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检查与多期动态增强CT对乙肝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对比*
2019-08-06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辽宁沈阳11003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32)
么 纯
曾有数据表明,原发性肝癌具有疾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等临床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死亡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1-2]。由此可见,及早明确诊断并积极采取最佳治疗方案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改善其预后的主要目的。结合以往临床研究可知,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常规超声检查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检查时常因其影像的局限性,所得结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展,超声造影检查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其在肝脏疾病的检查和这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探讨超声造影检查与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主要通过对56例乙肝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56例乙肝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为(48.26±4.62)岁,病灶直径为0.5~22.0cm,平均直径为(12.74±0.62)cm。所有患者均以肝区疼痛、腹胀、消瘦、乏力以及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6];(2)所有患者存在乙型肝炎;(3)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可完成超声和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4)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除去原发性肝癌外存在其他肝脏疾病者;(2)除去乙型肝炎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癌者;(3)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4)未能完成检查者;(5)妊娠孕妇者;(6)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或缺乏准确性者。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完善相关准备后均采用Phil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探讨频率为3.0~5.0HMz,在造影前对病灶的数目,大小及回声特点进行记录。选用的超声造影剂为Sonvue,采用0.9%的氯化钠溶液5ml将造影剂干粉溶解,经肘静脉以团注方式进行注射,整个造影过程需保持探头不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三个阶段的扫描检查。
1.2.2 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所有患者采用美国GE Bringspeed 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检查前所有患者均屏住呼吸采取仰卧位,保持平静,扫描范围为从其膈顶至肝脏下缘部位。扫描参数为: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300mA,层厚为5mm,螺距为0.981。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结束后所有患者均使用Nemoto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碘佛醇80~100 mL,然后对其进行动脉期动态增强扫描(20s)、门静脉期动态增强扫描(1min)及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2min)。完成扫描后,将所得图像数据上传至工作站中进行处理。
1.3 研究内容 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和影像学资料,且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和诊断率,并整理分析原发性肝癌在不同检查方法中的影像学表现。所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由两名影像诊断学专家以双盲法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决定。主要明确患者病灶的数量、大小、位置、强化特征及有无包膜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效能比较 总结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可知,56例患者共检出病灶92个,其中超声造影病灶检出率为93.48%(86/92),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7.83%(90/92),两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 5)。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3%(40/56)、75.00%(42/56)和57.14%(32/56),多期动态增强CT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86%(52/56)、96.43%(54/56)和89.29%(50/56),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原发性肝癌在超声造影和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中的图像特征表现 整理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可知,在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有82个病灶在动脉期呈现高增强,4个呈现等增强(见图1),而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有48个病灶表现为低增强(见图2),且在86个检出病灶中有68个以快进快出形式表现,其中有12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而在门静脉期表现为快速退出。在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中,90个病灶中有72个病灶存在包膜,其中58个病灶表现为包膜边缘光滑,且明显强化,以环形表现,另18个病灶以不完整强化的模糊边缘包膜表现。在90个病灶中,均表现为在动脉期高密度明显强化(见图3),门脉期强化密度减低,延迟期强化褪去的快进快出模式。且在CT增强扫描中有10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现点片状的强化影,门脉期呈现等密度。
3 讨 论
根据以往临床数据资料可知,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和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部分为肝细胞肝癌,其发病率在肝脏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约为91%,且好发于全国各个地区[7-8]。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致病原因和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病毒性肝炎、饮酒、肝硬化、黄曲霉素以及代谢等均与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9-10]。其中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是乙肝大国,乙型肝炎进一步发展导致肝癌比例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曾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将近10万人死于肝癌,由此可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关键措施[11]。
图2 超声造影检查示右前叶一直径约为20.8mm大小病灶呈等回声有晕环,内无血流信号。图1 超声造影检查示 肝左叶内一直径约为17.3mm病灶呈低回声,边界清晰。图3 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示动脉期肝右叶及尾叶可见多发结节、强化肿块影。
目前,核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其介入治疗后预后的最为有效手段。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也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12]。而超声造影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超声诊断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对靶器官注入一定剂量的对比剂,来显示靶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此来检查进而判定靶器官的功能和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和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病灶检出率比较无差异,与既往叶桂宏等[13]的研究报道一致,但本研究显示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超声造影检查。由此认为,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可能更具有临床优势。总结本文资料和既往相关影像学研究可知,CT多期增强检查主要可检出病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其余周围组织之间的联系,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曾有Sato T等[14]研究指出,用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性较高,能够提高对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CT多期增强在检查过程中可进行超薄层扫描,对于早期和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可明显提高。且在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在肝动脉期能较好地显示肝动脉和肿瘤血管,可明确显示肝癌中的动静脉瘘,对肝癌的供血血管的变化、病理循环、肝癌病灶及血流动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扩大了肝癌的CT诊断应用范围[15]。
综上所述,多期动态增强CT诊断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诊断符合率较超声造影更高,可更为清晰的显示癌灶类型、大小及位置等,更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