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网瘾生”成因及戒瘾教育

2019-08-13何静茹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小学

摘  要:由于家庭生活管教和学校引导教育的缺失、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面对现实勇气的缺乏以及个人精神生活和现实社交生活的空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成为“网瘾生”。学校应该加强对“网瘾生”网络使用的引导教育,家庭应该给予“网瘾生”温暖的教育和合理的网络时间,共同努力帮助“网瘾生”寻找生活樂趣与价值,以求有效帮助“网瘾生”戒瘾。

关键词:中小学  网瘾生  戒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7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迅速地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当前中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瘾生”一词进入了教育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中。

1   “网瘾生”沉迷网络的表现及原因

痴迷网络而无法自拔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和学习退步的学生被视为“网瘾生”,其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二是网络社交成瘾,长时间沉迷网络社交。“网瘾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们沉迷网络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生活管教和学校引导教育的缺失

父母生活管教的缺失,是“网瘾生”沉迷网络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生活管教方式对于学生的网瘾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生活管教网络使用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放纵满足,有些父母以满足孩子一切的物质需求来替代管教和关心,致使孩子在网络世界里放纵自己;二是明令禁止,这对于成长中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明令禁止的事物充满吸引力,禁止接触网络的效果往往截然相反。

学校对网络使用的引导教育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学校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导致学生接触网络时因无更多的引导教育而渐渐沉迷得无法自拔。不可否认,学校有采取对“网瘾生”的教育措施,例如校规上明令禁止学生进入网吧上网,如有违反则批评处分。但是,强制性且毫无教育意义的禁止条例管理治标不治本,缺乏从根源上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1.2 自我控制能力和面对现实勇气的缺乏

“网瘾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世界的诱惑缺乏强有力的抵制,一旦沉迷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网络世界丰富多彩,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极易被吸引,并且深陷其中。甚至有些“网瘾生”是知道自己的网瘾,也清楚沉迷网络的害处,但是由于自身的网络欲望强烈而无法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

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是指“网瘾生”沉迷于网络很多时候是在逃避现实的人或事,没有勇气去正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网络是个开放且不真实的空间。“网瘾生”可以在网络释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的喜怒哀乐,可以逃避不想面对的现实问题。比如,学生最不喜欢面对的问题是自己被定义为平庸者甚至是失败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被定为平庸者或者失败者的学生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受伤害的自我需求,拥有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所以,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是很多“网瘾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

1.3 个人精神生活和现实社交生活的空虚

个人精神生活是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空虚,也就意味着没有精神寄托,对待生活是不知所措或者得过且过的。“网瘾生”大多是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喜欢坐在教室里胡思乱想,精神空虚的他们接触网络时容易被网络的虚幻的内容吸引。例如沉迷玩游戏的“网瘾生”的整个脑子只有游戏世界,在游戏世界里找到精神寄托,那就是游戏输赢带来的快感。

现实社交生活的空虚只要指的是“网瘾生”的沟通和社交能力低导致的生活空虚。现在很多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家庭,家庭缺乏温暖,他们得不到关心与照顾,而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往往能填补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渴望。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学习落后,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不受欢迎人群,在学校得到不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他们透过网络找到生活寄托的快乐与自信,渐渐远离正常的社交生活,寻求在网络中满足自己的需求。

2   如何有效帮助“网瘾生”戒瘾

目前,部分观点把网络成瘾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疾病,但是不能把“网瘾生”沉迷网络当作是疾病治疗,“网瘾生”过度使用网络往往是伴随着其他问题的,这涉及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网瘾生”沉迷网络的问题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有效帮助“网瘾生”戒瘾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2.1 学校加强对“网瘾生”进行网络使用的引导教育

网络正确使用的引导教育对于“网瘾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应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网络使用的利与弊,让沉迷网络的“网瘾生”有所觉悟,让其他学生防范于未然。网络使用的利弊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展现,例如班级主题班会以“网络使用的利与弊”为主题;学校宣传栏设置网络使用专题;开展网络使用教育讲座或者演讲比赛等。其次,学校应该引导“网瘾生”去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正确的认识只有经过现实的实践,才会发挥良好的认识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注重认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十分必要。在他们的成长发展中,极易出现心口脱节、言行脱节的现象,又是懂得了某个道理,但往往行动上做不到,或者即使暂时做到了,却难以坚持。[1]P307如果“网瘾生”对网络的认识和态度稍有改变,就要抓住合宜的机会引导其利用网络去帮助自己的学习。例如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带有目的去使用网络,能利用网络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见识。

2.2 家庭给予“网瘾生”温暖的教育和合理的网络时间

“网瘾生”沉迷网络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的问题,更多的责任是落在家庭。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网络的使用更多的是來源于家庭的提供。所以,家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给予学生关心与教育,并且控制好学生的上网时间。首先,给予“网瘾生”关心,肯定其成长与进步。大多数的家庭都有众多网络设备,父母关心不足,“网瘾生”往往会把时间放在网络设备的使用上。一旦“网瘾生”的学习出现问题,父母就把所有过错归结于网络,反而加剧“网瘾生”沉迷网络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与压力。

父母在生活中应该多关心并肯定“网瘾生”,多加表扬其微小的进步,细微的进步表扬也比过错的责备要更具有教育的力量。其次,帮助“网瘾生”摆脱网络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树立父母榜样,加强交流沟通,约定网络使用时间。父母永远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方向和巨大力量。[1]P324面对“网瘾生”的教育问题,隔绝网络不是明智的行为,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自身做起,与孩子交流沟通上网的问题,一起合理安排上网的时间,从网络使用的细微之处开始合理上网。

2.3 多方共同努力,帮助“网瘾生”寻找生活乐趣与价值

“网瘾生”的戒瘾问题,不能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或者家庭,需要两者携手共同努力,从“网瘾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针对性地引导教育。“网瘾生”的网络“瘾”是一种精神上的沉迷,戒瘾应注重其精神上的转移。首先最重要的是拓宽“网瘾生”生活社交范围,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交流。例如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交流活动,让“网瘾生”把从网络的注意力转移到与同学的交流玩耍。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多带“网瘾生”出门感受真实生活,让“网瘾生”感受生活交往的乐趣。此外,转移“网瘾生”的注意力,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寄托。学校与家庭要结合“网瘾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寻找到精神寄托,戒掉网络的束缚。在众多的教育中,阅读教育是帮助“网瘾生”寻找精神寄托来戒瘾的有效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这说明阅读能够带给人无形的教育,并且塑造人的人格素养和行为习惯。因此,学校要注重“网瘾生”的阅读,哪怕他们不爱阅读课本,只要他们愿意阅读,就是寻找精神寄托的好开端。而家庭要做好协助学校的工作,在家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多带孩子去书店和图书馆,让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戒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也要长时间的沉淀才会带来精神的力量。所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帮助“网瘾生”找到精神上的寄托,戒掉网络的“瘾”。

3   结语

网络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角落,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前社会,“网瘾生”发展成为中小学生的一大部分群体。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网瘾生”,若不加以及时合理的引导,可能严重影响其成长。学校与家庭要共同努力帮助“网瘾生”寻找生活乐趣与价值,摆脱网络的吸引与束缚,以求有效帮助“网瘾生”戒瘾。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著.教育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渠译.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3]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焦秀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作者简介:何静茹(1995-),女,汉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学科教学论(语文方向)201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中小学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浅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