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析

2019-08-06尹苗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尹苗苗

[提要]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介绍该模式在国内外实施现状,指出其对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也概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从提高生源质量、完善大类培养方案、合理设计分流方案以及加强学风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7日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和理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造能力。

(一)国外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现状。国外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起步较早,如美国哈佛大学从1870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学生自由选择的“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接受专业教育直至毕业。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高校,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本科低年级甚至四年全部学习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乃至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年级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二)国内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现状。在我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施行的元培计划演化而来的,该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针。自2001年起,北京大学开始实行大类招生,随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都相继推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至今,我国已有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100多所高等院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并且形式多样。我国大类招生模式改革历经了18年,主要形成了三种招生模式:第一种是按学科大类招生,该模式是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招生形式。高校根据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通过跨院系整合专业,按所属学科大类进行招生。第二种是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具体专业,只按院(系)大类进行招生。第三种是以基地班或实验班招生。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对学生进行具有一定特色的基础理论教育,后两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学习。

二、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势

近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之所以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主要是由于该模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整合教学资源和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注重通识教育,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该培养模式重在加强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学生入学后首先要接受一到两年的大类下所有专业的基础课,这使得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在此基础上再接受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有利于因材施教。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分流培养是对高等学校招生形式的一种创新。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志愿填报的盲目性。首先,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机会增多。按照大类招生以后,一个大类里包含若干个专业,考生选择某一类专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好几个专业,增加了考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其次,学生选择专业更加自主、理智。以往高校按照专业招生录取时,学生一般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相对盲目,学生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对这个专业是否感兴趣。而实行大类招生后,学生一般经过一到两年的专业通识教育后再选择专业,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未来规划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

(三)便于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促进学科内涵建设。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因多个专业归为学科大类,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专业的冷热程度,有利于学科的良性发展。同时,按学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志愿选择可以进一步优化各学科大类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对各学科的师资力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走过十八个年头,虽然很多高校的大类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境。

(一)招生宣传不到位,生源质量下降。自1952年起,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采用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实行按专业招生。按大类招生的方式刚刚起步,加上高校对大类招生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此不了解,甚至有一些误解,尤其是对分流政策不了解的情况下,看到大类中包含冷门专业,就唯恐避之不及,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大类招生的生源质量下降。

(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专业基础广泛而扎实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关键。然而,很多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后,并没有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培养方案,致使大类招生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足够的专业通识教育,与“厚基础”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三)专业分流方案设计欠科学,有失教育公平。专业分流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分流原则是学生志愿填报和学校调整相结合,包括成绩优先和志愿优先两种形式。无论成绩优先还是志愿优先,都意味着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选到“熱门”专业,仅以成绩作为分流依据,看似合理,实质上分流前的成绩只能说明学生的学业能力,并不代表学生就适合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有些高校认为学业成绩有些片面,要增加参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获奖证书之类的成绩,以综合测评排名为依据进行分流,然而这又给某些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任意编造获奖信息等,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致使一些高校的分流工作举步维艰,最终放弃大类招生又恢复了专业招生。

(四)分流后疏于管理,影响专业学习效果。大类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后,无论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各高校都没有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于没有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学生,可能对新专业的学习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严重者可能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无法继续学业。此外,由于分专业后,面临着新班级组建,同学之间关系淡漠,班级凝聚力不强,不利于学风建设。

四、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变革。“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高低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关系到高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中还并未普及,同时国家层面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招生制度,加之各高校大类招生的多样化模式,各异的分流原则,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大类招生并不完全了解。因此,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招生宣传制度,成立专门的大类招生宣传组并做专项培训,以增强现场咨询的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制作电子宣傳册、开展在线答疑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这种方式,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大类招生的优势、专业分流的原则,从而达到提高生源质量的目的。

(二)科学设置学科大类,完善大类培养方案。关于学科大类的设置问题,各高校并不统一,同一大类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要合理设置学科大类,需要结合学院的专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增加大类专业吸引力的同时,也为修订大类培养方案尤其是平台课程的设置奠定基础。大类培养方案的调整,不应流于形式,只把各专业基础课统一,应当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确保分流前的专业基础课涵盖学科大类下的各专业,另外分流后的专业课程也要做进一步调整,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增加专业实践类的课程,以达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计专业分流方案,确保教育公平。专业分流是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于学校而言,关系到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于学生而言,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以及分流后能否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等。因此,学校必须对大类专业分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专业分流系统软件公正、公开、透明地进行专业分流。学校应本着学生志愿优先,参考成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以此为契机,切实发展扩大强势专业,支持培育弱势专业,淘汰市场需求饱和专业。

(四)注重分流后的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学生专业分流后,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需要一个过渡适应期。尤其是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心理上会有波动,学习信心和热情会有所下降,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及时、正确的引导。此外,随着专业分流,原行政班被打乱,新教学班面临重建,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可通过设立学生接待日、学长经验分享交流会等,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分流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重建班级的学习风气。

五、结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选择的必然结果。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分体现符合社会发展的通识教育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所面临的困境,要根据高校实际,因地制宜,开辟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优化高校教育发展路径,使“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主要参考文献:

[1]苗雨君,刘景军,陈红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7).

[2]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

[3]苏志华,袁焱萍,王阳,田婷.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

[4]颜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