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海话里的“大米”

2019-08-05郭晔旻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米启东沙洲

郭晔旻

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隶属上海市(崇明区),但崇明话与上海话不太一样。实际上,崇明人自己很清楚,崇明話的“亲戚”不在市区,而在长江北岸的启东、海门(属江苏)。大约从18世纪开始,崇明人开始向着江北沿岸新生的沙洲迁徙。这些来到启东、海门的崇明人后裔自称为“沙地人”,被江北的原住民称为“启海人”。至今启海话仍然与崇明话发音相近。在被视为“十里不同音”的长江三角洲,启东、海门、崇明三城的居民乡音却几乎完全一致,也算是一个例外了。

启海话里有好些有意思的词汇,譬如“倒酒”一词,崇明话里还在用《红楼梦》里的“筛酒”,虽然原本需要筛去的酒渣在如今的白酒、黄酒中早已不复存在。但最让人觉得奇怪的还得是“大米”一词。有人要说了,这个词全国各地都有,有什么稀奇的?稀奇就稀奇在,启海话里的“大米”其实指的是“玉米”。

“玉米”原产地在美洲,明朝以后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由于是外来户,所以各地的称呼都不一样,有叫“六谷”的,有叫“棒子”的,也有叫“御麦”的。由于它高产、耐瘠,很快成为山区百姓的主要作物,为繁荣“舌尖上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在长江三角洲一带,情况不太一样,这里江河纵横,水利发达,适宜种植水稻,所以在明清时期,玉米种植较少,“仅视为果蔬之类而已”,在粮食作物中未占一席之地。不过启东、海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里由长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并不十分肥沃,因此到了清末民初,当地人口数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趋于饱和。一方面,贫苦农民纷纷外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譬如在当时“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90%是海门或崇明人”。另一方面,大规模种植玉米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旱作地区开始普遍种植玉米,并逐步代替高粱等低产作物,玉米成为启海人的主粮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米”的称呼开始出现了。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大概是因为玉米的颗粒外形看上去是“大型米粒”的关系,与上海话将“玉米”称为“珍珠米”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此一来,这种“大”米和寻常人理解的“大米”自然名同实异了。

话又说回来,启海地区不但种玉米,也种棉花、小麦和水稻。因此启海人的生活里其实也离不开从稻谷而来的“大米”。“‘大米”和“大米”,到底怎么区分呢?好在人是活的,办法总归有。“大”字在启海话里本来就有两个读音(口语音“du”和读书音“da”),于是乎,用来指“玉米”的便读作“大(du)米”,与正宗的“大(da)米”倒是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

猜你喜欢

大米启东沙洲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无题(5)
闽南秘境:鱼骨沙洲
心海浪花
赚钱养家还是陪伴妻儿?一个男人的悲剧选择
男人选择:赚钱养家还是陪伴妻儿?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中镉含量研究
养生锻炼别忘“大米”原则
立足区位优势 发展优质大米产业
球类运动易伤膝关节记住“大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