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开展国际版权合作新路径
——“走出去”变为“走进去”
2019-08-06丁丽丽
丁丽丽
(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全球合作背景下,版权贸易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众多学者对国际版权合作路径进行研究,但大多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本文提及“走进去”,是对合作路径的创新。
一、当前国际版权合作现状
(一)版权贸易不断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官网2012~2017引进版权总数和输出版权总数可知出版业引进版权数量在较为平稳的上下浮动,输出版权数量不断增多,版权贸易不断发展。
(二)数量方面:版权贸易逆差严重
2012~2017年引进版权总数和输出版权总数可知出版业版权引进数一直大于输出数,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但仍不平衡。
图1 2012 ~2017 引进版权和输出版权数量统计
(三)内容方面:输出不均衡
我国版权输出多侧重于少儿读物、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等功能性较强的书籍,文学、社科哲学类书籍版权输出量较少。
二、我国国际版权合作数量内容失衡成因分析
一是文化差异性。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版企业的图书的选题及内容很难获得国外市场的认可[1]。
二是缺乏翻译人才。国际出版合作需要大量翻译人才,而翻译书籍尤其是文学类书籍耗时长,翻译费用昂贵,影响国外出版社的热情,不利于版权输出。
三是新技术出现改变大家的阅读习惯,同时盗版现象严重。“上架即被盗版”且由于图书发行时间、定价等的不同,也难以进行监控和有效治理。
三、出版企业开展国际版权合作,版权输出新路径
一是开拓市场,找准定位。
全球合作的大浪潮下,找准市场定位是第一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引起国外人士的兴趣,他们却很难有合适途径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牢牢抓住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在国外畅销。
二是做对内容,因地制宜,二度创作,打造精品,做好本土化出版。
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中、英、法、俄等多语种出版发行。为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该书作了必要注释,获得成功。出版企业要在版权输出过程中,改善输出内容结构,做好市场调研,二度创作,做好本土化出版。同时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实现版权输出“走进去”。
三是多方合作培养翻译人才。出版企业的翻译中心可以与国内外的高校合作,实现语言的本地化适应性[2]。
四是积极响应号召,自主参与工程项目。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10个项目,涵盖版权输出各方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期拿出765.2万元,二期拿出547.55万元来奖励已在海外出版且首印数不低于300册的图书,鼓舞了版贸人员。所以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扶持、奖励措施,使得版贸人员更自主的“走进去”。
五是改善出版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国际版权合作机制。
截至目前,共计92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加入“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该联盟促进了成员间资源共享。通过改善出版企业组织结构,加入联盟组织等,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实现“走进去”[3]。
六是规避版权交易风险,实施版权保护。
当前,中国尊重和保护版权已成为行业共识,现在的版权制度覆盖了文化创作、传播、交易的全链条,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要基于平台和技术的力量,运用好大数据,开展技术维权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结论
全球合作背景下,版权贸易是大势所趋,出版企业要在市场、内容、人才、项目、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版权交易风险,实施版权保护,更好地开展国际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