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闲暇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9-08-03沃先桃张颖
沃先桃 张颖
[摘 要] 培智学校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广泛性发育障碍这四类学生人数众多,普遍存在着生活适应能力差的特点。基于“闲暇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力构建以生活能力为核心的三维课程目标,架构以技能培养为要务的课程体系,编写以闲暇生活为主题的三册教材,有效拓展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对培智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
[关键词]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闲暇生活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差异性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课程。[1]培智学校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广泛性发育障碍这四类学生人数众多,普遍存在着生活适应能力差特点,严重影响了其有质量地生活和回归主流社会的进程。为此,笔者尝试进行“闲暇生活”这一生活适应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促进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和享受现代生活的能力。
一、明晰课程目标
新课标指出,生活适应性课程以促进发展性障碍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为重要旨归,应遵循以生为本、个别教育、全面支持的理念来构建课程。基于闲暇生活的校本课程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理念,确定了课程目标与课程体系。
(一)以生活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目标
依据新课标,明确“闲暇生活”校本课程的目标首先是通过休闲实践性活动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对闲暇生活项目领域的了解,体验闲暇生活的乐趣,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休闲娱乐方式,熟练地应对活动中所需要的操作流程,由此实现从“能生活会自理”发展为“有质量有尊严”理念的改变。其次是培养学生掌握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渗透对相关场所与物品的功能、特点、特性等认知教育,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操作练习时,可以在表明这一技能的语言、文字或图片符号与该技能间构建关联。以校本教材《电影约起来》为例,学生知道是指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此项活动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包括排队、购票、排队检票、寻找座位、文明观影等等。从“看电影”的抽象词组,联想到观影前、中、后的各项具体事宜,对智力落后儿童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事物、功能、礼仪、流程等相关认知教育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最后是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促使学生会独立、自主、完整地完成每项活动,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自我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在活动进行中迎难而上、超越自我,养成坚韧、果敢的个性品质,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发展。
(二) 以技能培养为要务,架构课程体系
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2]在学生需要层面上,基于闲暇生活的校本课程与以技能培养为要务的培智教育理念存在着统一性,这就为闲暇教育的规划与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闲暇生活的校本课程强调实际生活中的工具使用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技能训练两部分内容。工具使用技能需要学生具备对该工具的基本认知和良好的动作技能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操作规划能力,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又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具体实践操作两个环节,以知识为基础,以操作来提高,实现理论与操作的相互支撑,继而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熟练应用提供必要保障。以校本教材《镜头里的世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相机、手机等拍照和录像工具的常规功能进行详细介绍,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了使用该工具的通用步骤,以此为该工具的使用提供练习基础。实践应用技能是在掌握熟练的工具使用技能基础上,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的实操技能训练,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社交礼仪技能、遵守排队秩序技能、统筹程序安排技能等各项能力,对学生要求更高。由此也将本部分内容分成了基本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操作两个环节。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达成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编写配套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落实课程的重要手段。[3]依据课程内容架构,我们编写了三册教材,分别是《闲暇生活(第一册)》(低段)《闲暇生活(第二册)》(中段)和《闲暇生活(第三册)》(高段)。编写工作分成六个阶段:(1)整理闲暇生活训练项目,规划教材体系;(2)评估整体学情,确立教材内容;(3)讨论教材呈现形式,搭建教材框架;(4)按年级段分别试编教材的第一單元,并进行讨论和修改;(5)正式编写各年级段教材,包括撰写前言、拟定目录、创编内容、处理图片;(6)邀请专家指导与审核修订。编写教材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差异和知识特点以及各项技能的系统性特征,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铺开。每课分为“情境创设、训练用具、课前测评、训练目标、训练流程、拓展延伸、课后测评”七大板块。创设情境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建立知识联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索和学习的欲望。训练用具呈现了与训练项目相关联的工具资源。课前测评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估,为课堂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并为课后测评提供参照。训练目标明确了该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目标,是经过多频次、长时间训练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训练流程的呈现方式根据学段不同而有所区别。低段以故事情节展开,中段以流程图展现,高段以思维导图呈现。拓展延伸是与该课相关的知识延伸、游戏拓展和练习巩固。课后测评是与课前评估相对应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比分析学生学业状况,并为判定该项目是否需要继续训练提供依据。
三、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学生存在能力欠缺、意志品质薄弱、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便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在学校教学中强化训练
1.走班教学。根据学生学情整体评估,每个工作日下午按照年级段结合有个别需要的特例,开设特奥、手工等多个训练班,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一般控制在12名左右,采用分组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每个班级安排主辅教老师各一名,主教老师负责授课,辅教老师负责评估、小结及训练辅助。每周一次训练反馈,每月一次学习成果汇报,每学期一次项目达标考核。
2.个别化教学。针对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开设个训课。做到“一生一案”,按照“前期评估→长期规划→短期目标→训练实施→效果评价”的基本流程来实施教学,力促内容更有针对性,方法更具有效性。
3.特长班教学。特长班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呼应,是针对有某方面特长或者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开设的提高班,拓展训练内容,提高训练要求,不断开掘学生创造潜能,呵护学生个性发展,力求高阶训练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在社区活动中拓展练习
学生的学习机会不仅在于课堂上、学校里,还可以架构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社区生活拓展延伸。充分利用社区生活资源,为培智学生搭建生活化的实践性学习平台,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自然环境中渗透学习
培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智力障碍的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教育要将智障学生置于真实、常态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环境中适应生活,在大自然中学会欣赏生活,形成知识与技能互相支撑的有机整体。具体实施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教师集中讨论确立与大自然有关的单元主题;其次,努力挖掘有效的自然资源,选定课程内容;最后,将各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螺旋上升的体系,划分到各年级段进行教材编写。具体教材编写按照季节变换顺序安排课程内容:春夏季节开展踏青、赏花、登山等系列活动,秋冬季开展采摘、垂钓等系列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活的乐趣,树立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生活、愉悦生活的意识,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参考文献
[1]洪佳琳.以智残儿童为本 开发校本课程[J].现代特殊教育,2007,(06):7-10.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01.
[3]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3..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