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猪周期”
2019-08-08牟恩东
新农业 2019年14期
文/牟恩东
对于养猪户来说,“猪周期”一词应该并不陌生。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的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即生猪的价格呈现周期性的上涨、下降规律的现象。
简单地说,“猪周期”的产生主要源于农民心理的相互博弈,除此之外,一些客观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我国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中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
二是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
三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四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
“猪周期”的怪圈如何破解?
一是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二是完善补贴政策;三是提高预警信号;四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规模化生产。散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