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2019-08-08郑淑伟
郑淑伟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和效率不高,产业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本文归纳出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总结了欧美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得出了对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价值的启示。本文从企业、产业、战略三个方面分析了助推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方法:一是相关企业需要拥有国内市场的绝对主导权,提升企业的商业文化和品牌价值;二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确保投资资本安全与收益获取;三是注重流通业与其他产业的密切配合,努力构建以我国流通业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流通业 对外直接投资 经验总结 欧美国家 品牌价值
引言
“十三五”规划强调,大力支持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投资,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产业链,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投资水平,进一步落实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贸易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发展我国流通业的对外贸易投资,不但可以促进流通业自身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优化其它行业的产品价值链,实现产品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我国流通业在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投资水平和效率,实现流通行业向全球中高端价值链前进,努力建设贸易强国,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本文以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例,归纳出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希望我国向欧美流通业发达国家吸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发展的流通业对外投资战略。
国外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比重持续下降
图1和图2显示1984-2000年和2001-2017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度平均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1984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总额为24284百万美元,2000年达到了83281百万美元,投资总额扩大了3倍之多。这种投资总额扩大的趋势在2001-2017年继续保持。到了2017年底,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资直接投资平均总额达到了293473百万美元,是1984年的近12倍。
从流通业占欧美国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来分析。1984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占欧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总额的12%;1984-1997年之间,流通业占比基本维持在12%左右;从1998年开始流通业占比出现明显下降。从图2来看,2001年流通业占比仅为9.5%,2008-2017年间,流通业占比维持在6%左右。可见,1984-2017年间,流通业占歐美国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施行的“再工业化”战略给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投资利润增加缓慢,对外直接投资利润比例相对平稳
欧美国家的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扩大为其赢得了巨大的投资利润。图3和图4显示1984-2000年和2001-2017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利润的年度平均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1984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利润为2004百万美元,1999年该利润值为1984-2000年之间最大,达到了10058百万美元。从图4可以看出,2001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利润为14827百万美元,2010年该利润值为2001-2017年之间最大,达到了34066百万美元。从整体来看,欧美国家的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利润稳中有进,利润小幅增长。
从流通业占欧美国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利润的平均比重来分析。1989年,该利润占比是1984-2017年之间最大,达到了14.9%。之后这一数字虽有所降低,但基本维持在10%左右。到了2001年,利润占比又一次增大,2003年达到14.1%,之后这一数值开始降低,2008年则降至10%以下。2008年之后,这一数值下降态势更加明显,这可能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有关。2011-2017年,利润占比控制在7%左右。
综合图2和图3相关数据可以发现,2003-2017年之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及比重都呈现下降势头,但利润平均占比还是大于总额平均占比,可见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回报率整体较高。其中,2003-2017年之间的利润平均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市场竞争恶化,造成流通业回报率大幅下滑,同时其他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利润形成的挤出效应比流通业更显著。
(三)投资面向全球,亚太地区成为热门投资目标
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性的资本流转。图5显示了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比例情况。从图5可看出,1984-2000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是亚太地区。1984年欧美国家选择把17%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亚太地区,之后这一比例显著增加,到了1996年,达到峰值27%。之后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比例虽有所波动,但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超过了20%,达到了21.5%。北美洲也是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流通业投资额比例基本保持在12%-15%之间。而南美洲的流通业投资额比例从1984年的13.5%连续下降8年,到了1993年这一数值才开始上升。1997年,投入南美洲的流通业投资额比例达到历史最高,为14.5%,之后又下降至10%左右。考虑到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带来的经济效应低下,因此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是欧美国家流通业投资额比例最低的两块区域。1985-1987年,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流通业投资额比例为2.5%左右;1988-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1%左右。
进入21世纪,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比例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图6可看出,从欧美国家流向亚太地区的流通业投资额比例占比开始上升。2001-2011年,亚太地区吸引欧美国家流通业投资额比例为22%左右。但从2012年开始,这一数值迅猛提升。2016年和2017年,流通业投资额比例分别为39%和40%,处于历史发展高位,可以预见这一比例在2018年及之后还会进一步提升。因此,欧美国家将继续筹建流通业基础设施,扩大亚太地区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发挥欧美国家流通业的生产与消费实力,不断赢得投资利润。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南美洲的流通业投资额比例在2014年达到2001-2017年时间段内的最大值,为20.4%,但2015年开始就逐步回落。北美洲的流通业投资额比例则保持在9%左右,基本与1984-2000年持平。2001-2017年间,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欧美国家流通业投资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流通业投资额比例均维持在1%以内,形势不容乐观。
国外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总结
(一)以强大的国内市场为主导,辐射全球
欧美国家发达的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相关欧美国家的流通企业带动的。1999-2017年,欧美国家流通业的投资增加值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具体来说,1999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平均投资增加值为1093百万美元,2017年这一数字变为2578百万美元,扩大了近1.5倍。2011-2017年,流通业的投资增加值占欧美国家总体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7%左右。由此可见,欧美国家流通业占据国内市场主导,相关流通业企业发展层次较高。以零售流通业为例,2016年欧美国家前50强零售企业中有40家为欧美国家的本土企业,这些企业的零售额占欧美国家50强企业零售额的95.4%。其中,有近30家企业拥有国际零售业务,国际零售业务为欧美国家前50强企业零售额的74.58%。欧美国家流通业的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不可撼动,显示了欧美国家流通业巨大的外在实力和内在潜力,为欧美国家流通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以欧美国家中的美国为例,美国把北美洲和墨西哥作为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腹地。世界500强第一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早在1991年就尝试开展国际化业务,国际化业务运营的首选就是墨西哥。此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便捷的贸易渠道和发展空间。1994年,沃尔玛以收购的形式打通北美洲零售渠道。以此为例,欧美国家其它企业纷纷效仿沃尔玛,将墨西哥、北美洲、中国、日本等国家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腹地国家。2003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在腹地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总额为10941百万美元,这一数字在2009年突破20000百万美元大关,达到了20023百万美元。虽然一度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腹地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总额有所下降,但之后迅速回温,2017年已经达到31945百万美元。从投资比例来看,2003年欧美国家流通业向腹地国家投入的流通业资本占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总额的比例不到10%,之后逐年上升,2007年腹地国家流通业投资比例达到最高,为15.32%。虽然在2008-2009年出现了微弱下降,但在2010之后,腹地国家流通业投资比例基本维持在12.5%左右。欧美国家在海外不断扩张,流通业在墨西哥、北美洲、中国、日本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巩固腹地国家的投资地位,逐步向大洋洲、非洲、中东地区进行投资转移。
(二)流通业资本与制造业投资保持同步,共赢全球红利
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投资规模保持同步增长。1984-2000年之间,欧美国家的制造业也相对发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仍然为亚太地区。1984年,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在亚太地区的投资比例为12.93%;到了2000年,制造业投资比例达到了16.57%。与流通业类似,欧美国家在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均不足1%。在北美洲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则相对较高,在2000年也达到了近14.11%。对比图5所示的1994-2000年同期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欧美国家的制造业与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均选择了亚太地区。
2001-2017年,欧美国家的流通业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国家和地区也与1984-2000年相似。在2001-2017年间,欧美国家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但所选择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比例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2001年亚太地区的制造业投资额比例为19.1%,而到了2017年,这一比例增加到25.2%。这一变化可以说明,亚太地区吸引欧美国家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对于北美洲地区,欧美国家制造业直接投资虽在2012年跌入低谷,但在2017年也能达到17.3%的比例水平。因此,北美洲依然是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的腹地国家。从图6可以看出,2017年欧美国家在亚太地区的流通业投资额及其比例为历史最高,而这一增长趋势还将延续。可见,亚太地区在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的重要地位,这也与欧美国家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相吻合。
(三)强化企业品牌转移,促进商业文化传播
欧美国家的流通业主要包括实体商业流通和电子商务,其产业品牌数量、价值、影响力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流通业产业中,零售业的表现最为抢眼。相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有231个零售业企业属于全球零售业500强,比重为46.2%。而这231个企业营业收入占500强总收入的57.3%。
对全球网络零售企业进行排序,全球網络零售业50强中,欧美国家有31家成功上榜,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全球网络零售业10强中,前5名有3家美国企业,优势十分明显。亚马逊在2017年的网络零售销售额为99847百万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近15.4%,2013-2017年之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8%。2017年,苹果公司网络零售额为53941百万美元,占公司零售总额的43.2%。较2016年网络零售额增长了19.9%,2013-2017年之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6%。2017年,德国的施瓦茨集团公司网络零售额为18573百万美元,占公司零售总额的36.9%。虽然施瓦茨集团公司的网络零售并不是其主营业务,但2013-2017年之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8%。这些企业的网络零售商和代理商都在海外提供了零售业流通服务,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从全球商业价值和品牌传播来看,欧美国家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也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全球零售行业企业品牌价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7家来自欧美国家。可见,欧美国家的零售业依然位于全球的霸主地位。7家欧美企业中,美国的沃尔玛企业位列全球最有价值企业500强第6位,品牌价值预估为759.5亿美元,同比上涨了13%,成为全球最有商业品牌价值的零售业企业。因此,欧美国家零售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扩张,打通了欧美国家商业文化的传播途径,凸显了欧美国家企业的品牌价值效应,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品牌价值基础。
国外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带给我国的启示
(一)把握对本国市场的绝对主导权,打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基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水平的直接表现。相关经验表明,流通业对本国市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就可以实现资本增值。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利用率,可以促进流通业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充分涌动。当然,流通业资本最初是源自本国资本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本的流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所形成的资本不仅可以流回到本國市场,而且还可以用于新一轮的对外直接投资。欧美国家的流通业之所以能够保持盈利状态,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流通业企业在不断满足国内流通业需求的同时还在追求海外投资。欧美国家的本国市场是流通业企业最初的根据地,是实现投资增益的沃土。
对于我国来说,中产阶级已经初具规模,国际上各国的流通业企业都渴望对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也要加快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迎合国内流通业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流通业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益。继续优化国内流通业投资市场环境,挖掘新的流通业利润空间,制造新的流通业市场机会,保证我国流通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稳定。正确处理国外流通业市场与我国流通业市场发展关系,推动国外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度,确保我国流通业投资市场的主导权,维持国内外流通业市场的资本交互,全面提升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二)注重产业间协作,构建以资本输出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欧美国家发达的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诸如制造业在内的多个行业进行密切合作。制造业通过评估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规模、资本结构、投资区域等内容,为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产业层面的协作提供帮助。欧美国家流通业伴随着制造业资本流向海外,并在指定的腹地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这种方式的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国际市场的投资范围,实现了欧美国家商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的有效传播,可以为进驻投资区域的欧美国家企业提供对应服务。1992-2003年之间,欧美国家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市场的产业升级转型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欧美国家流通业与制造业紧密协作,使得欧美国家流通业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全球价值链中都处于主导地位。
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主要出现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过程中,我国流通业在奉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时,不能只考虑产业和企业自身的投资布局,而要从更高的国家战略角度与其他产业通力合作,增强国内流通业生产效率,优化流通业全球价值链环节,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海外直接投资市场,助推我国流通业知名度,最终提升流通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三)国家政策助推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确保资金安全
当前,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缓慢,投资规模和效率相对较低。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行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有机协作。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要为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疏通发展渠道,破除交易壁垒,明确我国在全球流通业的投资地位和现状。流通业企业在遵从国家总体战略的同时,应把握流通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当前,我国已经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贸易投资往来,其中还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下49个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在未来,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必然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可以保证流通业投资质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促进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考虑到紧张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要紧密结合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根据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变化,从全局性、创新性、稳定性等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双重征税免除的协定谈判,保证我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丽,梁鹏.贸易强国建设与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11)
2.张丽霞.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6(4)
3.荆林波,袁平红.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流通领域发展回顾与展望[J].求索,2018(6)
4.瞿淦.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5.袁平红,荆林波.美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8(2)
6.宋圣学.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
7.李亚洲.“一带一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