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课堂实录
2019-08-12王雅静
王雅静
一、激发阅读期待,猜读内容,初识“卖炭翁”
师:根据题目,同学们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卖炭翁卖炭。
(师板书“卖炭翁卖炭”。)
师:老师在这里打一个逗号,同学们再猜猜看,卖炭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故事呢?
生:炭卖不出去。
生:炭被人抢了。
……
师:看来,同学们都觉得在这个卖炭翁身上,将要发生一场悲剧。下面就请同学们读全诗,看看在卖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基于课堂生成,细读课文,渐知“买炭者”
(生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黄衣使者买炭。
(众生笑。)
师:对得很好啊!“卖炭翁卖炭,黄衣使者买炭”,多和谐啊!哪里不对吗?
生:应该是“黄衣使者强买炭”。
师:你怎么看出来是“强买”的?
生:注释里说“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黄衣使者就是用“半匹红纱一丈绫”买的炭。
师:多好啊!你知道结合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千余斤”,如果是你,你换吗?
生:不换。
师:为什么?
生:不等价。
师:不仅不等价,注释里还清清楚楚地写着是“远远低于”,所以,这是一种“强买”,你这个词用得多好啊!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同学补充后的句子读一读——“卖炭翁卖炭,黄衣使者强买炭”。
(生齐读。)
师:好,这里老师是打逗号,还是句号?
生(齐):句号。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
(生齐读。)
生:“黄衣使者”就是“宦官”。
师:你的意思是将“黄衣使者”改成“宦官”?
生:是的。
师:既然“黄衣使者”就是“宦官”,为什么诗中不直接点出买炭者是宦官?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如果直接写“宦官”的话,太直接了,可能会得罪他们。
师:当时白居易也是一个官,为什么会怕得罪他们呢?
生:说明宦官的权力比官员大。
师:大到什么程度?
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师:其实,这一点我们也能从注释1中窥得一二。“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从注释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宦官的权力大于一般官员?
生:买办是肥差,一般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现在这个肥差被宦官抢过来了。
师:对啊!他们把这个差事抢过来,不是要为百姓服务的,而是为了捞取自己的利益,可想而知他们会如何对待百姓了。
生:能压榨多少就压榨多少!
师:有一定道理,但是老师觉得怕得罪宦官不是主要原因。刚才大家讨论的时候,我听到有同学说“黄衣使者”强调的是“使者”,我们比较一下“黄衣使者”与“使者”的区别。
生:“黄衣使者”表明是皇帝的使者,代表皇权。
师:在古代,颜色是有等级的,黄色代表了皇权。他们穿着“黄衣”,说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皇帝允许的。其实,在历史上还真发生过相似的事件。当时有一个卖柴翁的柴被宦官强买,那个卖柴翁可没有这个卖炭翁好讲话,就与宦官打起来了,把这个事情闹到皇帝面前了。皇帝怎么处理呢?他惩罚了宦官,赏赐了一些东西给卖柴翁,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大家想想,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做给别人看看的。
师:息事宁人,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对宦官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纵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从上到下都在剥削、压迫百姓。
师: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在压迫百姓,比如作者白居易就不是。但偏偏就是那些手中有权的统治者不好好对待百姓,特别是那些“黄衣使者”,让老师想到了一些成语——
生:狐假虎威。
生:仗势欺人。
师:很好。老师把“强买”这个词补充到我们概括的句子中去。大家再看看,“白衫儿”是些什么人?
生:小兵。
生:爪牙。
师:好!“卖炭翁卖炭,宦官及其爪牙强买炭。”我们再来看看,这种“仗势欺人”还可以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生:“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师:具体地说说。
(生沉默。)
师:大家想想,如果将这个“把”字改成“拿”字,有什么不一样?能不能模仿一下“手把文书”的样子?
(生模仿。)
师:请你解说一下为什么这样拿文书?
生:“把”,感觉是要端着。
师:端着什么?
生:端着架子。
师:很好,狐假虎威的架势出来了。你能不能再揣摩一下宦官此时的心理活动?
生:这可是皇帝的命令,谁敢违抗!
師:“口称敕”和“叱”表现了什么?
生:这些人很嚣张,横行霸道。
师:描写宦官的句子还有一句“翩翩两骑来是谁”,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翩翩”一般都是形容——
生:公子。
师:是啊,多美啊,“翩翩公子”,诗人怎么会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令人痛恨的宦官呢?老师此时想到了一个成语。
生:人模狗样。
(众生笑。)
师:很形象。下面就委屈大家模仿一下宦官人模狗样、仗势欺人、嚣张跋扈的神态和语气读一读这两句。
(生自由模仿朗读,师请一生读,简单点评。)
三、基于思维建构,回读课文,读懂“卖炭翁”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概括的句子——“卖炭翁卖炭,宦官及其爪牙仗势欺人强买炭”。
(生齐读。)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这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将“卖炭翁卖炭”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一些?
生:“市南门外泥中歇”,说明他是在泥中卖炭,卖炭环境艰苦。
生:“歇”,说明他很累。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苍苍”,说明他年纪大了;“十指黑”,是被烟火熏的,说明烧炭也很辛苦。
生:注释里说“南山”指终南山,在长安城南。卖炭翁烧了炭再拉到城里卖,“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他早上驾车出去,中午才能到,路途遥远。
生:“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卖炭翁要靠这车炭生活。
生:我觉得“卖炭翁卖炭”最苦的是心里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天已经很冷了,可他还是希望天再冷一些,这样炭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是多么矛盾的心理啊,内心该有多苦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用一个成语“含辛茹苦”来形容卖炭翁,把它加到我们的概括句中去——“卖炭翁含辛茹苦卖炭,宦官及其爪牙仗势欺人强买炭” 。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一下,白居易为什么要把这个卖炭翁写得这么苦呢?刚才老师说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卖柴翁”,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卖柴翁”?
生:“卖柴翁”还没有“卖炭翁”苦,不能写出作者想要写的东西。
师:作者想要写什么?
生:作者想要表现当时宦官专权、仗势欺人,统治者剥削、压迫百姓的社会现实。
師:作者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批判、讽刺。
师:对百姓呢?
生:同情。
师:我们再来把概括句读一读——“卖炭翁含辛茹苦卖炭,宦官及其爪牙仗势欺人强买炭”。这个概括好在哪里?
生:前后形成对比,能够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师:所以学习本课后,大家应该懂得,在概括故事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概括什么人做什么事,以及结果怎样,还要用准确的词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怎样通过揣摩关键语词,来领会作者蕴藏在其中的深层意蕴。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好好思考,真正读懂《卖炭翁》,读懂白居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柘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