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图文科学性与教学问题研究
2019-08-11常世劲
常世劲
【内容摘要】新教材以直观的插图形式向读者呈现了教材所叙述的事物的形态和变化规律,想补充于说明文字,促进教材内容更加完善,在教材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近些年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对新教材插图和相关文字的教学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列举了几个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化学教材中师生都比较关心的图文科学性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材 图文科学性 教学问题
一、对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测定的实验
教材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通过对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实验的原理的仿照,而进行的半定量的原理性实验。教材中图2-3展示了是对该试验所用的仪器和装置的展示。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想要得到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5的准确的结果相对较难,所以可能会在一些课堂上看到根据这个1/5的误差展开的分析。如水的体积比1/5小,可能是因为:(1)红磷燃烧不充分或红磷的量不够;(2)没有冷却至室温便把止水打开;(3)装置缺乏较好的气密性。比1/5大,可能是因为:(1)没有把止水夹夹紧或没有使用夹子;(2)塞瓶塞的动作相对较慢。这些分析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可能对于竞赛备考比较适用。但在新课中,对于初学化学,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这种误差分析容易把教学主题冲淡,对大多数学生兴致会造成影响,所以刚开始讲授时一般不建议进行误差分析,可在总结复习时适当提出。当前对实验有许多改进,主要是测量精度的提高,保证瓶内进入水的体积为1/5,因此初中阶段的演示实验,应该尽可能使用通用的标准化仪器,主要突出原理,避免因仪器过于复杂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导致教学主题偏离。
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教材中图2-11表示的是氧气中硫在燃烧时使用的仪器和部分实验现象。一些实验把其改进为消除SO2产物的污染,把装置设计的比较复杂。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预先在集气瓶中盛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把硫粉的用量适当减少,并及时把火焰熄灭,就可以避免明显的空气污染现象产生。改进的过于复杂的装置与简明性的演示实验的原则相背离,会使学生的理解负担增加,进而对教学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也不应绝对强调实验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应转变思路,采用多种灵活的途径进行。如根据教师上述操作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对这样设计的目的进行讨论,既使其化学知识得到拓展,还对其宣传了绿色的化学思想;而且这个实验让学生闻到的SO2的味道只有极少量,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环保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升。
三、电解水实验
教材中图4-25的“电解水实验”使用的是霍夫曼水电解器。有的教师教学工作中反映使用该电解器操作实验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电解过程中溶液会呈现淡黄色,却只能得到相对较少的氧气量。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前一些水电解器为节约成本,以锰钢或不锈钢替代Pt电极的使用。因为电极中有活泼元素Cr、Mn、Fe等,容易在电解时被氧化,造成溶液变色,在此过程中还使电量和部分新生成的氧气被消耗,降低了收集到的氧气量,最终导致实验结果想要达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相对较难。
四、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教材中图5-2显示的“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原实验教科书中使用的是白磷,有明显的实验效果,但白磷是一种危险品,公安部门对其管控比较严格,现在许多学校想要获得较难。再加上考虑其环保和安全性,在新教材中开始使用红磷。一些教师都反映红磷在实验时较难点燃,因为红热的玻璃管温度比红磷的着火点(200℃)高许多,无法燃烧的原因主要是使用的红磷干燥性不够。实验室中久存的红磷试剂瓶中,在红磷固体上方常有一层“水”,其实是在存放红磷时产生的氧化物吸收的水形成的亚磷酸、磷酸等的混合液。在使用湿润的红磷前应用水先洗净,然后抽滤和过滤或用滤纸吸干,经过干燥后再使用。教材中图
5-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中为了操作更加严谨而把烧杯实验容器改为带橡胶塞的锥形瓶。因此把该探究活动的两个实验装置都设计成了封闭的体系,构建成了简单、典型的模型,把其他因素的干扰排除在外。然后接下来教材中的图5-5、图5-6显示的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和镁条燃烧实验,这两个化学实验都是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的,也属于非模型化、非典型的体系,和实际情况更接近的状态下产生的大多数的化学反应。第一个实验因逸出气体导致天平不平衡,第二个可能因镁条的氧化而增加重量或因其产物飞散在空气中而导致减重,对其称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中新设置了两个“想一想”环节,指导学生预先在实验前进行相关思考,带着问题来对实验进行观察,最后再根据“讨论”环节科学的解释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郭震.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图文科学性与教学问题例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71-74.
[2]朱玉洁.陈凯.康正龙.初中化學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例析——以南京地区所用教材为例[J].化学教学,2014(7):16-18.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