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改变枯燥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2019-08-03彭冰娥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活力有效策略小学语文

彭冰娥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台上激情洋溢地讲,而台下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很多語文教师在上课时按部就班,只顾将当节课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讲完,很少顾及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的课堂,学生只会觉得沉闷、枯燥、单调,很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那么探索改变枯燥的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笔者试从“音乐陶冶,在乐曲中深化”“命题辩论,在争论中探究”“三维教学,在音像中体验”“情境表演,在演绎中感悟”四方面来展开论述,变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为活跃的课堂。希望可以为广大的语文教师带来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活力;有效策略

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这两组镜头——镜头一:课堂上,教师激情洋溢、眉飞色舞地讲课,讲到激动处还配以生动的动作,而台下的学生却一脸茫然,眼神呆滞,面无表情,时而看看老师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时而瞧瞧那本枯燥乏味的语文书。镜头二:教师笑着问:“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问题一出,台下一片寂静,无一学生举手。教师鼓励道:“谁来说说,答错了也没关系。”这时,台下依然一片寂静,只是多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学生你眼望我眼,仍无人举手回答。教师耐着性子道:“老师喜欢开动脑筋的同学,看谁最勇敢,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时,只有一两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来,仍有绝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

以上两组镜头,直述了任教高年级语文的教师们的共同困惑——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反应也不够活跃,课堂气氛沉闷。笔者担任多年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深深感受到一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首跃动的乐曲、一幅灵动的图画。它是由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组成的。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探索中的几点做法。

一、音乐陶冶,在乐曲中深化

音乐能陶冶性情,舒缓情绪,净化心灵,活跃思维。若在语文课堂里注入音乐元素,那么,学生的思维会随着音符而跳动,情感随着节奏而活跃,紧张、拘束的情愫会随着旋律而变得跃动。在执教《詹天佑》时,因为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建筑才能。所以,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在笔者的脑海里出现——可否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当音乐响起,学生竟然随着音乐的节奏唱起歌来。当他们还沉醉在激昂的旋律中,笔者启发提问:“同学们,谁能说出这首歌讲了什么内容?”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通过音乐与课文内容的融合,学生既体会到了课文内容的意境,又得到了音乐的陶冶,整个语文课堂活跃、轻松而又生动。

二、命题辩论,在争论中探究

争论往往是人的精神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一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找出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的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以此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把握课文主旨的同时发挥育人的作用。学生无奈地拿起笔,在书本上涂鸦几笔后,便等教师公布答案。看到学生脸上写满了茫然,眼神失去了光彩,笔者陷入了无尽的反思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立即改变教学方法,举行一场辩论会,通过主动开口回答的学生牵动不愿开口的学生,以学生的话语激活沉寂的课堂,让他们在争论中探究、在争论中学习。于是,笔者提出了话题:该不该放鱼?以“我”不放鱼和父亲要放鱼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为讨论焦点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平台,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话题一出,有的学生转过头与同学嘀咕,有的学生壮着胆子举起了手……笔者趁机将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举手表决立场。然后,笔者在他们当中各挑选出一位大胆善辩者作为双方的代表。全班学生在辩论代表的带动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反方:“透过文本信息发现‘我不放鲈鱼的理由有不少:其一,联系课文前后的几个时间和对钓鱼过程的描写可以知道,‘我钓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钓到这一条大鱼;其二,通过品读描写鲈鱼的句子感受鲈鱼大而美,使‘我和父亲都十分欣赏而舍不得放鱼;其三,联系周围环境描写可知‘我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钓到了鱼。”正方:“在规定面前父亲要为孩子做榜样,父亲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不能违反规定。”……

这一节课充满了紧张、激烈和快乐的氛围,笔者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并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目标自然也在讨论的过程中达成了,比教师总结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三、三维教学,在音像中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打开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文本,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有历史故事、名人事迹、人文景观、科普知识……语文的教学虽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但让学生通过那些沉默的语言文字及插图来获得情感体验、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幻灯片、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华少年》时,笔者在课前就搜集了大量关于祖国山河、物产、历史、各民族风俗文化及取得成就的图片。课上,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进行学习。他们从一张张直观的图片中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山河是那么壮丽、物产是那么丰富、历史是那么丰厚、民族文化是那么别具特色、取得的成就是那么辉煌。把烦琐的语文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片,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剪影,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了,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情境表演,在演绎中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情境,创造一个情感获取的平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如在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创设情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演绎中理解、感悟。《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祖国统一,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让学生通过表演小品《饭馆》来体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饮食文化的不同。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各少数民族在日常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因为有前面的小品做铺垫,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一下子被激活了。又如:口语交际《学会申诉》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会在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生对抽象的词汇——“合法权益”“被侵犯”理解不透彻,就很难开展讨论交流。如何把抽象的词汇——“合法权益”“被侵犯”转化为活动的画面,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笔者摒弃了严肃、生硬的文字理解,采用了活动的、直观的情境画面进行教学。于是,笔者创设了生活情境:六(2)班的小晴,昨天在商场里买了一包牛奶,她还没把牛奶喝完,就感到肚子不舒服。假如你是小晴,你会怎样向有关部门反映,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们见这一情境这么接近自己的生活,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在演绎中感悟,思维活跃起来,情感也随之活跃起来,从而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趣味,不再觉得语文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了。

总之,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打破“一言堂”的旧习,冲破“满堂灌”的陈规,敢于创新,学生的思维就能得以飞扬,灵感就能得以激发,语文课堂就能活力四射、遍地开花。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有效策略小学语文
浅谈怎样营造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