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争夺战”要赢在“下半场”

2019-08-13苏楠

中国新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工作发展

| 文 · 苏楠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前进,社会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全党全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创新提出了“人才九条”,突出释放出党政机构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的坚定决心和宽广胸襟。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管人才方针,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积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增创更多人才优势、汇聚更强价值增量。

在这次“人才争夺战”中,从创业孵化园、人才公寓,到先落户后就业、人才补贴、减免税收等,各地的人才政策主要围绕户口门槛降低,住房、生活、科研补助增加和税收减免3个方面展开。如有城市出台规定,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取消住房和工作限制,中专、高中学历工作满两年,无房也可以落户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城市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对于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探索。客观上,对于通过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和配置人才,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于推动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才工作是系统工程,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才能形成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生态圈。不过随着城市间引才举措的彼此趋同,城市“人才争夺战”已经进入下半场,逐渐演变为“人才生态环境”的综合竞争。那么,如何改进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究竟用什么来吸引人才?

创新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

当下,无论是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进行,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发挥好专业人才本领,还需要人才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创新。

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实践标准,引进、激励、培养人才政策,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拔视野,立足所需行业人才实际,更加注重以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权威、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鲜明导向,让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魄,培育和造就更多英才的勇气和决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广东,针对教育和培养技工人才首创了“校企双制”合作办学模式,全面推行技能导向的“双证书”制度,并且建立基础扎实、覆盖面广的实习实训基地,把“学理论”和“重实践”的过程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江苏南京一些高校也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开启国际化办学新征程,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学科,把资源引进来,把教育走出去,共同携手国内国际市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这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有的已被国务院纳入《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成为指导推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

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战略资源,人才工作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工程。只有解决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的“瓶颈”和“短板”问题,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应着眼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链条,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工作体系化建设水平,防止把人才“卡住”“气跑”“埋没”,避免人才流失和浪费。

人才流动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方、各行业晋升渠道、工资福利等条件仍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针对这些制约,上海建立人才流动的“旋转门”机制,实现了研究者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有序流动。天津市为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自贸区、自创区的发展,也打出“组合拳”助力京津冀人才加速流动,实施京津冀人才资质互认互推。

为避免产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还应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决定人才资源配置的,归根结底是市场规律。必须紧盯市场化发展方向,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在行政管理推动上做减法除法,在发挥市场作用上做加法乘法,激活用人主体、服务机构招才引智主动性。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将人才评价由“政府评审单位”放权给“用人主体单位”,充分发挥人才企业在用人地位上的核心主导作用。

提升人才管理服务水平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人才工作点多、面广、周期长,要避免出现谁都管或谁都不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主要矛盾、关键问题,在人才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实际需要出发推出硬招实招,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不断吸引人才集聚。因人而异、精准服务,针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开展“管家式”“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处理好留住和用好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

人才工作需要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等措施激发活力。简政放权要求管理部门对人才要多一些落地服务,少一些重复要求;多一些实际支持,少一些敷衍了事。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人才的监督和激励,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的宏观管理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人才发展创造更多良好环境上。

让人才落地生根,不能光靠“卖吆喝”,还得看一项项政策落实的速度与温度。为人才提供可供其施展才华的场地,让人才确有用武之地;充分尊重人才发展意愿,落实医疗、住房等基础保障;改善客观环境对人才的硬约束,人才也需要对自身和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既需要中央布好局谋好篇,也需要地方真正拿出诚意。只有打好各方面的“组合拳”,方能留住人才的心,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当下,人才争夺已经进入“下半场”。“上半场”可谓是做了显功,各地落户数量的极速增长,彰显人才新政的生命力、吸引力。“下半场”则是做潜功,要转变人才工作思路,将资源用在留住本土人才、用好引进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上,推动人才价值实现,助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切实让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猜你喜欢

人才工作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选工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