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聚人才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2019-08-13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落户人口人才

| 文 · 本刊记者 刘锦鑫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影片《天下无贼》中葛优这句经典台词放到10余年后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无疑成为了现实的映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管人才方针,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积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增创更多人才优势、汇聚更强价值增量。

从2018年开始,全国多地城市先后发布一系列富有诚意的人才新政,内容涵盖宽松落户、就业创业激励、租房住房优惠、现金补助等方面。

一系列重磅人才新政之下,各主要城市人才落户数量急速飙升,显示了人才新政的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更是因此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人才大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高端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15%,差额深圳市政府补齐,100万元年薪应缴个税45万元,现在可以少缴30万元。”

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2019年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的发言,引爆峰会现场,也迅速冲上热搜。

而这,仅仅是城市“人才大战”中的一个缩影。

在北京,除了针对博士后人才和海归硕士的传统人才引进政策之外,在2018年,首次开启了积分落户政策。虽然,条件仍然比较严格,但是对于长期在京工作的北漂来说,着实看到了希望。2018年北京公布了首批6019人的北京积分落户公示人员名单,其中年龄最小的是31岁,35.8%来自高新企业,23.4%获得创新创业奖项。

在上海,根据《引进人才申办户口试行办法》,上海市特需的11类人才可携妻带子直接户口落沪;另外,2018年上海也在试点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

在一线城市中,与北京、上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也有将政策从人才争夺向人力资源争夺转变的趋势。近3年每年常住人口增加50万以上的深圳,此前就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深圳提出,大专以上学历者即可直接落户,并且不设指标数量上限,学历门槛甚至低于某些二线城市,中高级技术人才甚至只需中专以上学历即可落户。

在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就开始针对高端人才局部调整引进条件,全国有不同级别的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特别是二线城市成为力度最大的人才引进城市,西安、南京、合肥、重庆等城市政策力度空前。另外,四线县城比如绍兴上虞、昆山、泰安新泰市、滨州惠民县、江北新区等县级城市也出台了人才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4月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指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到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到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这也意味着,当前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落户将全面放开放宽。因此,人才争夺在2019年各级别城市中全面开战。人才标准继续下移,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已经开始变成了劳动力之争。特别是西安、南京等城市,在2018年政策力度空前的基础上,继续加码人才政策。大部分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均全面放开对学历型人才的落户限制,“无门槛落户”“先落户再就业”“亲属可投靠”成三大关键词,以西安为例,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均可落户,取消本科学历落户年龄限制。

由领英与怡安翰威特在2019年5月发布的《2019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在2018年抢人大战中表现突出,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 2018 年的海归人才中,有6.7% 选择新一线城市作为下一站,移居新一线城市的国内高端人才占到人才流动总数的22%。杭州、成都和南京3地是近3年新一线城市中增长最快的人才引流地,其中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高达 3.9%。

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魏鹏不久前拿到了武汉当地某国企的录用通知,虽然还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但他比较满意这份工作。“接受这个工作是觉得国企比较稳定,另外我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其实是薪资待遇问题,如果薪资不错的话原则上在哪个城市就业都是可以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人才流动已经完全放开。良禽择木而息,人才会根据各地的政策、机会和发展,理性地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环境安家立业。如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成为各地人才抢夺战的焦点。

但当前多数城市人才政策的类型是趋同的,大部分城市都是从落户的便利程度、住房/购房优惠、创业补贴和规划发展人才用地/住房等方面来实行。为了增强吸引力,一些城市落户不断放开放宽,门槛进一步降低。典型城市有石家庄、重庆、兰州、西安、南京、常州、广州、海口等。还有一些城市区域的人才引进聚焦住房保障,典型代表有北京海淀区、南京、呼和浩特、海南、广州、杭州、济南、贵阳等。

另外,广东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引才多措并举。广州规定,来粤创业的港澳青年可与广东省青年同等享受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租金补贴、创业孵化补贴、初创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培训等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与转型升级的第一要素,并且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统一认可。

在这场争夺战中,各级各地政府乃至相关单位竞相出台了一系列颇具“竞争性”和“诱惑力”的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政策,让人们看到了这些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魄力和胆识。他们的求才若渴之心和见贤思齐之情,让人才迎来了好时代,更是激发了许多人成才的雄心和壮志,也引来了“金凤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是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争夺战”与人口形势的变化关系密切。

2019年年初,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李希如撰文,详谈近期市场热议的人口问题。

李希如称,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重大转折期。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2018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

有研究认为,人口红利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则与人口红利的衰减密切相关。当人口红利衰减时,劳动力供给形势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会显著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养老、医疗负担加大也会影响积累和投资等。这些变化,意味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或消失或式微,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瓶颈期来临,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经济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

不过,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可怕。因为此时尽管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但仍然可以挖掘出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技能、经验等人力资本的提升,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这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效应。第二次人口红利效应可以弥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的人口结构缺陷,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

眼下,我国经济刚好处于两次人口红利交接的关键时间点。连绵不绝的“人才争夺战”,也正显示了我国已进入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正是基于此,各地政府多方布局,求贤不倦。

“人才的引进将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改善人口结构,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如果一些引进人才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甚至会较快发生作用。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则需要分短期和长期来看,从短期看,由于大量人才引进,需要兑现对人才的承诺和改善公共服务,因此会加大财政支出;但从长期看,由于人才会带来就业、消费和税收,扩大经济总量,最终会改善财政收入。而且人才的加入将壮大缴费人群,改善社保基金收支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林宝表示。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人工智能、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兴技术人才决定着行业转型速度,决定着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人工智能竞争,还是云技术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我们能为这些行业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时,新兴产业才能不断壮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吴清军表示。

在当前的“人才争夺战”中,科研创新型领军人才已经成各省市竞相争夺的焦点。不少地方明确提出要加快新产业培育和创新,比如,深圳提出将区块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领域;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对于区块链产业发展给予技术人才引进补贴 ;重庆提出到2020年将引进和培育区块链中高级人才500名以上;贵阳在支持和鼓励区块链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入驻方面,从主体支持、平台支持、创新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详细列举了相关奖励政策。

各地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由争夺大学生向争夺领军人才升级。比如,2018 年 3 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北京市重点引进“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的入选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人才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继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培育未来发展新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发展愈发重视,各地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应更多依靠人才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各地因此也从拼投资转向争夺人才。

这也是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过去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现在已呈疲态,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都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人才正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人才就是财富,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驱动。给这些人才以优厚的条件,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为城市做出更多贡献,于人于城市本身,都是一种双赢。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大背景下,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可能决定了这个城市未来的兴衰,因为这意味着人口结构更年轻的城市会拥有更大比例的生产者。”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刘璐表示。

刘璐认为,现在每抢到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就是抢下未来十几年城市主要的劳动力和贡献者。同时另一个大背景是中国将进入老龄化,所以现在抢年轻人,就是为城市未来十几年持续提供竞争力。

《武汉市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和2016年武汉市人口净迁移率分别为-1.78‰和-0.29‰。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则意味着武汉地区的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也就说明武汉人口吸引力较弱。

穷则变,变则通。武汉在2017年就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打响了“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而2017年武汉市的人口净迁移率也一举“扭亏为盈”,达到了19.78‰。

各地纷纷“放大招”、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引才揽才,实现了人才在各大小城市间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人才资源分布朝着更加均衡化的方向发展,这将助推我国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升级,加速形成人尽其才的良性局面。尤其是西安、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的加入,有利于改善我国一直以来人才东西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用好人才方能凝聚人才

人们常说,良禽择木而栖。就一个地方而言,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降低门槛延揽人才固然值得肯定,但这只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人才吸引过来之后,没有相应的留人措施跟上,即便一时把人才招来,日后人才也会另觅他处。

天下多才,在所用之。抢人才不是目的,让人才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才应该是城市抢人才的初心。但是让人才真正留得下,并不是仅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决的,还要考虑能不能用好人才同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除了一纸户口,一个城市的人文气息、营商环境、创业氛围、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等都是能否吸引人才留下来的重要因素。因此吸引人才不仅单单依靠户籍政策扶持,更需要当地产业的支撑,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需加强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的建设,才能让人才真正留下来。

前几年大家“逃离”了“北上广”,转眼间又“逃回”了“北上广”,本质上触及的就是这个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破除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搭建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打造动力强劲的创新引擎。

对此,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李震表示,引才只是手段,不是终点。人才最终能否留住,关键看是否具有适宜其发展的环境和土壤,能否建立适合人才长期发展的良好生态,有效形成人才黏性。

“比如说强化产业引领,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孙锐表示,人才工作要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禀赋对接,与区域战略布局对接,才能显现其工作价值和意义。

具有基础资源的地区,则应围绕深化与国际国内人才创新高地的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平台和创新创意综合体,构建区域产业特色“创意核”,推动实质性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国内外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城市抢人大战,竞争与摩擦,看似消耗了各城市的资源,却反映了各个城市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对于建设人才强国的不断探索。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不断的优化和配置,也对于整个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深盼国内各界能够敏锐捕捉到这一经济发展变革的机遇,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猜你喜欢

落户人口人才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才云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人口最少的国家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