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存疑能力
2019-08-07佟建宁
佟建宁
【摘要】求真的一个重要前提或者说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存疑”意识,中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和育人,笔者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和道理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各种意识的主阵地,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存疑意识.
【关键词】存疑;教学;培养;设计;意识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存疑意识,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自身要有的存疑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一般分为备课、做课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存疑意识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备课环节要敢于对教材、对以往经验和他人经验存疑
现行的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而成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个出版社的教材为了能够打开市场,让自己的教材能被中学选中,大都在课标的基础之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加深、加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工具,对教材的内容大胆取舍,过难的不讲,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不讲,超过课标要求的不讲.
例如,在讲解《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中关于“椭圆”和“抛物线”是这样描述的“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从课标的描述中不难判断对椭圆的要求显然要高于抛物线,但是在教材中关于椭圆的几何性质的例题仅有非常简单的三道(教材第40页例4,例5,第41页例6),并没有涉及非常重要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反而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中,除了性质的直接应用外还涉及了两道直线与抛物线的关系的例题(教材第61页例4,第62页例5),其中例6还是一道讨论题,难度较大,如果这一块知识按教材讲显然偏离了课标,故而笔者在这里做了如下处理,除去过于简单的第40页例4和高于课标的第62页例5,增加了一道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例题,这样更贴近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时常向老教师学习,看看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重难点,怎样设计教学,怎样调控课堂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但是要想让自己能很快提升,并超越他人单靠模仿是不够的,在听课过程中也要有“存疑”意识,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是本身的一种能力,在听课过程中,除了关注知识的难易度的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整堂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近期讲解《选修2-3》期间笔者听了本组一名高级教师的一堂课“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整堂课环环相扣,特别的严谨,从知识的发现和构建的过程来看是一堂非常优质的课例,但笔者回过头一想这堂课的教学对象是思维活跃的中学生,而非冷静思考的大学生,我们是中学课堂教师,像大学教授一样教书合适吗?教师一味地分析推理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发展?于是笔者将笔者的想法在教研会上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同时,笔者在本节知识的教学中加进了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大胆的发现规律,总结性质,整堂课气氛活跃,虽然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由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存疑”意识,会使课程更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对青年教师来讲会进步得更快.
(二)做课过程中要敢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存疑
在我们备课的过程中,对整堂课设计往往是根据知识讲授的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考虑,一堂精心设计准备的课不一定能将所有的情况都能包括进去,有很多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不能一味地按教学设计上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反应不好,课堂“冷场”的时候要敢于对自己的设计存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反应.笔者认为只有敢于對自己的设计存疑,才能提高课堂的反应灵敏程度.
例如,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这一节公开课中,在归纳性质C0n+C1n+…+Cnn=2n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下面的题目:证明C0n+C2n+C4n+…+Cnn=2n-1(n为偶数)后,过了好几分钟学生没有丝毫的反应,笔者当时就意识到题目过难,课前设计有问题,于是笔者果断地改变了教学设计,在此题目前加了一道题目:证明在(a+b)n的展开式中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为解决上一道题目做了很好的铺垫.之后在全组的评课过程中,笔者这种根据课堂情况改变设计的做法得到了肯定.
可见在做课过程中,敢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存疑,应地应时改变设计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对整堂课的效果,流程,设计存疑
作为一线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一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然而每个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堂课下来总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教学效果总和预想的有差别,笔者认为,缩小这个差别的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后反思.要想让反思有效果,就得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存疑,思考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是否有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题目,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铺垫是否合理,整堂课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教学中应怎样调整才能让课堂效果更好,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例如,在讲解“合情推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笔者是以数学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入手引入课题的,让学生观察下列等式:8=3+5,10=5+5,12=5+7,14=7+7,16=5+11,…,100=29+71,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猜想.结果学生对得出“偶数=奇质数+奇质数”有困难,仅为了讲解这个结论的猜想过程就花费了好几分钟,课后笔者认真反思了这堂课,覺得这样设计起点略高,于是笔者将入手改为学生较为熟悉的题目(教材第29页例1)“已知数列{an}中a1=1,且an+1=an1+an,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提前为情境设计这样的题目学生非常熟悉,又体现了本章就是对以前用过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通过这样的反思修改的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效果更好.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存疑意识
中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和育人,笔者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和道理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各种意识的主阵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存疑意识.
(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入新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存疑意识
合理有趣的情境设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是一堂好课必不缺少的环节,利用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存疑意识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就是一堂完整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导数的概念”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做了如下的情境设置:(1)上节课我们学习函数f(x)从x1到x2的平均变化率的定义,下面大家利用计算器计算跳水运动员的高度h与时间t的函数h(t)=-4.9t2+6.5t+10在0≤t≤6549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是静止的吗?(3)你认为平均变化率在描述运动员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问题(1)得到结论为平均速度为零,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矛盾.于是学生就会对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于是引出了新课,如此重复循环设计不仅对新课有了很好的引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存疑意识,为拥有存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设计,让学生敢于存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从知识储备和能力,经验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权威,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存疑意识,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恰运用当的“出点错”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讲解“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这一节用分析法证明题目时,在概括完用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关键在于证明使得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后给出了下面的例题和解题步骤.
讲解结束后,学生在感叹用分析法证明命题是如此有效的,同时笔者让学生仔细分析教师的解题过程,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起初学生不敢出声,笔者边讲解边提示,边鼓励,最后终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道:两边同时平方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为都大于零,应将这个条件加上,否则下一步不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这样做题目得到了补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存疑意识,一举两得.
(三)对学生的存疑要给出正确,恰当的评价
学生对知识的存疑,对教学过程的存疑,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作为一位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正确的存疑提出表扬,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问不正确时不能直接否决,除了分析学生思维的错误在哪里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存疑行为大加提倡,让学生知道教师是赞成大家存疑的,这样慢慢地会在班级里形成一种存疑文化,为班级同学具有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存疑意识是具备存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当代一名中学一线教师,我们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我们要牢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平时的教学中、言行中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具备存疑意识,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