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至两汉时期中央对云南管理模式初探

2019-08-06王善铸

云南档案 2019年7期
关键词:滇池统治者西汉

■ 王善铸

“昆明池水汉时功……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首诗为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诗之一,内容蕴涵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在长安西南建昆明池,习水战,以征服“西南夷”地区(秦汉以前云南及其周围的部落合称为“西南夷”)的一段历史。

从战国庄蹻入滇始,到秦国统一全国后初步把云南纳入统一行政,再到西汉统治者修昆明池习水战征服“西南夷”地区后,先后设立了四郡(东汉时期在继续维持四郡的基础上稍微作了调整)进行统治,把云南大部分地区纳入统治范围,标志着云南正式融入祖国大家庭。经过从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统治者的一系列开发和管理,对云南产生了影响深远。

从战国至两汉时期,对云南的开发管理经历了修筑道路,加强交流管理;武力征服,和平收管归附;设置郡县,纳入统一行政几个方面。同时也由于统治者管理失当,引发了起义浪潮。

(一)开发与管理

1.修筑道路,加强交流管理

在秦国李冰任蜀守期间,即已开始在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用火烧的办法开山凿岩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统治者又派常頞在李冰修路的基础上继续修筑,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由于路宽仅五尺,称“五尺道”(也有记载认为“五尺道”为县名,而非路名)。“五尺道”为官方修筑进入云南的第一条道路。

在西汉时期,一是在秦的“五尺道”的基础上继续修筑了从宜宾通往牂牁江的道路,称“南夷道”。“南夷道”的修筑大大加强了对犍为郡的管理;二是开凿了经过博南山(今永平境)渡过澜沧江通往永昌的路,加强了对益州郡的管辖。

2.武力征服,和平收管归附

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左右,楚国将领庄蹻(也有记载称庄蹻为起义军将领,起义失败后率军入滇)奉楚威王命率军南下入滇,先后征服了滇池地区各部落,统一了滇池地区。后欲归报楚,而此时秦国已把归楚路切断,庄蹻等便留驻滇池地区,自立为滇王统治各部落,世代相传约170年。

公元前310年,秦国收管了云南境内丹、犁两个自愿归附的部落;公元前285年,秦国蜀守张若攻取“笮及江南地”,把秦的统治势力深入今云南宁蒗、丽江一带。

西汉时期,一是于公元前112年征服夜郎及其周围各部落;二是征服了“西南夷”中邛、笮等部落;三是于公元前109年征服了滇王;四是于公元51年,收管了居于永昌境内的自愿归附的哀牢人(活动范围主要在今保山地区,后至大理洱海地区)。东汉时期,公元131年,收管了“西南夷”中自愿归附的掸人,掸人接受了东汉朝的金印紫授。

3.设置郡县,纳入统一行政

秦国统一全国后,在云南部分地区(邛、笮)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及委任官员,使云南初步成为国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公元前135年,西汉王朝在今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设立犍为郡;公元前112年,西汉设立牂牁郡(并封夜郎统治者为王),越巂郡;公元前109年,西汉以滇王故地为中心设立益州郡,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封王仍要听命于郡县官吏的命令,地位与内地王远不能比,实际上是其统治部落的酋长(如史载滇王部众仅有几万人)。东汉王朝在继续维持四郡的基础上,经过划分、整合设立了犍为属国及永昌郡。

西汉郡县制度在云南(包括了今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推广,相较于起初处于奴隶制度下的各部落人民,人身自由更加得到了保障,不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任意处置,使得生产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稳定,促进了云南封建化进程。从此时起,云南正式融入祖国大家庭,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东汉时期进一步推广了郡县制,基本奠定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疆界,进一步密切了与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的联系。

(二)管理失当,引发起义浪潮

在对云南的开发管理过程中,伴随着血泪的武功征服和文治的郡县统治,一方面带来了封建先进生产关系,促进了本地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横征暴敛剥削太甚、统治失策不得人心、关系失调矛盾激化等原因导致人民起义此起彼伏,遍及诸郡,大小十余次。起义一方面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另一方面是“暴力”改革,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是横征暴敛,剥削太甚。汉代对云南设置郡县管理后,对少数民族进行疯狂的剥削,很多官吏大发不义之财,“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云南各地不断起义。如:公元前86年,益州郡3 万余人民首先起义,西汉王朝派兵镇压,起义失败;公元前83年,滇西的人民再次起义,杀死益州太守、官兵4000 多名。次年,西汉王朝派兵镇压,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在云南部落句町(今广南县、富宁、西林等县一带)首领句町侯亡波的帮助下镇压起义,起义失败;公元42年,起义军在著名领袖栋蚕的领导下再次起义,杀死官吏多人,次年,东汉王朝派兵镇压,起义失败;公元118年,遂久(今丽江一带)人民起义,杀死县令。次年,起义者达十余万人,所到之处斩杀贪官污吏,大快人心,占领了十几座县城,后起义领袖被害,起义失败。

二是统治失策,不得人心。公元9年,西汉新朝统治者认为“四夷称王”是“违于古典,缪于一统”的事,下令四夷称王者全部改称侯,并派人去各地收缴王印。因协助西汉平叛有功而被封为王的句町侯亡波首先不服,并利用人民的反抗情绪反对西汉。西汉统治者先后派兵20 万镇压,历时3年,官兵死伤数万,然而起义不但没有镇压下去,反而起义地区延至整个益州郡,起义的领导不仅是句町少数上层人物,也包括了僰人领袖栋蚕等人。

三是关系失调、矛盾激化。公元76年,哀牢王和永昌太守忿怒相争,意气用事各不相让导致矛盾激化,形成起义的直接因素。永昌地区哀牢人起义攻破巂唐城,永昌太守逃跑,后官兵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用昆明人首领卤城把起义镇压下去。

战国至西汉时期,云南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滇池地区和滇中、滇东北、滇西的某些坝区还处于奴隶制,边远地区和广大山区大多数尚在原始社会阶段,而此时内地早已进入相对发达的封建制。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开发和管理措施后,对云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在经济上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发展,封建经济关系渐渐确立起来。

在战国时期庄蹻进云南数百年间,把楚国的生产技术带到了相对落后的滇池地区,提高了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加速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秦汉的进一步统治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修筑的“五尺道”加强了云南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相对落后的云南地区的发展,如四川铁器和内地其他物资的输入促进了云南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据考证,早在秦国时期,古代中国特产丝绸就经过四川、云南过缅甸(古称掸国)出口到印度。到了汉朝,我国西南地区自成都就已形成一条沟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通道,称“西南丝绸之路”。两汉设郡后,这条路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畅通了内地—云南—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的经济贸易往来,如海贝的流入曾作为云南的货币(贝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西汉新朝时期地方官吏文齐先在朱提(今昭通)地区修凿水池用于灌溉;在滇池地区开造稻田2000 余倾。这标志着水田灌溉技术开始传入了云南。牛耕技术也约此时传入了云南,改变了传统的人力锄耕农业,提高了亩产量,改变了农业面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昆明、大理等地发现的东汉墓中的陶制水田模型,模型上有水田、池塘和鱼等形象,反映了东汉已出现私有土地,表明云南地区已形成了封建经济关系。

另外,汉朝时期,在今云南昭通和曲靖等地已有相当数量的内地汉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 在文化上促进了内地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云南文化的延续和多元,大大地丰富了云南的文化宝库,促进了云南的文化发展。

庄蹻入滇期间,也把楚国的先进的文化带到了相对落后的滇池地区,从今天滇池地区“滇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众多“楚器”可管中窥一斑,反映了当时云南上层人物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在两汉时期,玉器、琥珀珠、饰花肉红石髓珠及浅蓝色玻璃珠装饰品等等沿着“西南丝绸之路”纷纷传入云南,极大的丰富了云南的文化宝库。值得一书的一件大事是汉文字自西汉起开始在云南使用,当时云南各族还没有文字,大部分还处在刻木或结绳记事阶段。文字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云南的文明程度,有力的保存和延续了云南文化。

在东汉时期,先进文化进一步传播到了云南,如益州太守在滇池地区兴办学校。学校的兴起,对于人才培养、宣传内地儒家主流文化使云南融入主流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是云南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乐器錞于从巴蜀传来,编钟在模仿内地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乐器琴、箫以及造型等艺术也于此时传入云南。

此外,据考证,随着汉移民的迁入,他们当中的富豪与当地豪酋结成亲家,逐渐成为“南中大姓”,这些大姓死后所立的砖石墓葬——“梁堆”成为现代独特的考古文化遗存,同时移民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如发现于昭通的孟孝琚碑,文辞和书法水平很高,被誉为“海内第一石”,反映了东汉时期汉族文化在云南的发展,是云南唯一出土的汉碑。

历史证明,文明因互鉴而互兴,因交流而多彩,落后的生产力终究要被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从而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如奴隶制终究被封建制取代一样,在取代的过程中,文明发生碰撞、交流、淘汰和借鉴,使得先进的文明得以延续传播。

战国至两汉时期,统治者对云南的开发管理给云南带来了深远影响,积累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借鉴历史,可以更好面对未来,和平时代,竞争逢时正盛,面对新时代复杂的形势,要善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逐次解决前行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一是要积极夯实基础,以利交流。要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各项制度,完善硬件、软件,努力降低流通成本,为有效对外沟通创造条件;二是要积极借鉴文明,为我所用。要不断汲取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资本、资源等等一系列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取长补短,立足优势,联动发展;三是要善于挖掘历史资源,绿色发展。要科学规划,积极整理出反映本地特色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历史资源,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好旅游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四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永续发展。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育各类人才,为各项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填词一阙《破阵子·战国至两汉对云南的开发管理》作为本文结尾:

大地狼烟腾起,

庄蹻征彩云南。

原始渐成奴隶制,

秦汉筹谋治古滇。

古滇更了天。

建校播植文化,

牛耕始入云田。

汉字文明尤可道,

灌溉之方众喜欢……

至今仍在传。

猜你喜欢

滇池统治者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西汉
《滇池白鲢》
西汉玉器的鉴定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