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微创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2019-08-04李永丰谢冬梅姚立红麻飞玲
李永丰 谢冬梅 姚立红 麻飞玲
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瓯北院区,永嘉县中医医院肝病科 (浙江 温州,3251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自20世纪90年代引起人们关注,当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为3.6%~12.9%[1]。随着社会发展、饮食谱、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发病率渐渐上升至15%[2],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并不完全清楚NAFL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无特效治疗药物。NAFLD中医临床分型分为4型[3],中药和针灸治疗有较好疗效[4,5],穴位埋线治疗脂肪肝也有报道[6],但按中医证型分型治疗NAFLD鲜见报道。为此笔者观察按中医辨证分型穴位埋线治疗NAFLD 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浙江省永嘉县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病例纳入标准,从肝病科消化内科及针灸科门诊共选取100例NAFL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和盲法(单盲)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NAFL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 g/周(女性<70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 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④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⑤ 血清ALT和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ALT增高为主;⑥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⑦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凡具备以上1~5项和第6或第7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7]。
1.2.2 中医辨证标准 ①湿浊内停证。主症:a右胁肋不适或胀闷;b舌淡红,苔白腻。次症:a形体肥胖;b周身困重,倦怠乏力;c胸脘痞闷;d头晕恶心,食欲不振;e脉弦滑。②肝郁脾虚证。主症:a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b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次症:①腹胀便溏;②腹痛欲泻;③倦怠乏力;④抑郁烦闷;⑤时欲太息;⑥脉弦或弦细。③湿热蕴结证。主症:a右胁肋胀痛b舌质红,苔黄腻。次症:a口黏或口干口苦;b胸脘痞满;c周身困重;d食少纳呆;e脉濡数或滑数。④痰瘀互结证。主症:a右胁下痞块;b舌淡黯边有瘀斑,苔腻。次症:a右胁肋刺痛;b纳呆厌油;c胸脘痞闷;d面色晦滞;e脉弦滑或涩。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 2 项以上即可诊断[3]。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临床症见右上腹不适、乏力、腹泻、腹胀、胁痛等;自愿加入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者。
1.3.2 排除标准 肝衰竭或合并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近4周治疗药物治疗脂肪肝者;未按规定完成疗程者;未能按医嘱配合治疗者。排除合并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者、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期或疑有肝细胞癌者,心血管、肾脏、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PGLA线材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调整饮食结构,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进行中等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爬山等。治疗组患者接受穴位微创埋线治疗。取穴:肝俞、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为基本穴位,辩证酌加章门(肝郁脾虚)、丰隆(湿浊内停)、膈俞(痰瘀互结)、阳陵泉(湿热蕴结) 。患者仰卧位,暴露下肢足三里、丰隆、阳陵泉,用0.5%碘伏在上述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消毒,医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微创埋线针快速直刺入穴内,深度为1.5~3.0 cm,进针至肌层,当患者有酸胀麻感后,推动针芯将PGLA线体注入穴内,退出针头,查无线头外露,外贴创可贴。其次,患者仰卧位,取穴中脘、天枢,消毒进针1~2 cm。最后患者俯卧,取穴肝俞、脾俞、膈俞,依照上述操作方法埋线,进针时与皮肤呈45°、向脊柱方向斜刺。7 d埋线1次。埋线当天不要洗澡。对照组患者口服利加隆水飞蓟素胶囊(国药H20140470, 德国马博士大药厂), 2粒/次,饭前整粒吞服,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评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8]。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胁痛、腹胀、乏力、情绪不稳、腹泻6项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2项体征,分数范围为0~24分,评分越高代表证候越重。
1.5.2 肝脏酶学及血脂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血清ALT、AST、TC、TG水平。
1.5.3 腹部B超检查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行腹部B超检查。
1.6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ALT、AST及 TC、TG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ALT下降>50%以上,TC下降≥20%或TG下降≥40%,B超显示重度脂肪肝恢复为轻度或中度恢复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ALT下降>30%但<50%,TC下降≥10%但<20%或TG下降≥20%但<40%,B超显示重度脂肪肝恢复为中度或中度脂肪肝恢复为轻度。无效:症状、体征缓解不明显,ALT下降<30%,血脂无明显改善,B超显示脂肪肝程度无改善。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脂改善情况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改善情况
2.3 两组患者肝脏脂肪变性情况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B超检查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情况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分,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NAFL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机理不明,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西布曲明等药物控制体重、他汀类等降血脂、应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用多烯磷酯酰胆碱保肝等[9,10],药物疗效不肯定,且长期服用具有肝毒性。NAFLD属于中医学之肝癖、痰证、肥气、积证、胁痛、黄疸、湿阻、臌胀范畴,病因有饮食内伤、过食厚味、情志所伤、劳逸失调、高龄肾虚、他病所致等。病机则是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浊内停;湿邪日久,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肾精亏损,气化失司,痰浊不化,痰浊内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最终导致痰瘀互结。其病理基础与痰、湿、浊、瘀、热等有关,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肾等脏腑,证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临床主要分为肝郁脾虚、 湿浊内停、 湿热蕴结、 痰瘀互结等证型。治疗原则宜疏肝健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清热化湿[3]。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穴位刺激疗法,集合针刺、埋线、刺血多种疗法于一体,发挥多种刺激效应,具有刺激性强、疗效持久、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11]。国内有以单一证型选用穴位治疗的报道[12],结合中医证型选用穴位治疗的临床报道不多。肝俞为肝之背俞穴,可用于治疗与其相应的肝脏疾病;脾俞为脾之背腧穴,调理后天之本脾脏的作用;天枢穴为胃经穴位、大肠经募穴,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肝功能;中脘为任脉之要穴,调理肝胃、健脾化痰之功;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人体四大要穴之一,善调脾胃功能,而培补后天之本。以上为本研究所选基本穴位。章门乃足厥阴肝经之穴、为疏肝健脾理气之要穴,故肝郁脾虚型用之;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为治痰之要穴,有形之痰无形之痰都治,调理脾胃,促进运化,豁其痰浊,以杜绝生痰之源;膈俞为血会之穴,有活血养血、祛瘀养肝之用,用于淤血型脂肪肝;阳陵穴主筋病,为足少阳胆经要穴,主湿热黄疸,加上此穴以治疗湿热内蕴型脂肪肝。上述诸穴相配,恰合本病病机,共奏疏肝健脾、祛湿化痰、祛瘀清热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及调节细胞因子(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个环节发挥治疗效应[13~16]。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治疗NAFLD临床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胁肋胀痛、腹泄纳差、倦怠乏力、情绪不稳等临床症状,降低ALT、AST及TC和TG水平,改善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口服利加隆。穴位埋线无常规针灸就医频繁的缺点,又无西药长期服用可能具有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且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次按中医分型旨在提高临床疗效,各个分型之间的疗效差异未能观察,以及天枢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等对肠道影响,提示可能存在肠道微生态的改善对脂肪肝的治疗作用[17],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