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的影响Δ
2019-08-09安雅婷王学艳杨湘君张慧杰高雅婷
王 丽,安雅婷,王学艳,周 玮,杨湘君,张慧杰,高雅婷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天津300120)
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服务蓬勃发展,药师参与慢病管理是新的发展方向[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临床药师通过建立患者用药行为的评估体系,运用《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评估量表》,从疾病、药物治疗和自我健康管理3个维度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住院患者开展用药认知度评估,了解影响患者用药认知的主要因素,开展用药行为干预,并制订标准化的《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科普干预指导手册》,对患者开展规范化的合理用药科普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6—12月我院糖尿病科收治的T2DM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占54.00%),略多于女性(46例,占46.00%);年龄23~82岁,平均(60.79±10.76)岁;病程1周至36年。纳入标准:成年患者;符合我国T2DM诊断标准且需住院接受治疗;能够与临床药师正常交流。排除标准:年龄<18岁者;严重耳聋、精神疾病等无法有效进行沟通者;住院时间<7 d,临床药师无法完成用药教育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干预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9.40±11.56)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2例,高中文化程度5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3例;平均病程(12.09±8.27)年;入院初期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8.87±2.01)%;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5.86±4.18)kg/m2;药物治疗方案:未使用抗糖尿病药3例,使用1种抗糖尿病药7例,使用2种抗糖尿病药17例,使用3种及以上抗糖尿病药23例;并发症: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并发症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梗死,合并1种及以下并发症者14例,合并2种及以上并发症者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2.18±7.17)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1例,高中文化程度3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6例;平均病程(12.37±7.30)年;入院初期平均HbA1c水平(8.45±1.66)%;平均BMI(25.47±2.90)kg/m2;药物治疗方案:未使用抗糖尿病药1例,使用1种抗糖尿病药5例,使用2种抗糖尿病药16例,使用3种及以上抗糖尿病药28例;并发症: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并发症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梗死,合并1种及以下并发症者9例,合并2种及以上并发症者4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较高,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由医师及护士实施用药指导。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两组患者在入院3 d内进行首次用药认知度评估,干预组由临床药师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全部患者均在出院前再次评估。
1.3 用药认知度评估量表的编制及建立
1.3.1 用药认知度评估量表的编制及条目筛选:临床药师总结以往用药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参考Morisky依从性量表及相关文献[2-3],构建《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评估量表》初始条目池。聘请咨询专家,其中药学专家3名,内分泌专家2名,护理学专家2名。由专家对初步创建的条目池至少评论2次。评论此类条目与影响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的关联性,按照“1=完全不相关”“2=有些相关”“3=相关”和“4=非常相关”4级评分法,对量表中各维度和条目之间的相关性做出判断。计算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删除I-CVI<0.800的条目。根据专家建议修正5个条目。最终构建为含有3个维度20个条目的评估量表。全部条目的I-CVI均数(S-CVI/Ave)为0.964,各条目水平CVI为0.857~1.000。
1.3.2 用药认知度评估量表的建立:将影响患者用药认知度的因素分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对药物治疗的认知及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认知等3个维度。第1维度“对疾病的认知”包括5个条目,即糖尿病有哪些症状;您的糖尿病类型及特点;糖尿病的危害及主要并发症;低血糖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如何获得正确的教育信息。第2维度“对药物治疗的认知”包括10个条目,即您了解目前使用的抗糖尿病药吗;您了解目前所用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及注意事项吗;您了解所服药物的治疗特点吗;您了解漏服药物后该怎么做吗;您是否针对用药问题咨询医师及药师;您是否遵守医师开具的药物治疗方案;您是否经常增减药量及用药次数;您是否经常自行频繁更换药品或模仿他人用药;您是否经常忘记服药或需要别人提醒服药;您是否认为只服用保健品或中药就可以控制血糖。第3维度“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认知”包括5个条目,即您了解您的血糖控制目标吗;您了解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吗;您了解日常应定期监测哪些身体指标吗;您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吗;您了解饮食、运动控制血糖的简单方法吗。在药学查房中,临床药师采用标准化的提问,并依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回答进行评分。
1.4 临床药师的合理用药干预指导
临床药师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指南及循证证据[4-5],邀请药学、内分泌和护理专家共同制订《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科普干预指导手册》,包括疾病认知篇、药物治疗认知篇和自我健康管理认知篇3个部分18个问题;针对干预组患者在用药认知度评估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根据上述手册开展标准化科普干预及指导。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评估量表》评分。评分标准:(1)“对疾病的认知”和“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认知”各5个条目,分为“不了解”“了解一部分”和“比较了解”3级,相应得分为0、0.5和1分。(2)“对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有10个条目,第1—4条分为“不了解”“了解一部分”和“比较了解”3级,相应得分为0、0.5和1分;第5—6条分为“从来不”“偶尔会”和“始终会”3级,相应得分为0、0.5和1分;第7—10条分为“始终会”“偶尔会”和“从来不”3级,相应得分为0、0.5和1分;量表满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态度和行为越好。对患者用药认知度评分进行分级,0~8分为“差”;8.5~14.5分为“一般”;15~20分为“优”。(2)监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评价不同教育方式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用药认知度评分分级情况比较
研究期间无脱落病例。干预前(入院时),两组用药认知度为“优”患者所占比例均为16.00%(8/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时),干预组用药认知度为“优”患者所占比例达86.00%(43/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0%(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干预组患者用药认知度的改善更明显,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用药认知度评分分级情况比较Fig 1 Comparison of grading of medication cognitive degre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3个维度用药认知度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3个维度用药认知度评分比较见表1。
2.2.1 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3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全部20个条目的认知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药师干预,患者用药认知度有了全面的提高;对照组患者第1维度条目1,第2维度条目1、2、4、7、8和10的认知度评分未见明显提高,与干预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虽然对照组的整体干预有效,但第2维度“对药物治疗的认知”的部分内容改善不明显。
2.2.2 组间比较: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第1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2、3维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入院时对照组患者对第1维度的认知度优于干预组,两组患者对其他2个维度的认知度相似。干预后,两组患者第1维度条目1、5,第2维度条目9和第3维度条目5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其他条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平均总评分为(17.09±2.8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0±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3 两组患者用药认知度评分增长率:干预组患者3个维度评分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第3维度评分增长率最大,说明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教育内容最能获得患者的认可;而第2维度评分增长率最低,干预组患者仅增长58.17%,对照组仅增长15.20%,说明患者用药习惯的建立需要临床药师、医师和护士长期、反复的干预指导。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3个维度用药认知度评分比较分)Tab 1 Comparison of score of medication cognitive degree of three dimension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表示无相关数据
Note:“—”means no relevant data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患者FPG、2 hPG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干预组患者降幅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blood-glucose control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表示无相关数据
Note:“—”means no relevant data
3 讨论
T2DM的病情控制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并保持良好的依从性。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患者自身的知识和认知程度密切相关[6-7]。研究结果表明,临床药师参与抗糖尿病药的临床应用,可提高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8-9]。
3.1 药学干预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T2DM管理的基石,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和安全的血糖达标至关重要[10]。临床药师针对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制订个体化的教育内容。对于中青年、病程较短及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避免低血糖风险的前提下,血糖控制目标力争达到FPG为4.4~6.1 mmol/L,2 hPG<7.8 mmol/L,HbA1c<6.5%的目标;对于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建议血糖控制目标适当放宽。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药物治疗方案,FPG、2 hPG和HbA1c水平相当,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患者FPG、2 hP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低血糖事件。
3.2 药学干预对患者认知度的影响
3.2.1 “对疾病的认知”的影响:调查显示,居民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较低,仅约40%[11]。本研究中,完全不了解自身疾病的患者仅3例,均为新发糖尿病患者,病程最短的仅1周。多数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及其类型特点,但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认知却远远不够。部分患者一味追求血糖水平的降低,并不了解识别和纠正低血糖的正确方法,导致低血糖反复发作及血糖波动。而严重低血糖可能与患者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基于以上调查,药师对患者开展了“糖尿病的危害及主要并发症”及“低血糖的症状及危害,如何纠正低血糖”的专题指导。针对“糖尿病患者如何获得正确的教育信息”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患者认为目前网络上的信息不完全可信,除了信息来源没有权威保证外,患者常排斥带有推销性质的信息。患者的教育需求中,饮食指导的需求最高(90%),其次为合理用药指导(74%)、运动指导(70%)和并发症防治指导(68%),临床药师根据患者对于合理用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效果显著。
3.2.2 “对药物治疗的认知”的影响:患者对于所用药物的知晓程度、遵医嘱服药的程度会直接影响疾病转归和治疗效果[12]。因此,临床药师在制订《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科普干预指导手册》时,也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将不同抗糖尿病药的作用机制、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特殊人群用药进行了分类总结。通过药师干预,86.00%的患者基本掌握了所服药物的服药时间及剂量;特别是对于漏服药物后的处理方法有了较好的掌握,提升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药师还指导患者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教育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使患者擅自增减药量、自行频繁更换药品或模仿他人用药的情况明显改善。两组中有3例患者(干预组2例,对照组1例)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而拒绝西药治疗,11例患者(干预组5例,对照组6例)服用大量“降糖”保健品。药师开展“如何科学选择保健品”的“一对一”指导,使干预组患者的服药观念明显改善。针对年轻患者因作息不规律导致经常忘记服药的情况,药师帮助其在手机里设置服药提醒;针对老年患者,采用为其制订一份服药时间表、推荐使用分类药盒放在醒目位置等方法,避免其经常忘记服药的情况发生;同时,建议医师对上述患者尽量简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安全性。
3.2.3 “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认知”的影响:良好的自我管理模式对于患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善疾病状况具有显著效果[13-14]。临床药师指导患者明确自我血糖控制目标、监测频率及时间,了解导致血糖波动的因素以及饮食、运动控制血糖的简单方法[15-16];使患者深入理解,理想的血糖控制不仅是HbA1c水平达标,还应尽可能减少血糖波动[17]。对于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低血糖风险高、长病程和高龄患者,应做为临床药师评估干预的重点。通过药师干预,94.00%的患者认识到自我健康管理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控制体质量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3.3 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效果评价指标单一、干预时间较短和缺乏对患者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等不足。我院药学部正积极筹备“基于互联网下社区居民慢病用药照护管理系统”的构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套更加方便、简捷和连续的糖尿病患者用药干预指导系统将更好地服务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