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知与维度
2019-08-11刘燕
刘燕
摘要:为进一步促进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国情,紧紧把握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关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全民健康发展和经济持续提高的一系列新举措。本文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知着手,以更好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维度,从而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努力探寻适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 思想认知 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4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论、新举措。这是党和国家在面对我国当前生态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挑战时,不断汲取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创举不仅体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之中,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中得到展现,它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清晰的前进方向。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知
(1)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相当重视生态文明,不断探索着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发展模式。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林业,这为后来发展生态建设思想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生态建设,并将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不断完善和落实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则是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新定义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使生态文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继承和发展生态建设思想,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新理论和新措施。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客观规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念,注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倡导绿色发展,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达到统一,实现美丽中国。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根基所在。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保障,日益深厚的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灵魂源头。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各方面的融合发展。同时,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格局。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生态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事,这需要突破地理国界,使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生态治理,共享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即世界各国在发展时不能独善其身,应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意关切其他国家、地区的合理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全球生态治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结合了国内、国际两大环境,立足于我国国情,将我国的生态建设融入全球生态体系中,以开阔的全球生态视野,不断审视自身,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形成生态治理的国际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维度
(1)生态强国道路,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生态强国道路,既不是走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的老路,也不是走直接复制他国经验的歪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生态国情的生态兴国之路。“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强国道路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幸福感。它不仅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之路,更是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科技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消除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理性依赖,扭转工业文明的传统消费方式,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道路,让绿色的生态强国之路成为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途。
(2)生态利民理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使得他们越发关注生态环境,追求身心健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和国家从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生态利民的理论命题。生态的好坏关乎小康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问题正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民意诉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生态制度支持,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关。生态制度支持约束和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与尺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同时,也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所要遵循的“规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就是为了有效、持续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提出的“最严”的生态法治观,不仅表明了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决态度,而且还指明了法治思想和方法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生态法治建设。因而,要把生态制度支持放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关,实现生态法治的公平正义。
(4)生态文化自觉,树立理性的生态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核心是生态文化,它是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文化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培养人们自觉地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漠视自然规律的行为,究其原因正是生态文化不够浓厚。因此,必须扭转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理性的生态观,发挥生态文化自觉性,让生态思想、价值观念真正发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实践成果,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实践发展,必须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维度,才能正确地探寻其现实路径,从而与时俱进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王舒.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刘思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0).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