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启示

2019-08-10刘喻朱强胡昌送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台湾专业设置

刘喻 朱强 胡昌送

摘   要:我国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其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呈现出经济发展与高等技职教育的联动态势。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具有的职业导向、行业特色、自主权扩大、专业集群发展、对学生的贯通培养的特点对大陆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专业设置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技术技能人才,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统计,2016年台湾地区有87所技专院校、13所专科学校、59所科技大学和15所技术学院[1]。高等技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资源和条件。深入探讨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其特点,有助于为大陆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一直以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非常注重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恢复”“以农养工”“出口导向”和“转型发展”。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1945-1950年,台湾地区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百废待兴,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优先发展纺织业、电力产业等。此时台湾地区以初级和高级职业院校、职业补习院校为主。这类院校开设的专业皆与农业相关且专业设置比较笼统,主要是农业、农艺、森林等专业,未进行细分。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行业。

1950-1960年,台湾地区经济处于“以农养工”阶段。这一时期,台湾地区成立了农学院和高级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过程朝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等技职院校将专业进一步细分,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农业生产中需要有农产品制造和加工,因此设置了食品加工专业;关于动物饲养,职业院校则设置了兽医等专业。[2]

1960-1970年,台湾地区经济处于“出口导向”阶段。经济主要以工业发展为主,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转变。1961-1972年,农业生产净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31.6%跌至14.2%,工业生产净值的结构比重从25.0%上升至40.3%[3]。这一时期,技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主要与机械相关,如机械制图、铸造、电机、汽车等专业。

1970-1990年,台湾地区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台湾工业日益发展成熟,开始朝着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高等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以与农业相关的工科专业,如农业土木、农业机械等专业为主,还设置了建筑、机械等专业。同时,该阶段专业的设置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工商业化趋向,如设置农场经营专业等[4]。1990年至今,台湾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学科门类的技术创新产品。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专业相继开设。

二、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一)职业导向和行业特色突出

专业设置是高等技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体现着学校在哪些产业为社会服务。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社会对新职业的需求,在高等技职院校中常常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从而形成“职业—课程—专业”的模式。具体来讲,当新职业出现时,高等技职院校先开设几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进行尝试,如果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技职院校则开设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具备完善的师资、其他教学资源也能满足,技职院校才能开设与新职业相关的专业。因此,这种模式让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此外,近十年来,产业升级转型和“少子化”带来的生源锐减,对高等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对系科进行更名,如将工业工程系都加上了“系统管理”“经营信息”“科技管理”等字眼;二是增加新的系科类别,新增的系科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材料、生物科技、科技管理、艺术、动漫、生活服务、老年健康护理、数字媒体等[5]。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进一步扩大了医护、民生、数字媒体创意设计、餐旅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行业特色也很突出。例如,到2016年,台湾1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技职院校中,有12所院校是以“医护管理”或“健康管理”命名,这类院校主要定位于民生服务类专业。这与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健康护理产业亟待发展有关。另外,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主要以健康、观光、创意等系所为特色,很多学校的名称中都含有“观光”“设计”“海洋”“健康”“创意”等字眼,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和各级各类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严格管控。1974年11月,出台相关规定“私立学校通过审批后即可招生,其招生办法及班级名额,应报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核定”[6]。1982年7月,规定“大学各学院及独立学院分设学系, 各学系分组教学。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办理完善、成绩优良者, 可设研究所, 研究所可分组教学、研究。学院和研究所的设立、变更或停办, 须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7]。可见,当时台湾地区的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校设立等方面都要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给台湾地区带来巨大冲击,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改革。为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快了对各级各类高校的设置。1994-2006年,高校数量从130所增加到163所[8],专业设置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据统计,1993年,台湾高校总专业布点数为1862个,2005年高达5954个[9]。2002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总量控制。例如,2005年12月,頒布了《技专校院增减、调整所系科班及招生名额审查原则》,明确政府部门对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总量控制。除特殊专业需要报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外,其他专业的增减和调整都可以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进行下放,让高校直接根据市场自主进行专业设置。

(三)专业群方向发展

工商业转型时期,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就开始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专业的设置。工业发展时期,专业设置过细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高等技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专业整合,开始了专业群的发展与探索。在专业整合上,将基础知识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和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进行整合,组建成各类专业群。例如,将工业类的专业进行组群,组建化工专业群、电机电子专业群、机械专业群等。在课程整合上,通过研究某一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进行重新调整,形成最优的课程体系。目前,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共有外语群、设计群、家政群、餐旅群、农业群、食品群、海事群、水产群、艺术群等15个专业群(见表1)。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将会进一步朝着学群建设的方向发展,将资源进行整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四)对学生的贯通培养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多元化,包括“二专”(二年制专科)、“五专”(五年制专科)、“二技”(二年制本科)、“四技”(四年制本科)和硕博士教育[11]。一直以来,台湾地区注重中等与高等技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与贯通,高等技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本体系内的中职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例如,“二专”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五专”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二技”主要招收“二专”和“五专”的毕业生;“四技”主要招收职业学校、综合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12]。对口招生保证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使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化。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地区开始实行一体化的课程规划,即对各级各类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进行整合,将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归类建群,实行高等技职院校一体化课程规划。因此,高等技职院校的每个专业可以招收相对应专业群的中等技职院校的毕业生,保证专业的贯通培养。例如,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的轮机工程系、航海系招收对应的海事群的毕业生;海洋休闲观光系招收对应的商业与管理群、外语群(英语组)、餐旅群的毕业生。[13]

三、启示

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经济转型中,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一直重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牢牢把握技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开展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较好地适应了经济转型的需要。目前,大陆地区正处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的经验尤为重要。

(一)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14]。我国开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阶段,尤其在农业、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承担起为“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层次势在必行。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考虑加快职业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职生升学比例和渠道,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研究生之间的连接通道。另一方面,要学习台湾地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辅助政策,加大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从建立开始,在每一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都能主动适应和调整,这与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分不开。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建立、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层次还包括一些不同学制的技术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是这些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者。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大陆高校也享有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除国家设置的专业(包括特殊专业)以外,高校可以自主进行专业设置,教育部进行统筹管理。有些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由地方政府部门统筹出台有关专业设置的调研报告,公布省内各级各类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布局和结构。例如,2017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調研分析报告》,内容包括该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合理性,急于开设哪些专业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的宏观统筹管理职能,调研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并发布有关专业与产业匹配的发展报告,及时调整专业类型并补充新专业,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区域内专业布点与规模的调控,对于布点过多的专业及时予以撤销或停招,同时增加与新产业、新业态密切相关的专业,从整体上把控区域内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三)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类型和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已经失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调整专业设置,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到内涵发展阶段,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具体而言,大陆地区应借鉴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上的成功经验,在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从而缩小供需双方差距。一是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适当干预过剩专业点的撤销和停招,鼓励增加新专业,促进区域专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二是高职院校自身要狠抓专业内涵建设,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自身办学定位设置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办学特色。三是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能源等现代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规避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四)开展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已然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建设一流专业群。2006年,我国在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文件中提出了开展专业群建设。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综合分析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群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群的组织结构、管理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专业群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职责不明确。二是专业群的组建不够合理。专业群通常是由多个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关、资源能够共享的专业组建而成。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陆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不够合理,不相关的专业被划分到同一个群,或仅限于二级学院内部建群,跨院系建群的很少。三是专业群“神散形聚”。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但教学资源不能够充分共享,群内专业联系不紧密,教师团队难以组建,彼此合作意识不强。四是专业群缺乏有效的评价。专业群建设的效果如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效果的检验,这也是专业群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当前高职院校都将注意力轉移到专业群建设上,还未对专业群评价体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评价体系的缺失使专业群建设很容易走上规模扩张的老路。因此,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经验,总结大陆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是专业群建设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10]王威丹.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2][3][4]程广文,孟祥仁.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18-25.

[5][11][12][13]黄京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办学特色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10):95-98.

[7]台湾地区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定[ EB/OL].http://192.192.169.101/,2007-08 -15.

[6][8]张宝蓉.从严格控制到总量管制: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政策走向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76-81,112.

[9]大专院校系别学生数[DB/OL].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TATISTICS/EDU 7220001/service/sts4-61.ht,2007-01-01.

[14]和震.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要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45-48.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作者简介:刘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胡昌送,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台湾专业设置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