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认同研究
2019-08-07雷丹王蕾
雷丹 王蕾
摘 要:文化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母语文化失语”的威胁,笔者以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95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母语文化认同现状,引发对母语文化认同的研究,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母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母语文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优化的几种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意识到母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168 — 03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从最初的只强调语言教学到之后的强调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的同步教学两个阶段,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践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还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现象这一认知,凸显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片面强调英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忽视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导致很多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在跨文化交际中只能高谈阔论英美文化,而对于涉及到任何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无论是文化事务还是文化现象,都不能或者不能准确无误的用英语表达出来,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失语,学者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这种失衡的中西文化的输入妨碍了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辨别,造成文化身份的迷失,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大学生文化身份的构建,独立文化人格的培养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的养成是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1.母语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积淀,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精神气质。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是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指个体在社会中将自身归类到某一群体,并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的主观性意识。认同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准则,如做出某种选择,与他人建立起特定关系,使个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何佩群、余沂,2006)。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定,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不是同义重复。文化认同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对内文化认同,即母语文化认同,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借助于共同的辉煌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向心力,把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凝聚在一起;对外认同,即目的语文化认同,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母语文化认同是一种定位,目的是让英语学习者获得归属感,找到自我位置,回答“我是谁”这一基本问题。这种认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不是以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来界定的,其主旨是要让学生认识世界并积极参与创造。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尊重,是用自己的嘴和笔去表达和传播文化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对文化现象的思考明辨,对新文化的接纳与创造,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动力。母语文化认同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正确认识母语文化的地位,合理使用母语文化知识和母语文化思维,促进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非常重要。
2.母语文化认同的现状
笔者向黑龙江省某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在校生312人(专业涵盖文、理和工科)发放课堂调查问卷,10分钟完成,收回有效问卷305份。问卷结果显示在这些生长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95后”大学生中,69%表示西方文化可以給他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36%表示他们在课下时间愿意欣赏英文电影或美剧,剧中的超级英雄的名字他们随口就能说出3-5个;93%接受调查的学生对于超市里摆放的可口可乐,街头的肯德基,人们穿戴的耐克、阿迪服装,书店里的英文小说习以为常;74%表示在圣诞节到来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庆祝一下;53%的同学会选择在2月14日的情人节给心仪的异性朋友送礼物,只有9%的同学表示会选择七夕这一天赠送礼物;44%的同学对于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表示不能胜任;100%表示对中国辉煌的历史,无论是四大发明,丝绸之路,还是郑和七下西洋,《清明上河图》都身感自豪,但只有13%的同学表示可以准确地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这些中国文化精华。
问卷结果反映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目的语文化输入,这较传统语言教学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同时西方文化过多的输入导致母语语言文化被忽视,导致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过分追捧及对本民族文化的冷漠、厌倦甚至是排斥。这种有失平衡的中西文化的输入妨碍了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辨别,造成了文化身份的迷失。
随后,笔者采用半开放式问答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学生用英语输出母语文化的具体困难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很少设置用英语输出母语文化的课堂活动,学生自己主观上也没有认识到用英语输出母语文化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母语文化认同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盲目、被动甚至是肤浅。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在理解他国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必须构建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用目标语言输出母语文化的能力,进而消除他们因文化身份不确定而产生的文化身份焦虑,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提高交际应变能力。
3.母语文化认同的培养
3.1师生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母语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首先,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母语文化认同观,坚信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以母语文化为基础,并以积极的母语文化认同观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并把教学的终极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思考如何提高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建立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母语文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母语文化认同观。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母语文化认同意识,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在思想和信仰上的引领作用,让学生由衷的热爱传统优秀文化,践行优秀文化精神,让优秀文化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今天的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参与到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他们除了要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还肩负着传播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只有在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充满自信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在课堂学习中或在课后的自学中,牢记母语文化认同对于自身素质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指导。
3.2母语文化教学内容的增加
大学英语的教材几乎全是英美原版引入,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英语语言背后的西方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功不可没,然而书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的确是寥寥无几,这就需要从大学英语教材编撰这一环节开始转变,令人欣慰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中已经开始增设中国文化翻译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如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关于孔子人物介绍的内容,教材将其设置为翻译作业,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扩展成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介绍专题,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了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用英语撰写文本,以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种课堂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提升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多媒体课型,教师在大屏幕上辅之以图片或影视短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教师也要抓住每一个可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契机充分加以利用,如借助感恩节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对比节日的来历、风俗、内涵等,这种对比一方面深刻揭示了外国文化的特征,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有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也可以引发话题讨论,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中国品种繁多、地域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课堂教学由于贴近生活,立刻鲜活起来,学生的文化身份也一目了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利用几分钟时间给学生介绍点滴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也是必要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既重温了民族文化,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按照母语文化正迁移理论,是有助于目的语学习的。
总之,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母语文化元素,精心编排课堂教学内容,就可以恰当地、适时地将母语文化融入其中;而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认知、逐渐地喜爱并内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华,慢慢地会对母语文化形成认同和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奠定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3母语文化教学方法的优化
传统英语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单一的信息传递和知识灌输,这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有了“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摒弃偏向死板的教学方法,树立多维互动教学的理念,整合相应教学资源,创造不同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母语文化的构建中。
微课、私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母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预先将与课程相关的母语文化内容制作成简短有趣的视频,利用教学平台展示,课堂中辅之以讨论和评价,这样就完成了母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近年《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工匠》等纪录片为母语文化认同提供了经典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精彩生动的文化案例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材料,激起学生内心对优秀母语文化的深刻体验,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开辟中国文化对外翻译教学,便于学生学习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增加课堂中母语文化的输出,如安排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做主题演讲,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特有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地域文化,或是组织全班同学就某一个文化问题开展知识竞赛,让同学们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中学到母语文化知识。
有了現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将不同的教学手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课堂将不再单调无味,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会更加有意识的去主动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能更好的领悟母语文化,增加母语文化认同感。
4.结语
由于外在和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正在实现“两个转向”——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呼吁、强调母语文化认同,增补母语文化教学内容,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两个转向"的关键。在西方文化长期的影响下“95”后大学生必然将面对更加复杂的文化碰撞、不同信仰的交织和不同思潮的激荡,只有研究如何通过跨文化教学来培养母语文化认同的意识,构建文化身份自信,探索解决跨文化交往中文化迷失问题的有效路径,才可以真正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让学生们既不崇洋媚外,全盘照搬外来文化,又不妄自尊大,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拥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气魄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汲取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成功经验,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
〔参 考 文 献〕
〔1〕胡晓榕.地方高校EFL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焦虑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3).
〔2〕何佩群,余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M〕. 背景:时事出版社,2006.
〔3〕李雅波.文化认同视角下跨文化教学路径探究〔J〕.外语学刊,2018,(05).
〔4〕何艳秋.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中母语文化认同培养研究〔J〕.英语广角,2018,(02).
〔5〕Norton, B& Gao, Y.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Communication, 2008, 18(1).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