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学生错解突破教学难点
2019-08-11张晓松陈耿祥
张晓松 陈耿祥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善于充分合理利用。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解题方法进行分析,为对习题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关键词:学生错解;习题课教学;学生中心
在物理教学中,练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技能、能力的发展,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心理状态,为改进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然而笔者在教学一线过程中经常遇到,习题课课上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或是课上听懂课后遗忘等课堂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提高习题课的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并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笔者试图通过利用学生平时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解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常见错误形式,并进行课堂讨论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通过寻找错解的原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一、 案例呈现
案例1:物理的受力分析问题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难点,容易出现漏力、多力或者方向判断错误的情况,尤其是遇到静摩擦力的情况,笔者在一线教学的时候就遇到如下问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人站在倾角为θ的自动扶梯上,随扶梯斜向下匀减速运动,试分析人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人处于失重还是超重状态?
如图2、图3所示是学生做的受力分析图。图2所示的学生摩擦力方向判断错误,课堂上该生给出的理由是:由题意得人随电梯速度往下,凭着“感觉”认为摩擦力应该是水平向左。然而事实上因为物体的减速向下,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指向右上角,摩擦力不可能水平向左。作出图3的学生虽然注意到加速度方向指向右上角,但是忽略了摩擦力的方向特点:与接触面平行。从学生的错解中,可以看到不少学生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没有强烈的证据意识,往往出现错误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正确的解法如图4所示,首先选取电梯上的人为研究对象,由于人是减速向下运动所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指向右上角。人将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电梯对人的支持力N及摩擦力f,可以把加速度分解为水平方向加速度ax和竖直方向加速度ay(如图4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水平方向上:max=f;竖直方向上:may=N-mg,所以人受到摩擦力水平向右,电梯对人的支持力N大于重力所以处于超重状态。
二、 策略与方法
(一) 民主课堂平等交流
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发言。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创建民主课堂。虽然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却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可以展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法(例如上文的案例呈现),请学生自己谈谈解决该问题的想法,并就此观点的科学性、准确性,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法并总结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例如对于物体受力问题,让学生明白物理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的关系,首先应该审好题目条件(注意是否接触面粗糙,是否考虑重力等),选好研究对象(注意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灵活应用),然后分析清楚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如加速度大小、方向等,最后才是画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进行受力分析。
(二) 调整策略丰富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物理核心素養,教师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也应该思考如何在课堂渗透物理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作业或考试中学生错解,适当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物理课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物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将教师的示范讲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独立练习、学生合作学习等方法有机融合。很多物理习题情景来源生活,可以引入生活实例视频缓解长时间思维活动的疲惫;或将习题与可操作的物理实验相结合,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理解学生重树信心
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动手独立练习,很难想象学生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同时教师也不应该害怕学生出错,更不应该一味简单地批评和挖苦。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其实就告诉我们他需要帮助。教师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因为面对困难经历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教师除了理解学生的失误,还应该通过不同手段帮助学生重树信心。要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学生一个问题都还没理解清楚马上就进入下一个题,可想而知每个题目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会一次次打击学生的自信。与其赶速度、赶进度、追求多讲几题,不如放下急躁之心“精讲”少部分题。学生多一“囫囵吐枣”的题目,就多一分迷惑,少一分兴趣。学生深刻理解一题,就多一分掌控力和自信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的学习重在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鼓励学生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错题,对自己进行查缺补漏,不断重树自信。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8-189.
作者简介:
张晓松,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大同中学;
陈耿祥,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