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的盛宴
2019-08-09钱丽娜
钱丽娜
上世纪80年代,战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甚至融为一体。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产品开发和设计环节中,成为产消者(Prosumer)。
近40年过去,在“大云平移”技术的推动下,预言成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晓明教授在其《走向数字经济》一书中指出,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了产消者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从工业经济跨越到数字经济,绝对的富裕(物产丰富、资源富足、资金充沛和信息爆炸),绝对的过剩(产能过剩、设备陈旧、知识老化)与绝对的不足(优才短缺、技术匮乏、供需失调、产消缺配)往往会纵横交错,导致供给与需求各行其是,生产与消费严重背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实现生产者(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无缝连接,精确贯通恰逢其时。“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这个理念,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倾听、被关注、被推广。数字经济时代,产消者经济如同数据经济、平台经济、物联经济一样,活力无限、生机盎然。
但是,如果时光倒推十年,在“相信”与“看见”面前,企业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10年前,马云、曾鸣与张勇三人在宁波用三天的时间思考,下一个十年阿里会走到哪里?最终确定下来的是:电商、支付、物流和云。
十年前,物联网和云刚起步,手机支付还是天方夜谭,电商还在与传统商业较劲。但是在一切变化中,人们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技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卢向华说,“技术的发展远超我们的想象,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以线性思维在思考问题、决策,甚至预测未来。而事实是,技术的能力以指数的方式在进化。”
前瞻型的企业是因为相信“技术的发展必然是沿着一个加速度的方式在运行”,它们也能因此而构建一个充满想象、大胆而又务实的未来。它们因为相信而看见,而不是等到看见才相信。
2019年1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的商业操作系统,以“ONE”的概念融合B端与C端,将“品牌、商品、销售、营销、渠道、制造、服务、金融、物流供应链、组织、信息技术”11大商业要素贯穿其中,底座就是苦心经营了十年的阿里云。
腾讯虽然在云上起步晚,但它的追赶速度始终保持在一线。京东是云计算领域的晚到者,但是因为有自己的供应链、库存、销售、配送等解决方案,如果能将这一切都云化,那么在未来或许会给京东云留有余地。
这些都是吃到上一轮消费互联网发展红利的企业,它们深谙互联网的游戲规则,预测未来,相信未来,始终对当下充满着危机感。随着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这些前瞻型的企业每一天都是在开创历史。
而那些传统的企业,在此刻又在面临怎样的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间,人们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组织架构重组。这些重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打通部门的壁垒,用技术来重构组织架构。
身为传统IT企业的联想,在错失了移动时代的机遇后,经过组织架构的重组,重点布局To B业务。
在医疗领域,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名词迭出,从传统药物研发到新型的诊疗手段,从医院到创业公司,从制药公司到投资人,都为即将到来的巨变而兴奋,虽然大量的创新都还在早期,但是这些专注于产业端的研究终有一天会渗透至用户端,达成减轻病患痛苦,减轻医疗体系负担的目标。
今天所有的准备就是为了产业爆发的那一天。如果此刻你还看不到大势,那么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