往需要靠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的维持来做保障。关怀领导依据实证研究结果指出,家长式领导行为的领导效能大多能从仁慈领导构面得到显着的效果,而威权领导几乎没能产生领导效能,此结果证明了在学校中校长领导的关系取向、人情关系仍十分强烈[5]。

2.4 教学领导

教与学质量的促进。李安明[6]指出校长教学领导是学校校长通过直接的教学领导(如校长直接授课,或进入教室内观察与指导教师教学)、影响、参与、示范或授权他人从事与学校教学相关之各项改进措施,以落实发展学校教学任务与目标、确保课程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支持的工作环境等领导行为的历程。在我国中小学,校长常被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观课,从而带领学校教师社群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反思。教学领导成为校长领导行为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

3   有关校长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理论分为四类,分别是特质论(trait theories)、行为论(behaveioral theories)、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ies)以及转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ies)。

3.1 特质论

特质论假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具有若干异于不成功领导者之人格特质,同时理想的领导人格特质可以利用科学方法来发掘,并作为选拔及培训领导人才的参考依据。但是因为特质论过于强调领导人才的先天而得,忽略领导情境的影响,模糊领导过程而被人质疑[7]。

3.2 行为论

行为论重视领导者的实际领导行为,一位领导者是否为成功的领导者取决于其行为表现,有别于特质论,成功的领导者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学习与培养的。该理论尝试确定了最佳领导模式,其理论性与操作性都较强,但是缺乏弹性,同时对领导环境依然不够重视,往往让学习者有知易行难的感觉[7]。

3.3 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最佳的领导型态是绝对而放諸四海皆准的,有效的领导必须因应各种不同的情境状况,而采取不同的领導型态以为配合。该理论深入考量领导情境因素,同时突显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存在与重要性,理论的弹性较强,易于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领导者被要求随时根据情境调整本身的领导风格,尤其难度[8]。

3.4 转型领导

转型领导指的是领导人以个人魅力,运用各种激励成员士气之策略,激发成员成就动机,提升个人自我成就层次,在达成自我需求满足与实现的同时,间接的完成领导者所型塑的教育愿景与组织目标。它是与互易领导相对立的。在研究中发现,转型领导将比其他领导类型更能有效促使成员超越原先预期的组织目标,提升学校教育绩效[9]。它强调的是领导魅力、塑造愿景、智能启发、激励鼓舞、形成共识与个别关怀等行为特征。林明地[10]的研究发现,校长心目中好校长的领导,是属于转化领导行为。

4   校长领导的“认知取向”理论内涵

校长领导的「认知取向」理论认为在教育领导研究中,不能忽略的是领导者所解读的外界环境,以及领导者用以解读外界环境的认知历程。研究显示,校长领导实际上受其对环境的解读,以及对其处理任务的思考过程与思考质量的影响[11]。一般来说,校长的领导要不是特质的展现要不就是行为的展现。例如:关怀老师,可以说是一种校长的人格特质,也可以说是一个领导行为。而教育领导的「认知取向」理论的提出,超越了特质与行为两者的视野,它强调的是校长对于同样的教育情境的不同解读,它关注的是校长是用什么样的认知思考模式去看待教育实践的发生。

例如,校长在一个学生学习效能较低的学校中实行教学改革,尝试提供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学生在考试中作弊,A校长会认为这是很可耻而且必须严厉处罚的事情,B校长则会认为这代表着学生从习得无助的状态到开始重视自己的成绩,证明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了初步成果。不同认知取向的校长,会有不同的领导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领导效果。林明地,梁金都[12]认为专家型校长的认知中较能知觉其他人对教育实践看法的不同,因此也较能重视集体智慧的分享、讨论与沟通,学校领导产生较好的效能。

5   校长领导“认知取向”理论的启发

林明地教授[13]认为领导研究应该开始以认知取向来探讨学校领导对日常工作环境、人际互动的解读、思考、基于此而采取的行动,及其彼此之间的可能关联。研究者以自身的行政经验为叙说脉络,结合林明地教授[3]关于教育领导认知取向研究较具共识的研究成果,探讨校长领导行为“认知取向”可能对学校领导带来的启发。

5.1 增加思考的替代方案有助于提升校长作决定的合理性

林明地教授[3]发现较少的替代方案(或备选方案)会限制校长思考的广度,致使校长经常以经验(直觉或记忆)、或立即反应代替较为周延的、较具理性的思考。林教授特别强调并不是否定校长的经验、直觉与记忆对解决问题的贡献,只是建议校长若能在经验、直觉与记忆之上增加思考的替代方案。在我的行政经验当中,遇到较为复杂、突发的事情时,会先列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分析利弊后,再与同僚进行讨论。因为有不同的选择方案,所以会让自己的思维不受到限制,也不会为了单一方案而进行合理化以及辩解。

5.2 养成正式书面纪录的习惯,可做为未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参考

林明地教授[3]发现如果学校领导有书面记录的习惯,不仅可以避免过多“快速反应”的决定,还可以对领导行为进行反思、促进与提升。我个人的行政经验中,比较大的体会是自己擅长记录,不仅记录处理事情的结果,也会把处理事情的步骤、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会记录下来,这樣再次遇到情况相类似的事情时候,就会比较从容的应对。

5.3 学校领导可找寻他人协助,排除思考盲点

林明地教授[3]认为在学校集体智慧的帮助下,更能解决学校教育实践的问题。作为行政人员要经常在正式(开会)与非正式(下午茶时间、闲暇时间)去与同事沟通,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在沟通当中获得较多的思考角度,并促进问题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吴清山,林天佑.转型领导[J].教育资料与研究,1998:24-63.

[2] 张栋梁.南投县小学校长领导行为与教师专业成长关系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D].台中:台湾台中教育大学,2010.

[3] 林明地.中学小校长专业发展:教育领导认知取向初步研究成果的应用、教育人力与专业发展[J].2013,30(2):19-28.

[4] 陈嘉硕.中学校长华人领导行为、教师工作士气、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论文)[D].台湾:台湾嘉义大学,2013.

[5] 苏英芳,黄贺.魅力领导、家长式领导、德性领导与领导效应之研究[J].中山管理评论,2006,14(4):939-968.

[6] 李安明.校长教学领导之改善、学生学习成就及学生学习测验成绩之研究[J].教育行政研究2012,2(1):21-67.

[7] 蔡培村,武文瑛.领导学:理论、实务与研究[M].台湾:台北丽文文化出版社,2004.

[8] 温子欣,秦梦群,陈木金.校长领导之道─成功校长领导行为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期刊,2013,12(1):59-89.

[9] 李明来.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和组织变革教师支持度关系之探讨[J].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报,2010,27(1):61-91.

[10] 林明地.校长学-工作分析与角色研究取向[M].台湾: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2.

[11] 林明地.教育领导研究的新议题[J].当代教育研究季刊,2009,17(1):137-148.

[12] 林明地,梁金都.校长领导与学校集体智慧[M].台湾: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3] 林明地.校长思考参考架构:内涵与初步研究发现[J].中等教育,2007,58(3):8-25.

[14] 林明地.中学校长提升课程质量及师生教与学成效之作为分析[J].当代教育研究季刊,2010,18(1):43-76.

作者简介:吴振兴(1982-),男,广东省广州市人,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