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森林强市之路绘美丽荆门画卷
2019-08-07许云飞陆红明李金成
■许云飞 陆红明 李金成
走进荆门,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满眼皆绿。这里青山环绕,城市与森林相互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呈现出一幅生态强市、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
湖北省荆门市自2015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后,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取得了城区宜居、乡村变美、农民增收的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到42.76%。
森林让城市更加宜居
盛夏6月,凤凰湖畔草木葱茏,垂柳依依,绿意盎然。
据荆门市园林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建设凤凰湖公园是荆门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后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
凤凰湖公园位于荆门象山大道南端,总规划面积25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139公顷。2015年以来,荆门市通过对整个凤凰湖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综合治理,植树种草,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把这里打造为城区集生态、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滨水公园,成为离城市人口密集区最近的自然生态系统,每到傍晚就会有大批市民前来健身和休闲娱乐。
凤凰湖公园成为荆门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生态红利惠及每一位市民、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3年来,荆门市深入推进城区绿化,让公园绿地更多、道路林荫更浓、四季景观更美、市民出门休闲更近。市中心城区新建公园、游园18个,改、扩建3个,公园、游园总数达到6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18.63平方米。同时,狠抓城市主干道、进出口道路和景观大道绿化建设,新建城市主次干道20多条,建成了象山大道、漳河大道、虎牙关大道、月亮湖大道等城市绿道,让市民漫步林下、快乐骑行。绿化过程中,荆门市注重乡土树种使用,丰富树种结构,城市绿化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80.87%。目前,市中心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8%和45.8%。“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景走进了市民生活。
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体验地
京山市杨集镇双墩村别墅式新居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一侧,首批26户村民已经从山上搬进了这里。
杨集镇党委副书记易志新说,这些村民以前散居在山里,靠山吃山,生产生活不便。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也为了保护山林,杨集镇在山下交通便捷的地方集中建设了一个居民点,将村民“请”下山来集中居住,山上腾退出来的土地栽植树木,发展林业。今后,镇政府还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建设更多的居民点,让散居在山里的农民都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居,改善生活条件。
除了流转土地建新村外,荆门市还结合原有村庄的特点和优势,建设了多种类型的生态乡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各具特色。
生态宜居之城 陈锋 摄
京山鸳鸯溪 陈斗波 摄
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曾经是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村内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有7棵对接白蜡古树。其中,村头那棵树龄已有1800年,仍然枝繁叶茂。南庄村精心保护对节白蜡古树群落,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打造“对节一生,钟爱千年”文化乡村。茅草房、石碾、旧坛旧罐以及用旧砖瓦垒砌的低矮围墙,平添了村庄历史的厚重沧桑;农田、小溪、池塘、火山石,凸显了村庄的静谧与神秘,充满野趣。古韵乡村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使南庄村一举脱贫,变“背篓去,篮子来,有女不嫁南庄台”为“对节树,泉水来,游客最爱南庄台”。
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在一排排别墅式新居前,围绕诗人余秀华旧居,建设了“诗”主题乡村公园,以便游客在优美的环境中,一睹余秀华生活、创作全貌,打造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荆门市狠抓乡村增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市统筹规划了乡村绿化美化,把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把农家当作精品来改造,常年抓绿化,常态抓净化,构建起乡村绿化“绿、富、美”大格局,打造了休闲庄园、古韵乡村、花乡农居、果圃人家、田园梦乡5种模式乡村。全市有320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585个村达到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标准。乡村成了最令人向往和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地。
让市民潜移默化感受森林生态文化
湖北省京山小学是荆门市传承生态文化的一个典范。这所花园式学校内,樟树、桂花等各种乔灌木将校园装扮得如诗如画。
京山小学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把生态育人的理念渗透到校园建设、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学校建有生态园、植物园、种植园、林荫礼堂,可供师生休憩和学习了解动植物知识。学校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鸟巢、灯具、工艺品,陈列在生态教育室,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中生根发芽;还开展了“京山观鸟节”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教育活动,让学生与绿色生态文明同行,积极创建国际生态学校,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美”生态文化。
荆门市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发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市城乡新建森林生态文化广场32个、森林生态文化主题园25个、森林生态文化宣教场馆7个、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11个,森林生态文化村61个,广泛宣传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文化。全市启动“寸草心”百所观鸟学校建设,推广以“爱鸟、护鸟、观鸟、摄鸟、写鸟、说鸟、画鸟、唱鸟、舞鸟”为主要内容的“九鸟文化”,形成“学校教学生、小手牵大手”的链式传动,70所中小学成为观鸟学校。
荆门市先后承办了第七届亚洲赏鸟博览会、2016漳河·亚洲自然保育论坛、第五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荆门传授先进理念,为荆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把脉问诊、指引方向。每年开展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防治荒漠化等专题宣传,举办沙洋苗木交易会、钟祥紫薇花节、京山观鸟节、茶花节、东宝蜜蜂文化节、屈家岭桃花节等生态文化旅游节会,让市民享受森林文化大餐,畅游森林城市建设美景,潜移默化感受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义务植树助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荆门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各社会团体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新建各类义务植树基地155个、0.8万亩。义务植树基地建在贫困村、工业园、道路边、水源旁,激发广大市民绿家园、爱环境的责任意识。全市认建认养树木和植读者林、网民林、纪念林活动此起彼伏,蔚然成风,形成了浓厚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氛围。
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
绿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杨集镇路边的银杏采叶圃,密密麻麻种植的银杏树苗上挂满了树叶,树木已有一人多高。茂盛翠绿的银杏扮靓了乡村,也成为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为了提高银杏树叶产量,银杏树苗种植密度都很高,平均每亩栽植3000株左右。每年7月初至8月中旬为银杏叶采集的最佳季节,每亩能产鲜叶2000余斤,按保底收购价格每斤树叶1.5元计算,每亩收入约3000元。今年苗圃的叶子长势很好,会有一个好收成。”镇党委副书记易志新告诉我们,全镇银杏树叶圃已经发展到8600多亩。
银杏叶是生产中药材的重要原材料,其经济价值不断凸显。荆门市依托市情,大力发展银杏叶产业,在10个重点乡镇推广“1户种植5亩银杏采叶圃,年均收入1万元”的“151”银杏采叶圃脱贫模式,推进银杏由卖树苗、卖白果向卖树叶转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除了银杏“一片叶”外,荆门市还大力推广“一粒果”“一块草”“一株苗”“一盆花”等林业产业扶贫模式,加快油茶、草坪、花卉苗木、精品花卉等产业发展,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带动群众抱团发展。2018年,全市林业实现总产值315.4亿元。林业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效果明显。
荆门在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建基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了漳河果冻橙基地等高档林果基地和中国汇源农谷体验园等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市新发展森林人家旅游示范点170家、新建休闲农业示范点35个,吸引市民下乡,游客来荆。全市2018年实现森林旅游综合产值146.8亿元,比2014年增长37.2%。
森林资源管护有了“千里眼”
随着森林防火视频监控指挥系统的建成,荆门市森林防火如同有了“千里眼”,哪里发生火情,一目了然。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手段欠缺,荆门市主要依靠护林员巡逻和目测来防控森林火灾,效率较低,耗时费力。随着全市绿量的不断增加,荆门市加大了智慧林业的建设力度,引进视频监控系统,全市迈入人防和技防并进时代,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往只靠目测发现火情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三阳镇板栗产业和村庄
在东宝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高清晰度的视频监控系统监控所辖林区人员与车辆流动情况。区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人介绍,2018年,东宝区人民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实现了全区重要林区视频监控360度无缝隙全覆盖。森林防火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对林区火险火情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生火情,烟雾报警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指挥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远程查看森林火情,科学地作出判断和指挥,指导消防队员快速进入火场扑救。
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荆门市每年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落实天然林保护面积193.6万亩,继续抓好135.2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保护,划定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严防森林火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加强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管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完成新一轮古树名木普查,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古树1980株。每年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种涉林违法行为,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保障了城市森林健康。
“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是荆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荆门市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不断被释放和转化,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惠及百姓。“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促进城乡发展、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屈家岭桃文化节
砂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