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2019-08-09李延赵子墨
李延 赵子墨
摘要:本文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为研究背景。首先对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进行整理,以新媒体艺术所呈现出的交互性特征作为研究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当前新媒体艺术于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中的实践情况,最终探讨当代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J05;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013-01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具有相对性与历史性的。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新媒体以及相对应的传统媒体。现今,我们所论及的新媒体概念是有所特指的,是指在互联网技术赋能之下,采用了全新的信息内容生产方式、分发模式和内容消费形式的一种新型的媒体。它带有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传播形态与业态。其中,“交互性”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2.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是以新的技术媒介作为艺术传达与表现方式的新兴学科。现阶段的新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控制技术为核心基础,以光媒介和电子媒介为主要构成语言的现代艺术形式。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观念艺术思潮,并涉及早期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后表演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它可以被看作是当代艺术与前沿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技术与观念更深层次的表达模式。新媒体艺术在承继固有艺术理念的同时,拓新了设计实践的边界,使得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3.交互性特征。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交互性主要是指人与作品之间的交互行为。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视觉交互(用户与图像的互动行为)与行为交互(用户与虚拟空间物体的互动行为)。新媒体颠覆了社会的审美秩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受众与传统媒体问的被动接受关系。人们由单纯的观赏者蜕变为与作品进行直接互动的参从者,甚至是发起者,艺术受众成为构成作品的一部分。新媒体艺术可以被视为某种具有持续创造性的艺术,受众根据自身不同的艺术感知条件与作品进行连结,进而不断地重塑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涵义。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在追求实际功能意义的同时,关于作品与公众之间情感交流这一层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缺乏相应的空间感官活力和城市文化活力。新媒体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其交互性特征真正实现了受众与作品间情感的双向互动。
二、新媒体的公共艺术实践
1.相互作用分析。新的媒介技术延伸了公共艺术自身的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的特征,拓展了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在我们以往的观察及认知当中,公共艺术于受众而言更多的是运用纯艺术的表达方式,鉴于传统创作形式与传统创作材料的局限性,而针对公共艺术作品自身的创作观念、功能诉求、技术革新的研究视野还较为狭窄。现今,新媒体艺术己在不经意间深入公共艺术领域之中,在新媒体视域下产生的当代公共艺术逐渐摆脱了纯艺术性与独立性,它与多项艺术形式、学科结合并进行综合运用,这使得当代公共艺术从创作形式、创作材料、功能诉求和社会意义上的把握都更为先进。
与此同时,公共艺术其自身注视的公共话语空间与精神文化情势也给予了新媒体良好的人文实践载体。自此,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着城市公共艺术的当代意义。
2.实际案例分析:数字敦煌展览。结合当前新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实践情况来看,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和虚拟性特征更加鲜明,更佳的作用于当代人文精神的建设。
今年一月份在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数字敦煌展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数字敦煌是一项保护民族艺术的虚拟项目。此次展览,基于敦煌研究院近三十年积累的数字化学术研究成果,利用现代化技术再现古老的敦煌艺术遗产。人们走进馆内,便可“身临',千里之外的敦煌文明之中。展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与高精度图像数字技术复原洞窟建筑原貌与窟内壁画、彩塑作品,并通过远程传输技术将遗产地实景传输至展览場地以形成与之相呼应的氛围。展览更设置了多媒体展演环节与虚拟交互体验环节,配合多媒体与AR体验设施,动静结合,虚实相问,让观者获得沉浸式的临场体验感。
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在文化传播上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传播效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服务人群更多。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转化、升级的切实举措。
三、结语
作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新媒体具有全球性语言。它的应用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应顺应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运用新技术为我们提供的物质支持来构建当代城市文化的对话界面。未来我们要更积极地将新媒体引入公共艺术建设中,创造出能够真正体现社会公共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