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2019-08-08马莉丁世勋
马莉 丁世勋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发展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能够带动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交流,会对不同区域产生异质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利用克鲁格曼的经典C-P模型测度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效率,并以此代替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指标。进一步利用2012-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三大经济区域的流通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对流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我国的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下降,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上也呈现了一致的分布特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应该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的重要性序列提供经济支援,保障我国消费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均衡化。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区域经济增长 杜宾模型 阶梯分布
引言
由于经济基础的异质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态势,沟通并均衡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了改善我国总体经济结构的主要目标。流通产业作为衡量国家经济活力的先导性产业,密切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对于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商贸流通业所具备的物质流通作用能够帮助不同区域间的产业交流,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现有针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研究,对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本身的评价较多,而对该发展所带来的联动作用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中存在明显的问题,即难以较好的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王义龙(2016)的研究中采用流通竞争力、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结构等指标对商贸流通能力进行衡量,这类方法虽然有所取舍,但往往只侧重于流通业的某个方面,无法综合反映流通业发展特质。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主要影响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一,商贸流通业的产业体系逐步成型。苏金玲(2017)研究发现,我国的城乡商贸流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弥补了居民消费市场之间的差异,为居民消费收入的一体化提供了内生动力,帮助商贸流通业形成了有效联动。第二,物流运输效率达到国际标准。郑红岗(2016)认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大量私营物流企业不仅丰富了我国物流运输市场的活力,物流体系的形成还反哺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物流水平的提升拉近了产业地理区位的距离,缩短了产业链长度。第三,商贸流通业发展助力消费升级趋势。彭新宇(2016)根据我国2000-2014年的国际贸易数据发现,由于运转效率的提升和流通成本的快速下降,我国跨境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了当前的消费热点,居民对于当前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核心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需要进一步发展产业需求,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产品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显现出几个典型特征:第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竞争力水平。陈文刚(2016)认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不在需求端,而在供给端,由于近年来相关企业创造了大量无效供给,使得产业内部呈现出高杠杆、高库存的结构特征,大量生产资料被浪费,也造成了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第二,流通信息成本逐步成为产业效率的衡量标准。董媛(2016)研究认为,物流成本是独立于人力资本以外企业发展的第三利润源,高效的运用物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效率。信息成本则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资源,控制企业发展效率,需要大量有效信息资源的支持。第三,产业集群式发展优势不断显现,对商贸流通效率要求更高。赵武(2016)认为,由于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完全转变,建立规模化、精细化的商贸流通集群能够帮助产业结构有效转型,产业集群式发展是下一阶段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根据本文的分析,商贸流通业效率能够有效反馈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本文拟通过C-P模型构建商贸流通业发展模型,以商贸流通产业效率指标衡量区域内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并建立这一指标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实证关系模型。
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测度
克鲁格曼所建立的C-P空间模型是产业效率分析的基础。假设存在一个无进出口的两部门经济体模型,代表性部门为农业和工业。消费者对农业品与工业品偏好无偏,效用函数写作:U=MμA1-μ。其中μ是工业品消费比例,M为工业品的消费量,A为农产品的消费量。M符合CES函数,则存在:
公式(1)中,ρ代表了消费者对于不同消费品的消费偏好,ρ越接近1代表消费品间的替代关系越强,令σ≡1/(1-ρ),σ表示不同工业品直接的替代弹性。假设给定收入Y与农产品价格PA、工业品价格P(i),有公式(2):
根据拉格朗日定理求解:L=[∫n0m(i)ρdi]1/ρ-λ(∫n0p(i)m(i)di-Y),对该公式关于m(i)求偏导,可以推导得出:
从而可以得出约束条件:
联合(2)与(4)可得:
从而得到了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工业品M最低成本表达公式:
再将(6)式代入(4)式之中,可以得到工业品M需求函数:
消費者角度则需要有效分配两种消费品的消费规模,由于其给定收入Y需要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分配给两种产品:
得到该情况下工业品M的需求量为:
联立(7)与(9)得到工业品的非补偿需求函数:
假定工业品价格服从pM,联立(6)式即可得到工业品的价格指数G:
本文进一步设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A厂商需要支付的流通效率为T,成本包含运输成本及隐形流通效率,表达公式为:T=(1+t)*d。每个厂商的生产函数为ci=(1+t)d(m)2。其中,d表示厂商距离,t表示隐形流通效率,(1+t)*d表示流通效率。A厂商服从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为:
A厂商的最优产量变为:
对(13)式分别求t和d的偏导数可得:
由(14)(15)两式可见,对商贸流通效率求成本的偏导数,该数值恒为负值,说明流通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商贸流通效率,同时距离的偏导数恒为复数,说明流通距离的增加也会显著降低商贸流通效率。这一模型证实,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受到流通距离和成本的显著影响。
对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衡量,本文采用DEA模型进行分析,经典的C2R-DEA模型是一个具备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线性规划,其对偶为:
在(16)式中,H为规划目标值,Kj(j=1,2,…,n)为规划决策变量,将H0记为该对偶规划的最优解,S-=(S-1,S-2,…,S-n)T、S+=(S+1,S+2,…,S+n)?T为松弛变量向量。H0还可以被视为DMUj0的效率函数,该效率值越接近1,那么DEA越有效(对应于规模、技术均有效),越接近0则DEA越失效。C2R决策模型可能存在多个有效决策单元故而无法同时进行区分。本文引入超效率DEA(简称SE-DEA)模型进一步分析多个有效单元情况。
同时,空间Durbin模型可以对变量间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Durbin模型表达公式为:
(17)式中,Y为因变量的向量,X为自变量的矩阵,W为空间权重矩阵,ρ是空间回归系数,β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系数,WX为因变量的滞后项,WY为距离对空间行为的影响,ε为随机扰动项。
流通效率与区域经济最优匹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定的研究时期2012-2017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本文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政策环境,故而更加关注商贸流通业在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根据数据可得性选择2012年为研究的起始期;其二,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商贸流通业拉动作用在近一段时期的效果更加显著,故本文尽可能缩短了测量时期,尽可能凸显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效果。
本文选取了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1998-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及各省统计年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包含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个行业的狭义流通产业。根据公式(16)计算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如表1所示。
表1中,我国各区域的商贸流通业总体均保持发展趋势。东部经济区的基础水平最高,发展速度较快,始终保持较高的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均值1.379);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均值1.253),其发展较为均衡,保持均匀上升的过程;而西部的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始终低于平均水平,发展速度较慢,至2017年已经与平均水平产生了较大差距。本文认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现实困境,使得西部地区在流通效率发展层面难以取得突破。
进一步,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17)对流通发展效率(efficient)与区域经济(gdp)之间进行回归拟合。本文控制了如下可能对流通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产业结构(structure),商贸流通业产值在总产业的占比;市场因素(market),以第三产业占总体经济比例代替;政策影响(government),以财政支出额代替;对外开放水平(open),以进出口额占GDP比例代替;城镇化水平(urban),以区域泰尔指数代替。在表2中给出了Durbin模型对上述所有指数的回归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模型的ρ值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具备明显的空间效应,在当期回归系数为0.312,其滞后变量的强度有所下降,为0.271,空间特征依然显著,两者间为明显的正向关系。商贸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效力冲击会在当期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强影响,此后逐渐降低。调整后的模型拟合比R2的判决系数为0.982(0.963),均在95%的拟合度水平之上,说明模型具备较高拟合度,在实证层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进一步,本文计算了三大经济区域的回归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在分样本分析中,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效果仍然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分布,但三者间的影响系数差距并不非常明显(0.341、0.321、0.295)。本文认为,由于商贸流通业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具备较强的一体化效果,从而在影响系数上并未产生较为明显的差异,各个地区都能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区域经济联动提升的效果。
结论
商贸流通业对于经济的促进效果主要体现在生产与消费的联系环节。整体供应链体系中,商贸流通业实现了市场细化分工,使得不同产业间存在不同的区域优势。商贸流通业从效率层面缩短了现有的产业链条,加快了不同产业间的产品交流速度,有效促进了社会分工,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分配更为明确。商贸流通业促进行业优势与产业特色的形成,使得区域经济借助品牌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商品市场的物质流动,为区域经济优化提供了有效动力支持。一方面,本文通过建立C-P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并以此表现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解决了已有研究中对于该指标测度不严谨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文利用计算出的流通效率测算了商贸流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分布,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上也呈现出类似分布。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化,需要秉持如下发展路径:第一,在政策资金支持上,应该秉持西部、中部、东部的重要性序列。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各大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我国政府在推进各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建设时,也应该注重各个区域的供给序列,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保障未來的均衡发展。第二,继续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支撑,增强其区域经济发展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即使各个经济区的流通效率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系数差别不大,由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某一区域,而是在宏观层面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本文认为进一步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能够有效帮助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合力,促进其发展。第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出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的判断了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三去一降一补”的产业策略,能够有效弥补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从长远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义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2.苏金玲.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3.郑红岗.“十三五”时期中国流通升级的审视与剖析—“网络经济时代的流通升级战略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财贸经济,2016,37(2)
4.彭新宇,程琳.商贸服务业发展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7(2)
5.赵武.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深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
6.董媛.现代商贸流通业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7.陈文刚.我国商贸流通业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