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走向深远

2019-08-12郭志明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优秀教师名师建构

郭志明

主持人语

优秀教师的成长伴随着实践,伴随着学习,更伴随着思考。实践和学习的过程,必须以思考、反思、思想贯穿始终,唯此,才能发现问题,不断优化,从而达到深刻的境界。

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不断积累和探索;需要学习,不断吸收和借鉴;更需要思考,在思想中前行。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有一个周期,但这个周期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在反思中进步肯定比顺其自然地成长要顺畅,带着思想前行更容易到达理想的彼岸。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善于反思,善于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思考后不断进步。

叶澜教授有个很经典的表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教授总结出名师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揭示出思想力是优秀教师不断攀升的强大动力。我们想到了于漪老师,她就是这样一位伴随着思考不断走向杰出的优秀教师。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其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漪老师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一位思想者,她身上深藏着思想的因子,每上一节课,她都要回放,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她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让她不停思考,思考使她的教学炉火纯青。

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只是一位教书匠,还要善于对教育进行审视,对教育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对教育现状中消极的东西要勇于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方略。比如课改的模式问题,有利有弊。利在有节奏、有效益,学生成主体了;弊在固化流程,僵化思维。怎么办?就要善于突围。教学是要求效率的,但又不能硬干蛮干,科学之路在哪里?优秀教师的不平常,就在于他们基于现状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有效路径。

如东县实验中学李旭东老师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之所以能在教学上独树一帜,就在于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语文学科的“前瞻后顾”。他認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构建学生的三维学力: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阅读力,在语言运用中培养表达力,在语言生活中培养文化力,从而建构了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学力理论”。这样的思考和建构,既体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的担当,又使课堂回归学科本质,洋溢出一派生机,也给一线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范本。

本学科应该有怎样的定位?应该怎样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这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优化。优秀教师就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优秀的。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秦志强老师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总结出三重境界:刚开始教语文,他停留在“利用”的境界——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语文,只是思考语文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于是以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把学生按在题海里,丝毫不关心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淬炼、习惯的养成、视野的拓展、素质的积淀。教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学生全无生气,语文全无意趣,便调整修订,进入了“使用”的境界——目光聚焦于语文工具性的功能方面,把语文作为一种生活技能,作为帮助学生立足社会和谋求发展的一项本领,虽同时关注知识和能力、课内和课外、特长与潜能、主导和主体,却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陶冶。这样的教学缺少了灵气,失去了诗意。反思后,秦老师努力追求“享用”的境界,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终身素养的培育,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引领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对话、有启迪、有感悟、有分享,不仅帮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自由感与成功感,还让他们享受愉悦感、满足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崭新层面。秦老师的不断反思,促进了他的不断超越。这种超越创造了他的诗意教育,实现了他的诗意人生。

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优秀教师思想力的根本表现在找准学科本质与学生学习的完美契合上。学科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学科学习的基本路径是什么?这需要教师不断思考,真正弄清楚、搞明白,如此,他才能够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循着科学路径款款而入,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范永梅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善于反思的优秀教师。她的物理课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一直很好。但通过观察,她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左思右想,她感到:物理课不应当只是听课、记笔记、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不断发现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实验不应只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应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创设情境、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于是从2007年开始,她提出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想法,从回归物理学习的本源出发,强调以实验为载体展开学习,以问题为线索探究规律,力求实现实验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怎样让实验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种“动态建构”?她不断探索,做了大量的实践尝试,然后将这些尝试进行归纳演绎,又不断思考,删繁就简,提炼出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策略:创设情境——问题猜想——实验探究——知识建构——应用提升。这一策略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将过度关注“物理知识教授”(内容)转变为更多关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将很多物理知识(规律)的建构过程交由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完成,不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课堂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动态建构”。学生亲身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他们的思维领域开拓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形成了。范永梅这位有思想的物理教师,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研究过程、创新过程和收获过程。范老师自己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学校成了省级物理学科基地,她自己也被评为中学正高级教师。

优秀教师是具有独特思维品质的教师。正因此,他们的专业发展才能走向深刻,走向远方。

一要善于继承。南通的名师培养非常注重年青一代的名师把老一辈名师的优秀成果加以传承、发展,这就是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一书中所倡导的“接着讲”。在初中阶段的名师培养中,我们让培养对象认真学习和领会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陆志强老师探索的“数学变构教学”,施俊进老师探索的“数学生态课堂”构建,都很好地吸收了李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精髓以及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思想。如此,老一辈名师的优秀成果得以传承,促进了教育品牌的可持續发展。

二要善于求异。学科的张力是以思维的张力为基础的。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地理教师邱磊具有明显的异质思维。由于地理知识与技能相对稳定,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固化,思维上也跳不出既有的模块化、程式化倾向。所以,邱老师异质思维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就是寻求课堂教学的不同表达逻辑和审美呈现。加上个人兴趣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他利用文字学(尤其是字源学)、诗词学中的大量相关资源,以及建筑学、堪舆学上的地理原理等,形成了一套文化地理的自洽系统。汉字、成语、诗词、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和文化景观,都成为他教学中的海量数据库。邱磊以文化与地理联姻的方式,扩展了学科边界。这种异质思维,渐渐形成他后来的跨界思维、综合思维,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效果。

三要善于反思。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经常回放,经常反思,做佐藤学倡导的“反思性实践家”。李凤老师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批判,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了“无痕语文”的教学主张。无痕语文教育,以简驭繁,返璞归真,探寻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看似无意却有意,看似无招却有招。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在实践中她体会到,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无痕”并不太容易,很多时候还需要教育的“有痕”。于是,她从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受到启发,感到自己推崇的“无痕语文”还停留在怀特海所说的“浪漫阶段”,“无痕语文”要走向精确、走向综合,还要处理好“有痕与无痕、显性与隐性、目的与过程”等方面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布以后,她更是把自己的实践放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加以联系、反思和调整,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走向更高端,更有生命力。

四要善于延伸。优秀教师总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他们会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努力使探索更深入,成果更广泛。海门市东洲中学滕玉英老师一直孜孜于物理学科教学优化的探索,她结合学科特质和学生学习实际,总结出“情智物理”的教学主张,让物理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业绩。实践让她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效益。作为校长,她试图将物理学科的探索推及其他学科,于是她与同仁们一起,建构了“情智教学”的课堂框架,学校的课堂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学质量整体攀升。学科的成绩和学校的质量让滕校长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她作为唯一的初中校长被选拔为第二期“全国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成员。在与学校管理专家和名校长的共同切磋中,她又将“情智教学”延伸到学校管理,提出“情智管理”的思考。她的思考不断拓展延伸,思想渐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的完整体系,展露出一位新时代优秀教师和校长的卓越品质。

(作者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

猜你喜欢

优秀教师名师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优秀教师辞职终究是教育损失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三)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江西:优秀教师省内5A、4A级景区可免门票
浅议"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