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与应用研究
2019-08-04柳旭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明确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困境和难点,并结合我国基层央行的实际工作,从预算绩效管理协同机制、内外部人才建设、大数据平台搭建、绩效体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与应用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预算绩效;基层央行;应用模式
一、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状况
自2012年起,在总行的大力推行下各基层行已逐步树立了绩效预算管理理念,并初步形成了能够反映央行履职支出绩效情况的标准化模式。当前,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合力向着贯穿事前、事中、事后,融入预算编制、评审、执行、监控、公开、评价、成果运用等环节的全流程化的預算绩效管理模式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难点及其原因分析
(1) 绩效管理理念及协同机制贯彻不深入。
各基层行虽已通过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委员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跨部门的协调,增强绩效预算理念的贯入,但实际效果不明显,一方面体现在财权和事权关注点的错配,在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下财务部门更关注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事权部门更专注于事项及事权管理,这就导致了绩效管理理念很难融入预算支出行为中;另一方面是管理与操作的错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完全信息及信息失真现象,这也导致上层的理念及创新思维很难贯彻到实际工作的细节中,而实际工作中问题也很难反馈至管理层。
(2) 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底层建设不足。
当前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对预算绩效管理支持仅停留在指标、标准、数据填报等阶段,系统的外联性不足,内设的功能性有待完善,系统底层建设的精细化水平无法满足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需求,如某一地区行政支出的定额标准仅为该基层行基于历史数据的评定,系统未能支持跨区域定额标准共享、比对功能,影响经费节约实效性。
(3) 绩效评价模式选择呈现两难性。
目前各级行已实现预算项目支出自评全覆盖,各业务部门也能够参与到项目的自评中,但自评模式先天具有偏好性,导致自评结果均向好的方面进行偏移,该模式客观性难以保证;而预算绩效评价虽相对客观,但存在对项目支出覆盖率不足,指标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困境,因此选择何种评价模式才能有效反映真实支出效果成为基层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4) 预算绩效管理运行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日常预算绩效管理实践工作中基层行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预算绩效计划及监控缺乏精密部署;二是预算绩效管理人才队伍急需完善;三是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不健全,考核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四是预算绩效仅针对某一年度,未能实现周期性评价。这些问题均阻碍了基层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改善基层央行系统预算绩效管理思路及建议
(1)加强绩效理念的渗入,搭建全过程信息传递和反馈通道。一是要丰富预算绩效理念的宣传形式和渠道,构建包含计划制定、过程监控、成果应用、事后监督全过程的理念融入宣传模式,并重点突出监督层面的警示宣传,以彻底转变“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现象,将“财权”和“事权”部门的关注点统一集中到绩效管理中;二是要搭建涵盖决策、编制、执行、评价、监督、成果应用全过程信息传递和反馈通道,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低成本、高保真的协调和沟通,建议基层行在预算管理委员会及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中下设包含财权、事权、内审等部门的实操小组,加强各部门底层和细节的配合和沟通,实现操作环节间、管理与操作间的协同,同时将“矩阵式”管理模式融入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实现条线专业化管理与财务评价监督的有机结合。
(2)加强内外部预算绩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量”“质”双升。在“量”升的方面,上级行要重点关注下级行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督促财权部门建立预算绩效专岗化管理,下级行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事权部门经办人员稳定性、连续性的关注,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力支撑;在“质”升的方面,要加强对绩效管理知识体系和实操的培训,并建立跨单位、跨部门的跟岗学习和经验交流机制,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上升的理论的提升。在外部队伍建设方面,要积极将财务、审计、咨询、法律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引入到基层央行的预算绩效管理中,探索第三方评价的新路径,并适时将地方政府、院校高端人才引入专家库,探索专家深度评审的新模式。
(3)加大绩效管理工具研究,构建大数据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预算绩效管理离不开系统支持基于人民银行支出的特殊性,建议要加大绩效管理工具研究,实现数据平台化管理,建立至少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预算绩效管理平台。
(4)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实现预算绩效科学化管理。建议一方面要基于主体责任,积极构建预算绩效组织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确保事前预算绩效评审、事中预算绩效执行监控、事后预算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等环节责任明确、激励得当、监督有力;另一方面基于预算绩效工作实际,积极推进预算绩效制度体系、绩效人才培养体系、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体系、绩效工具体系、绩效自评及评价指标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实现预算绩效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早早,邝艳华,乔羽堃.“突变式绩效预算改革:韩国经验与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9.
[2]王雍君.发达国家近期预算改革:源流与评述(上)[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
作者简介:柳旭(1991.04-),男,汉族,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审计师,研究方向:内部审计及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