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
2019-08-06褚慧
褚慧
[摘 要]近年来,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当前蒙古语文教学存在的学生流失率高、核心素养培养无法落地,语言能力培养单一低效、忽略其他素养培养,课程设计理念落后、教学评价及反馈滞后等问题,从民族地区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入手,详细论述了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和内涵。提出混合式学习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蒙古语文语言能力、文化品格、高阶思维及学习能力四方面的可行路径,以期提高蒙古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混合式学习课程;蒙古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3-0116-05
“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是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之一,它指的是在汉语授课的民族中小学加设蒙古语文课程,旨在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才[1]。除内蒙古地区外,黑龙江、辽宁等蒙古族聚居和杂居地区的汉语授课民族中小学均开设蒙古语文课程。现阶段学术界有关语言类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大多集中在英语和国家通用语学科层面,较少涉及民族语言类学科,那么蒙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该如何界定?应选取何种方式培养学生蒙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本研究拟从探索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尝试将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引入蒙古语文教学,并基于对蒙古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分析,有针对性地建构和整合利于培养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混合式学习课程,为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蒙古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可行路径。
1 民族地區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
1.1 学生流失率高,核心素养培养无法落地
学生流失率高是制约蒙古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笔者走访调查的呼和浩特市S民族中学为例,受师资数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该校高中部无法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蒙古语文教学,参加蒙古语文课程的学生人数也不固定。据该校教师反映,高一入学时,学生人数能达到100人以上,然而,许多学生因兴趣不足等原因中途放弃了蒙古语文学习,也有一些学生中途加入,但是,能够坚持全程学习蒙古语文并参加高考的学生只有区区十几位。如何将传统蒙古语文教学与混合式学习课程相对接,利用现代教育科技把学生留得住、教得好,在给予学生公平而优质的蒙古语文课程教育的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这不仅是该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值得所有民族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1.2 语言能力培养单一低效,忽略其他素养培养
在访谈中,许多蒙古语文教师表示,由于蒙古语文课时有限,并且中考和高考只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而课堂教学只能偶尔融入蒙古族文化,多数时间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虽然学校会不定期组织课外兴趣活动,但受参加人数和举办时间的限制,其影响力也很有限。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只为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理解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学习的内在动机不足,难以持续和深入地学习。同时,由于中考和高考忽略了对学生的蒙古语文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考察,造成了大量“哑巴蒙古语文”和“聋子蒙古语文”[2]。因此,利用混合式学习课程扩展蒙古语文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他素养均得到有效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1.3 课程设计理念落后,教学评价及反馈滞后
相较其他科目,蒙古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十分稀少,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数量十分有限。并且,受学校信息化条件及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制约,蒙古语文课件制作既费时又费力,效果却差强人意,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再者,由于课时较少,考试题目编写困难,为了不影响授课进度,学校不得不减少测验次数,这就造成教学评价反馈不及时。语言学习若没有及时的测验和反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很难有所提高[3]。应提升蒙古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其进行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加强对学生的蒙古语文学习检测的频率,使师生及时了解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减少教学和学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这不仅关乎蒙古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关乎学生蒙古语文学习的坚持性和积极性。
2 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初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维度将核心素养分为学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应遵循核心素养的总要求,同时兼顾学科特色,才能体现学科的价值[4]。目前学术界虽未明确界定蒙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国家通用语和英语的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以及现阶段蒙古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依然有迹可循。
当前蒙古语文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是激发学生蒙古语文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听、说、读、写技能,并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记忆能力、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博大精深的风俗文化,培养他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5]。那么如何将现阶段蒙古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相对接?笔者在仔细研读国家通用语学科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蒙古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结合蒙古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具体而言,应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高阶思维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语言能力方面,应使学习者学会借助蒙古语文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体会语篇蕴含的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应根据情景和意图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析语篇意义,结合学生的不同学段,合理分配各项技能的操练比例,形成蒙古语文的语感,达到实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品格方面,蒙古语文承载着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通过蒙古语文教学使学习者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理解民族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高阶思维方面,思维品质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加工信息,并体现出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蒙古语文教学应使学习者具备初步运用蒙古语文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相连。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提升蒙古语文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应使学生坚定蒙古语文学习目标,践行语言学习策略,积极主动扩展蒙古语文学习渠道,有效获取蒙古语文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通过监控、反思、调整、评价等方式进行高效学习。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阐释了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高阶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内涵和要求,为下一步制定蒙古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等打下基础。但是,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蒙古语文的课标与教学中,必须具备高效的课程设计,并辅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将是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蒙古语文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3 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的对接
何克抗、黎加厚及傅钢善等人是国内最早研究混合式学习的学者,他们虽然在混合式学习的设计及实践方面存在不同的见解,但对混合式学习内涵的解读却趋于一致,即混合式学习就是在继承传统学习方式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黄荣怀等学者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的概念,即混合式學习课程就是将前端分析、线上线下活动设计及评价设计三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实时的反馈与评价,促进师生、生生的学习交流等[6],具体如图1所示。科学高效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高阶思维和学习能力正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和发展的。其中,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始终。
3.1 前端分析模块设计
前端分析是指在开展混合式学习课程之前对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观测与分析,蒙古语文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前端分析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蒙古语文学习者特征的判断、蒙古语文学习目标的定位、蒙古语文学习环境的调控。
1)蒙古语文学习者特征判断。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态度、电脑使用技术、年龄、性别、工作量及社会支持等,都会影响其在混合式学习课程环境中的知识建构、内在动机水平、学业表现及学习满意度[7]。因此,在开展蒙古语文混合式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以上几个维度对学习者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蒙古语文作为民族语言类地方课程,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学习者的其他特征,诸如民族文化、语言基础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蒙古语文学习目标定位。蒙古语文学习目标的定位即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确定混合式学习课程应当达到的总目标及每一阶段应当完成的子目标。据上文对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混合式学习课程目标应围绕提升学生蒙古语文的语言能力、高阶思维、学习能力、文化品格等方面进行构建。
3)蒙古语文学习环境调控。蒙古语文学习环境的调控即把握教学所需的内部及外部环境条件。蒙古语文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开设需要良好的硬件及技术支持,学生及教师均需熟练操作。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保证学习环境满足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要求,从而实现课程的高效运转。
3.2 线上线下活动模块设计
1)蒙古语文语言能力提升模块。笔者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在蒙古语文阅读及写作部分普遍得分较低,原因是学生蒙古语文基础较差,且蒙古语文中考及高考鲜有涉及听力和口语部分的考核,因而,学生蒙古语文听说能力十分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将蒙古语文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的“线上自主学习”部分划分成视频课件、随堂检测、单元测验、补充资源四大模块。其中,视频课件资源是蒙古语文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加工,录制完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交互顺畅的微课视频。它不是传统蒙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数字化呈现,而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可视化、交互型在线呈现,能够适应不同蒙古语文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线下课堂上参与语言应用、文化交流活动做语言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蒙古语文文化品格塑造模块。文化不一定表现为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文化[8]。蒙古语文的学习并不等于蒙古族文化的学习,文化有着远比语言更宽广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文化的掌握并不会与语言的学习亦步亦趋,学会一种语言也不代表精通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9]。然而,当前蒙古语文课程专注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弱化了课程的文化功能,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其实,精通蒙汉双语的蒙古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两种文化间的“桥梁”,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阻碍了教师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挖掘,造成了蒙古语文课程“只重语言学习、轻视文化传承”的现象。混合式学习课程减轻了蒙古语文教师线下课堂的教学负担,使线下课堂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交流讨论及教师的知识扩展讲解,蒙古语文教师从单纯的语言教师转变为蒙古语文文化的传递者。此外,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如昭君文化节、走进草原等学习和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3)蒙古语文高阶思维形成与培养模块。多语言教育和学习对学习者多元智力和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在民族地区多语生态环境下,通过探索和建构适宜的三语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蒙汉英三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更是培养其语言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过观察当前蒙古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复述单词和语法以及讲解习题,即浅层学习活动。与语言综合能力相关的高阶思维活动并没有在蒙古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加之课下作业多以抄写单词和划分音节为主,导致学生分析及综合能力较弱,且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较为严重,学生在蒙古语文阅读和写作部分普遍得分较低。基于此,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将浅层知识的学习安排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而知识的内化、迁移及综合应用则在线下课堂中实现,既方便蒙古语文教师指导,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蒙古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教师可以尝试把蒙古语文线下课堂设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并整合蒙古语文学习资源、处理信息,制作蒙古语文 PPT。通过组织小组完成分配任务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小组的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给其他学生或教师提供灵感,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
4)蒙古语文学习能力提升模块。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主动学习是知识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最佳桥梁。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与经验只能导致浅层学习。基于此,混合式课程要求学生课前自主浏览蒙古语文教学视频并完成练习和测验。课堂上,学生通过个人展示、提出问题、教师答疑和同伴交流等形式内化和巩固蒙古语文知识,并在课后完成阶段性测试和评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只占少量时间,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蒙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此外,在线平台讨论区功能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在线协作学习社区,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保驾护航”。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观看蒙古语文课程视频还是完成测验,遇到任何问题均可实时发帖向教师或同伴求助,避免了线上自主学习带来的自由散漫及缺乏交流等问题。
3.3 蒙古语文教学评价模块设计
教学评价是对蒙古语文混合式学习课程开设质量的检验和判断, 它辐射于蒙古语文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各阶段。高效的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对于蒙古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10],然而,当前蒙古语文课程测试所用习题多由各校教师亲自编写,不仅费时费力,且无法保证习题的信度和效度。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们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相互借鉴、评价对方编制的习题,并且能随时根据线上教学实践反馈对在线测验试题进行修改、完善、更新,既减轻了教学负担,又提高了试题的科学性。此外,由于各校蒙古语文教材使用情况不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师授课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于蒙古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以及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也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蒙古语文课程成绩评定不再以“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卷面成绩为标准,而是采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定。除此之外,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参与蒙古语文课程评价,并以在线留言的方式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及学校的课程管理情况做出评价。具体如图2所示。图2 蒙古语文教学评价版块设计
4 总结
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弥补了传统课程设计的不足,随着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以及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其无疑成为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应进一步探究和建构完整的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论体系,开展多种样态的实践教学,最終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语文混合式学习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04-12)[2018-12-20].http://www.imufe.edu.cn/old/jxpg/xwdt/201501/t201501
08_102262.html.
[2]侯哈申.关于呼和浩特地区民族中学加授蒙古语文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崔琳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2.
[4]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9-86.
[5]布日古德.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教学目标与要求研究——以黑龙江省蒙古族中小学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7(11):53-55.
[6]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7]Suaréz E T.A behavioral systems analysis of textbook quality improvement[D].Lansing: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2001.
[8]刘启迪.中国课程改革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当代教育科学,2012(22):14-17.
[9]刘全国,何旭明.藏汉英三语环境下外语课堂文化建构[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56-160.
[10]林莉兰.西方语言自主学习能力测评范式转变及对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4(5):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