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默读课文的编排特点及教学思考

2019-08-07徐灵芝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思考

徐灵芝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特别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并在“课后练习”“阅读提示”等板块中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默读的训练要求,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默读课文;编排特点;教学思考

默读,是指不出声的读书。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学段学生的默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默读要求,并进行细化。下面就统编教材在默读上的编排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一、统编教材默读课文的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各个板块中对默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一)在“课后练习”中呈现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聚焦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应成为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依据。如,教材二年级上册的《雪孩子》一课,课后练习题就对学生的默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对学生来说,这是新的阅读方法,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中提出了“试着不出声”的要求。教学时,教师要谨遵课文要求,不拔高、不降低,正确解读并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在“阅读提示”中呈现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大类。精读课文重在精教,略读课文重在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在每篇课文的前面都设置有“阅读提示”。这些阅读提示就有对默读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指引。

(三)在“单元导语”中呈现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导语部分,提出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三篇课文的练习都有默读的要求。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统编语文教材对学生默读的重视。

(四)默读要求循序渐进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默读训练的要求是从二年级开始的。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要求是“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到了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课就提出这样的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从默读的数量上看,二年级上册有2次,二年级下册有4次,三年级上册则安排了8次。这充分体现出逐步提高的要求。从默读的要求上看,从二年级上册的“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到二年级下册的“默读课文”,再到三年级上册的“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的要求,我们可看出默读训练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默读能力的目标。

二、对默读课文的教学思考

(一)明确默读目标,养成默读习惯

二年级是学生默读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明确默读训练目标,并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提出具体的默读要求,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习惯于出声朗读,因此在首次提出默读,尽量不出声的要求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不习惯。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指导学生默读的时候,可以细化默读目标,逐步引导学生默读。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雪孩子》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默读。首先,让学生任选一个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然后,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最后,再鼓励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试着默读课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二)带着问题默读,形成阅读方式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读训练也是如此。当学生默读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思考,以避免学生毫无目的地默读现象的产生,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默读质量。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主要讲了英子上台演讲前后的变化,告诉学生要自信地面对生活,并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练习:“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基于这一练习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前置,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融单篇于整体,立足统整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逐篇教读的方法,从课文阅读到课后练习,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一个也不肯放过。这样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限于狭隘的单篇文本中走不出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把目光局限在一篇课文上,而应从一个单元、一本书的整体来考虑教学的策略、方法等。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不懂就要问》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在“阅读提示”中提出明确的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在三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三年级第一次提出默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先结合学生在二年级积累到的默读经验,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是如何默读课文的(不出声),然后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是三年级了。因此,老师对你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不出声。”这样教学,把学生学到的默读经验与即将学习的默读要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在默读的指导上,教师应从学段目标与整册教学设计的需要出发,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这样教学针对性更强,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四)读写及时联动,注重默读反馈

默读有助于思考。提升阅读速度,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默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如果缺乏相应的策略,就很难对学生的默读情况做出反馈,也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默读水平。因此,教师可以以读写联动的形式对学生的默读情况进行检测。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的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從一粒种子到阳台木地板,它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进行默读。在学生默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借助下面提示把自己读到的内容填写在括号里。

种子→( )→( )→( )→木地板。

这样教学,是对学生默读效果最好的检查与反馈,是对学生默读情况最好的落实。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阅读要向课外拓展,努力实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默读这种形式及时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默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好好理解、掌握并运用。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他们就能终身受益。但是,学生默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唯有如此,学生的默读能力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