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语广播对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作用

2019-08-04张毅琳

科技传播 2019年1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张毅琳

摘 要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第一个由国家宣布成立和授牌的文化生态保护区。2015年12月1日,《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开始施行,以闽南语为主要播音语言的广播电台正是这一《办法》有力的执行载体。凭借自身优势,闽南语广播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能起到一系列实质作用。

关键词 闽南语广播;闽南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7-0027-02

在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第一个由国家宣布成立和授牌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闽南之声广播作为扎根厦门的以闽南语为主要播音语言的广播电台,无疑是《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力的执行载体。闽南之声广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下面我结合闽南之声广播的情况和自身的工作实践。

1 利用节目阵地,宣传闽南文化

宣传工作是媒体的本职,对闽南之声广播来说,宣传闽南文化就是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在闽南之声广播每天18小时的节目中,闽南文化无处不在,从早间第一档节目《闽南听戏台》开始,到早上9点的《练仙敲古》,中午12点的《方言说书》,再到晚上9点的《闽南乡音》等,闽南文化以戏曲、讲古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在一整天的节目中,形成了无形的闽南文化链条,向听众展示了闽南文化的不同魅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其中有些节目已成为记录、汇总、展示闽南文化的“声音博物馆”。例如《闽南听戏台》,这是闽南之声广播2005年开播时就设立的一档以闽南戏曲、曲艺等为主题的节目,戏校科班出身的节目主持人每天通过广播向听众做介绍,和戏迷们交流,在电波中建立了一个宣传阵地。节目至今已累积播出至少2 000小时,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答嘴鼓等都能在这里听到,可以说是一个闽南戏曲、曲艺的“音频数据库”。

早在2005年,闽南之声广播开播之时,闽南话新闻、闽南话专题节目就一直在每天的节目单上。那个时候还没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办法》更是还未出台。因为种种原因,在廈门这样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中,能听懂闽南话的人实际上并不占多数,但闽南之声始终把闽南语节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以闽南语作为主要播音语言。每个整点《海峡时时听》用两分钟的时间,以闽南语向听众播报新闻资讯;《JUST闽南》每天用不同的主题,带听众认识闽南人物、了解闽南故事,领略各种各样的闽南文化。《呛声一路行》结合闽南答嘴鼓、讲古等方式,讲述当天的新闻事件。相对于电视等媒体来说,广播节目制作简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伴随性”的收听方式便于大众接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路的坚持,让闽南之声从开播至今吸引了一大批热爱闽南语的听众,他们当中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更有身在加拿大的闽南游子等。可以说,闽南之声广播先于《办法》,已经成为一个传播闽南语、传播闽南文化的阵地。

2 发挥人才优势,服务闽南文化

要做好这一工作,从编写测试指导用书、成立测评队伍、选拔测试员,到开展测评,都需要闽南语专家及专业人士来操刀。2015年,厦门市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市语委、市文广新局和厦门广电集团组成的《闽南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编委会领导小组,邀请有关专家、部分教师和社会人士组成编写工作小组,这当中就有4位人士来自闽南之声广播;同时,这本指导用书中的词语表、对话句子和朗读作品录音以及大部分的监听、校正工作都是由闽南之声广播的骨干播音员和领导完成的。闽南之声广播的绝大多数人员也以高分通过测评、考核,成为了首批闽南话水平测试员。在闽南话水平测试这项工作中,闽南之声广播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挥了实质作用。

公共汽车、轮渡船只、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闽南语广播完全可以由电台播音员来进行播报。闽南之声广播的播音员有多年的闽南语播音经验,用普通话逻辑思维写成的文字内容直接交给他们即可,不用再另外做翻译工作,可以大大节约广播录音的制作时间。同时,这些专业人员还可以同时完成审听工作,避免录音中出现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目前,在厦门的地铁、机场、部分公交车和一些商场等都设置了闽南语广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闽南之声广播的播音员录制的。另外,闽南之声广播在每个半点播出的《学讲闽南话》节目更是许多想学、爱学闽南话听众的空中课堂。节目的两位主持人中,一位是厦门人,一位是哈尔滨人,采用“教+学”的方式,让你轻松学习闽南话。

3 集结平台力量,传承闽南文化

《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小学、初中应当将闽南文化列入教学课程;鼓励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选修课程;鼓励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课程”。

“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特别是在学校环节需要一批专业人士来操作,这些人要对闽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听说流利的闽南话、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以上几点,对闽南语广播工作者来说不成问题。闽南之声广播的骨干播音员参与过厦门多所小学或幼儿园的开展的闽南文化活动,如厦门华侨幼儿园、厦门市思明区第二实验小学等。同时,配合厦门市中小学的上课时间,闽南之声广播在每个周一到周五的9:50-10:00,即学校的大课间时段,推出了《读册歌进课堂》节目。十分钟的短节目,主持人结合闽南童谣等录音素材,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趣味闽南话、读册歌等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电波,把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送入校园。

《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规定“鼓励开展以闽南文化为内容,建立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这个方面,闽南之声广播打造的“读册歌”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闽南读册歌即闽南童谣,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方言的代表文化,也是闽南地区孩子们学说闽南话和做人做事的好教材。闽南之声广播自2005年2月1日开播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海峡两岸少儿“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整理演唱及传承了数百首的闽南童谣,邀请了台湾几十个学校团队前来大陆交流学习闽南童谣,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起新的平台。2015年第九届海峡两岸少儿“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首次设立“闽南童谣日”(每年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2015年为12月5日),重点推广一批在海峡两岸已经有了一定传播基础的闽南童谣,让闽南童谣溶进海峡两岸的城市脉搏,打造新的城市记忆,形成一座连通台湾地区和闽南地区的少年儿童的心灵桥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提出后,在此前的基础上,2016年由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组织的“闽南读册歌·唱响新丝路”展演交流团去到马来西亚,开展了为期八天的交流展演。这是闽南读册歌展演交流团首次走进东南亚。展演交流团的26名团员主要由历届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的优秀选手组成,他们分别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马六甲武吉波浪华文小学、槟城协和国民型小学,和马来西亚学生一起举办了三场“读册歌”专场演出,并参加在马六甲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闽南文化节闭幕式演出。此次“读册歌”巡演交流活动是2016年厦门市和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闽南童谣首次在海外闽南人聚居区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展演交流团所到之处都收到了当地华人,特别是闽南乡亲的热烈欢迎,更与当地的闽南文化社团、华文学校师生有了深入的交流,展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专业部门、单位及民众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协作。对照《办法》,闽南语广播能在多方面都发挥实质作用。为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多做工作,这些是闽南之声广播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一直在做和要做的主要工作。期盼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能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区,闽南文化能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登翰,陈耕.文化生态保护的概念、重点、目标和方法的思考[C]//厦门:共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6.

[2]周秀玉.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母语方言保护——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厦门的闽南话保护为例[C].厦门:共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6.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