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019-08-10李平
李平
摘 要: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建系的70多年里,虽然经历了数次人事危机,却始终屹立不倒并且规模逐渐扩大,聘请了诸多一流学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文章梳理了该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对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系;发展历程
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创建于1754年,实力雄厚、声名卓著,在201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三。哥大坐落在美国纽约市中心,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为常春藤盟校之一。哥大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已培养出10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校友中还包括5位美国开国元勋、9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29位各国元首(其中有3位美国总统)[1]。在其官网上,哥大将自身使命描述为,“哥大希望这个大学的每一个部门都在最高层次上促进知识的增长和学习,并将成果传播到全世界”。[2]
一、统计系及其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以下简称统计系)是一个杰出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并且处于快速发展中。该系目前拥有30名教职工、50名博士生和300多名硕士生[3]。除了为本科生提供统计学主修课程之外,该系还提供6个硕士项目(包括与数学系合办的数学金融硕士项目)和1个博士项目。
自1946年成立以来,统计系诞生了诸多在学科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该系的贡献包括哥大教师亚伯拉罕·瓦尔德(Abraham Wald)的序贯分析和统计决策理论。他的序贯分析在二战后发展为数理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统计决策理论也引起了战后数理统计思想的革新。他用博弈的观点看待数理统计问题,定义了统计推断程序的风险函数,用以判断程序的好坏[4]。霍华德·雷法(Howard Raiffa)在统计决策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伯特·辛格(Burt Singer)和他人在计量经济学方面合著的文章被引用超过2000次。除理论上的贡献,该系还在美国其他大学统计系的创立和发展中作出了贡献。在1970年以前统计系早期的毕业生中,阿尔伯特·鲍克(Albert Bowker)、亚伯拉罕·格尔希克(Abraham Girshick)和查尔斯·斯坦恩(Charles Stein)在斯坦福大学统计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格尔希克在1948年还是哥大博士研究生时,即成为了斯坦福统计学系的创立者(founding chair),他后来还担任了纽约城市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5]
二、创立和发展
(一)建系前的统计学教研活动
早在统计系建立之前,哥大就已有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主要是来自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的教师在从事这些活动[6]。轉折发生在1931年,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的到来,使得哥大的统计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对统计学的贡献很多,是多种统计方法的创立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多元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等。[7]
1938年,霍特林帮助瓦尔德获得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的资助,后者随即来到哥大一起研究现代统计学,并成为该系的一名普通教员。除了科研之外,他们还在哥大提供领先于美国其他大学的统计学教学指导工作,并促使哥大在1942年成立了一个旨在培养数理统计学博士生的联合指导委员会[8]。至此,建立一个新的学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美国宣布参与“二战”后不久,为满足战争事务对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哥大成立了统计学研究小组,且得到国防研究委员会的资助。该研究小组存在了39个月,在W·艾伦·沃利斯(W. Allen Wallis)的主管下,共有18名首席统计学家在此效力,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其他大学的访学学者。沃利斯曾评价说:“就数量和质量而言,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组织起来的最杰出的统计学家团队。”这个统计学研究小组在美国的统计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成员为现代统计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即为序列分析。同时,在统计学研究小组工作的经历成就了诸多统计学家之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如其中8位成为了数理统计协会的主席,4位成为了美国统计协会的主席,2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2位成为了大学校长。[9]
(二)统计系的成立与人事危机
二战结束后,统计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依然在霍特林和瓦尔德的努力下持续着。1946年,哥大统计系正式成立并被设在政治科学学院。当时被命名为数理统计系,意图表明它是一门以复杂的数学为基础建立新的方法论的学科[10]。但是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建立了统计学系,它也就在1982年顺势改为统计学系。
统计系有三个创始成员,分别是瓦尔德、雅各布·沃尔福威茨(Jacob Wolfowitz)、西奥多·W·安德森(Theodore W. Anderson)。在该系建立后的三四年中,陆续有一些员工加入,如约瑟夫·里奥·杜布(Joseph Leo Doob)、亨利·薛费法(Henry Scheffé)、霍华德·莱文(Howard Levene)等。1949年,这一规模虽小但充满活力的学系逐渐成形。教员们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习明纳①论文。同时邀请了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教学,接待了不少访问学者;出版了一系列该领域经典的教科书,如约瑟夫·里奥·杜布的《随机过程》,安德森的《多元统计分析》,亨利·薛费法的《方差分析》等。[11]
20世纪50年代是统计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大批一流大学设立了统计系或者其他统计学机构,教师流动频繁。1950年11月,瓦尔德前往印度参观大学和研究中心,不幸于12月3日遭遇空难离世。沃尔福威茨在1951年离开哥大赴康奈尔大学任职,薛费法于1953年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幸运的是,统计系成功招聘到了霍华德·雷法、阿里耶·德沃雷特茨基(Aryeh Dvoretzky)和之前任职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高等研究院的赫伯特·罗宾斯(Herbert Robbins)。1953年,统计系的人才队伍相对稳定,且后续招聘了10多名助理教授。1967-1968年以及1980年,前后爆发了两次人员流动危机。安德森于1967年赴斯坦福大学任职,莱文和罗宾斯分别于1984年、1985年退休,1985年和1986年又分别有2名教师去了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然而,在此期间,统计系得到了来自校友、前员工及其他机构和行业人员们的帮助,并且在两次危机之间的时期保持了高质量的学术产出。
在1992年2月27日,莱文为统计学的资助教授教席捐献了100万美元。他的愿望是这笔捐赠可以“确保这个小而重要的学系生存下来”。哥大官方宣布以莱文来命名这个教席,以感谢他在哥大一生教学研究的贡献。于1991-1992年在统计学系访学之后,保罗·迈耶(Paul Meier)在1992年正式加入该系且成为了主席,他也是第一个“霍华德·莱文教授”教席的获得者。亨迪(Heyde C. C.)也在同一时间加入,他的到来为应用概率论增添了新的力量。从那时开始,统计系变得稳定并且开始不断壮大。[12]
(三)统计系稳定后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系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从1950年开始,它就已经为通识教育学院(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的学生教授初级统计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本科生授课已成为该系的首要职能,截至1966年, 已为多达330名学生提供本科课程。虽然在哥大官方的报告中,本科统计学于1982年被正式确立为主修项目,但是关于统计学纳入主修项目的讨论始于若干年之前。为了满足本科生群体多样的需求,该系又设立了辅修项目和联合培养主修项目(包括经济统计、政治学统计等)。该系的统计学主修项目已成为哥大学生越来越热门的选择,在2012年就有超过100名学生选择该系的主修或者辅修项目。硕士和博士项目也在近些年得到了扩展。目前,参加研究生项目的学生已经超过了1000名。统计系现在和政治科学学院、社会学学院联合招聘教师,并有望继续进行这种性质的招聘。该系已经在哥大成功巩固了自己作为关键学系的地位,随着统计学的演进,有望在研究的前线继续作出重大贡献。[13]
三、启示
统计系在1946年正式成立,但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果从1931年霍特林到来开始计算,至今已有近90年的时间。统计系从萌芽、成长、危机、稳定再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和很多其他的科研机构、学术院系的发展过程形成共振。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树立卓越的目标
统计系建立初期的目标为既要做一流的统计学研究,又要为学生提供领先美国其他大学的统计学教育。如今,统计系的目标依然是“在统计学研究的前线作出重大贡献”。
可以说,贯穿在哥大统计系整个发展阶段的最大目标和使命就是作出最好的研究和提供最好的教育。这和哥大自身的使命相呼应。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我国高校师生须树立卓越目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只有树立卓越的目标,才能上下一心,作出与之相应的努力,取得与之相应的成就。
(二)允许教师适度流动
统计系经历的几次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员离职。人事的频繁变动会导致教员队伍的不稳定,进而影响院系的工作和发展。但是,倘若人事结构长期固定,也难以激發团队活力。人员的适度流动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制度,甚至可以发挥“鲶鱼效应”,带动整个机构的快速发展。
不仅如此,人员的适度流动将会促使大学为教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条件和制度。哥大之所以到1946年才正式建立统计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年霍特林准备去帮助北卡罗莱纳大学建立统计系且邀请了瓦尔德同行。哥大担心同时失去两位在经济学和统计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于是决定建立统计系。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为霍特林和瓦尔德接到了其他的工作邀请,统计系的建立至少还要推迟一段时间。建立统计系,校方便会为之提供相应的场地、资金和生源,以顺利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专业设置与时俱进、因校制宜
专业设置与时俱进、因校制宜包含正反两个方面。当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设立或者撤销相应专业。
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和各高校设立统计学专业是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产生了对统计学教育和研究的需求,因此统计学专业被广泛设立;而统计学专业的设置,统计系和统计学院的建立,又促进了统计学的教育和研究,促进了现代统计学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攻坚克难阶段,产业转型的基础是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大学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根据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客观条件来开设相应的专业,是助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所说的专业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跨学科课程及专业设置。专业的划分本身就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今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跨哪些学科、如何跨学科才能符合社会、学生和学科的需要,将是大学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此外,当涉及撤销或调整不符合社会或学校需要的专业时,需要以退为进,收缩是为了更好的扩张,节约的资源可以用在更加有需要的专业上。
注释:
①习明纳是Seminar的音译,《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将其解释为“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即人们常说的大学研究班或研讨室。
参考文献:
[1]许轶, 龚晟.美国本科西游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15.
[2]Columbia University. University Mission Statement[EB/OL].https://www.columbia.edu/content/about-columbia,2019-04-18.
[3]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Faculty Positions[EB/OL].http://stat.columbia.edu/faculty-positions/,2019-04-18.
[4]崔智超,王青建.数理统计学源流及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53-55.
[5][6][8][9][10][11][12][13]Tian Zheng, Zhiliang Ying. Columbia University Statistics[G]//Strength in Numbers: The Rising of Academic Statistics Departments in the U.S.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13:35, 27,28-32,37
[7]施泰.统计名人录——霍特林[J].统计与预测,1995(4):58-59.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