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2019-07-25杨和平
杨和平
白居易的《卖炭翁》刻画了一个“卖炭翁”的形象,以作者目睹的个例表现当时社会底层全景,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1.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四句从三个层面交代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首先是烧炭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漫长。“千余斤”的炭,先一斧一斧地“伐薪”,再一窑一窑地“烧炭”,然后才能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其次是工作地点的荒凉。“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由这个地点,我们还可以想见卖炭翁的生活境况,没有土地,孤苦伶仃,烧炭卖炭是他生存的唯一依靠。最后是烧炭过程的艰辛。整个烧炭过程,卖炭翁的脸是烟火色的,鬓发是灰白的,十指是乌黑的,苍苍的鬓发突出在灰黑色的背景下,以鲜明的富有质感的画面,表现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存的苦难。
2.卖炭翁的贫寒与卖炭行程的艰辛。首先,从卖炭翁卖炭的目的看,足见其贫寒。“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賣炭翁年老体弱,却仍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什么?仅仅渴望有穿的、有吃的,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这样的设问,为后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恶行做好了铺垫。其次,从卖炭翁卖炭前的心理活动看,足见其贫寒。卖炭翁明明“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为什么?因为他将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了。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艰难、极度贫寒的表现。对于卖炭翁的这种处境,诗人用“可怜”二字表达了自己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第三,卖炭翁卖炭的行程,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一是天气恶劣,“夜来城外一尺雪”。虽然这是卖炭翁所盼的,但身穿单衣的老人,面对这样“一尺雪”的天气,其行程的艰难和所面临的苦难不难想象。二是车重,道路难行。这一车炭,有“千余斤”,很沉重,地面又有一尺厚的雪,是“辗冰辙”前进。到了市南门外,又是泥泞的路,还要在“泥中歇”。三是路途遥远,时间漫长。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途遥远,卖炭翁“晓驾炭车”出发,到“日已高”时才到达,足见艰辛。四是牛困人饥。“牛困人饥”是互文,牛困人也困,人饥牛也饥,但却无粮食充饥、无处歇息,只能“市南门外泥中歇”。虽然卖炭翁的生活如此艰辛,但因为是去卖炭,所以我们和他一样,心里还是怀着改善生活的希望和一丝美好的渴望。
3.卖炭翁生活艰辛与贫寒的原因。“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太监及其爪牙骑着马“翩翩”而来,这“翩翩”的轻快与卖炭翁“辗冰辙”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接着通过“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示“宫市”的实质就是“皇宫里需要的物品到市场上随便给点钱就拿”的公开掠夺。诗人将“千余斤”的“一车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将狐假虎威、耀武扬威的宫使与“惜不得”的卖炭翁进行对比,让读者在哀叹中对卖炭翁产生了更大的同情,这千余斤的炭,这多日的艰辛付出,这一路的希望,都化作了泡影!这空着的肚子,这困乏的身子,这接下来的日子,卖炭翁该怎么办?同时,也对宫使的掠夺行为产生了更深的愤怒,他们掠夺去的,是卖炭翁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浇成的满怀渴望、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卖炭翁生存的希望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