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改变及意义

2019-08-05李长风缑文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高凝血小板胃癌

李长风 张 雷 关 毅 于 涛 缑文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新疆五家渠市 831300

据报道每年有951 600例新胃癌和723 100例因胃癌死亡,70%的病例发生在东亚地区,特别是在韩国、蒙古、日本和中国,而北美和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都很低[1]。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进行全或部分手术切除,术后进行新辅助化疗,它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已获得普遍认可[2]。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化疗后血液的高凝状态进一步加剧,易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且预后不良[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改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5月,经病理确诊并行手术切除的60例胃癌患者及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胃癌组中腺癌55例,黏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0.3岁。健康体检组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9.8岁。以上患者在样本采集前2个月内均无凝血及止血的药物使用史、无出血性疾病史、无化疗史。 所有胃癌患者术后均行新辅助化疗。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血小板参数检测方法:两组均为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于真空血常规管(EDTA.K2)中。使用自动血球计数仪希森美康XN-1000使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并记录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值。

1.2.2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两组均为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于真空血凝实验管中[枸橼酸钠(1∶9)],3 000rpm速度离心10~15min,离心结束分离血浆及血球。使用中勤世帝AC200自动血凝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凝血功能并记录,试剂由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化疗前在两组间凝血功能比较中,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间血小板参数比较中,仅血小板(PLT)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化疗前、后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比较中,PLT、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比较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普遍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手术创伤、化疗药物引起血管壁损伤、静脉留置针、长期卧床等进一步加剧了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4]。Timp JF等人的研究中显示肿瘤细胞可以分泌和释放各种组织因子、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5]。

本研究中,在化疗前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比较中发现 PT、FIB、PL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PLT升高提示胃癌组胃癌患者术前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与骆跃兴等人[6]的研究基本一致。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中,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PT、APTT、TT均减少,可能与化疗药物引起的血管壁的损伤导致了机体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关。FIB的减少可能与化疗药物引起的机体纤溶系统活性增强有关。在化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比较中两组间PLT、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PLT减少可能与化疗药物对PLT的杀伤作用有关。本研究与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相符[7]。

PLT源于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是血细胞中小的细胞,有聚集、释放及黏附作用。PDW 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异参数,PLT 反映PLT的生成及衰亡,PCT 受血小板直径及数量的影响。MPV 主要反映巨核细胞增生及PLT生成情况,也包括血小板的体积及年龄情况,水平增大会影响PDW,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与机体内的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比较中,PDW、MPV、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般情况下,周围PLT破坏过多,MPV 增高,若骨髓受损造成PLT减少,则MPV要降低;癌症患者在较大剂量放疗或数次化疗后骨髓受抑,PLT减少的同时MPV降低。在本研究中胃癌组化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比较中, PLT、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PLT显著减少,而MPV降低不显著,这可能与较大剂量放疗或化疗后骨髓受抑有关。化疗后PDW上升明显,这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是胃癌化疗疗效观察较好的指标。MPV、P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化疗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亢进,增强纤溶系统活性,在不影响血小板体积的情况下,有效杀灭PLT。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基本一致[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系统的异常可能与肿瘤的进展、侵袭、血管生成和转移等密切相关[9]。肿瘤细胞进入血液系统后迅速被PLT、纤维蛋白包围,形成肿瘤血小板及纤维蛋白聚集,这些肿瘤聚集物的形成更有助于癌细胞在机体内的存活。同时,血小板通过分泌各种生长和刺激因子,包括VEGF、血小板生成的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等,对血管生成和潜在的肿瘤生长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化疗可以加剧胃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激活纤溶系统、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化疗后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胃癌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并及时药物干预,积极预防和减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高凝血小板胃癌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胃癌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