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背后的科技教育
——院士部长李强
2019-08-03张喁
文_张喁
救国是第一位的,读书还有机会,也不一定在校园内才能读书。
李强(1905—1996),原名曾培洪,字幼范,江苏常熟人。无线电专家,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强是谁?任正非带着华为研发5G,颠覆世界时,人们突然想起,还有这位同样搞通讯出身共和国的功臣。枪杆子出政权背后,还离不开科技。
三十年代,李强的无线电技术成为革命的“眼睛”。“李强公式”享誉世界。
四十年代,李强带领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了大量未来新中国科技人才,有的当了部长、局长,甚至国家领导人,如沈鸿、钱志道、吴际霖、彭世禄、李鹏、叶选平等。
七十年代,李强担任外贸部长,提前预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完成了史诗般的“黄金大抄底”。
1996年,他去世后,中共中央给予高度评价,“他不仅是革命家,而且是科学家和经济专家,是一位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在科研领域、军工生产领域、广播电讯领域和外经贸领域都做了奠基性或开创性工作。在李强身上,回应的还是今日任正非提出的“基础教育”。
革命需要专业技术
李强不到20岁就参加了革命。如果不是“五卅惨案”,李强很可能会一直好好念书,当一名合格的乡绅。
他原名曾培洪,祖籍江苏常熟。曾氏在常熟是大族,虽然当时已中落,也还算得上殷实富足,这样李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6岁入私塾,8岁进入常熟最早兴办的中西学堂高等小学,后进入上海南洋路矿学堂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南洋路矿学堂的一大特色是双语式教学,在此打下的坚实的英语基础,让他终身受益无尽。
五卅运动起于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这才让李强意识到,中国要发展,不仅要有工业革命,还要把发展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后的李强,开始专职从事工人运动。他对上海的帮会十分熟悉,不仅了解青帮的帮规,而且能讲不少“行话”,这种黑白同吃的经验和能力日后将使他大放异彩。
1927年,他22岁,早早就经历了上海滩“四一二”的血雨腥风。
年轻的李强接受党组织安排,秘密进行化工实验,亲手试制爆炸物,在工人暴动中使用,但这给尚处幼年,还没领导军队的党组织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从“四一二”“七一五”等失败教训中感到,1927年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遭遇近乎灭顶之灾,主要原因是暴动的同时不掌握敌人情况。从这个教训得出结论,必须立即建立自己的情报机构。
事变后,中共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组织,李强也被开除出国民党。1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根据形势的危急,从地下斗争的角度重振旗鼓,建立和健全了党的机构,主要举措就是成立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是革命的产物,直接借鉴列宁所建立的“契卡”组织(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以“红色恐怖”对抗“白色恐怖”为工作原则,下设总务、情报、行动和交通四个科。中央特科由周恩来直接指挥,李强担任专业性最强的交通科(后改名通讯科)科长,主要任务是建立秘密无线电台,这段工作奠定了李强技术专业化的意识。
1928年起,中央特科通讯科,专门负责秘密交通责任,包括沟通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以及联络中共各省、市委、各个苏区,并护送党的领导人进出苏区。中央特科在技术上主要受训于苏联,通讯科的很多人都是在1928年莫斯科第三国际主办的国际无线电学校受训的。
可以想见,通讯科作为秘密联络技术支持,对整个中央特科的工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总务科利用各种社会关系需要渗透整个上海;情报科对敌情的掌握至关重要,这关系着每一个党员的安危,而且情报科钱壮飞成功打入国民党党务调查科;行动科专门以暴制暴,对叛徒进行暗杀。每一科的工作都离不开李强领导的通讯科的协助。
李强在苏联用英文写作《发信菱形天线》一书,该书的论证方法被后人称为“李强公式”
在上海,中央特科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是国民党“中统”的前身——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它专门负责剿杀中共地下组织。从中央特科成立到1935年9月撤销,上海滩十里洋场,租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发生着国共之间无声的较量,不少人一夜之间就从人间蒸发。李强领导的中央特科通讯科,每一个电码都是要命的武器。
看不见的天才和武器
1928年夏,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之所以跑到苏联去开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环境陷入前所未有的险恶。“六大”决议,在上海建立中共秘密电台。
作为“非法”党派,时时面临被包围被剿杀的危险,共产党虽然身处上海国际大都会,但信息是禁闭的,与外界特别是和刚刚领导起来的红军的联络受到严重扼杀,只能靠地下交通员冒着极大风险以肉身进出苏区进行联络,其中出现一个小意外就会使信息立即中断。就算行程顺利,很有可能在交通员往返途中信息就已经过时失效了。
建立自己的无线电台迫在眉睫,周恩来坐镇上海李强家里,亲自指挥实施。此时的李强和摩尔斯、贝尔创业之初一样外行,而且相关的器材不仅被国民党严加控制无法买到,就是这方面的中文书籍都很难买到。李强毕竟是上海南洋路矿学堂土木工程的工科毕业生,之前炸弹都能造,周恩来对他寄予厚望。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会议上讲话,右二为李强
1949年10月1日,李强承担了开国大典的录播任务
基础科研之难,耗的是时间和金钱,根本在教育。今日,人们可以为中国科技基础研究薄弱找到各种原因,如应试教育、传统文化、缺乏批判思维。但时间拉长,放到李强身上,可能全都不奏效。
“他的思想很活跃,不是书呆子,也比较开放,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多年以后,儿子李延明还如此回忆父亲。小时候家里的玩具都是父亲自己做的,父亲还会自制军刀、修电视机、做木工、放电影,甚至连衣服都会做。
凡事都要自己动手亲自做,这是李强的特质。一切都从零开始,一本《无线电基础原理》和一堆美国出版的无线电杂志就成了李强的老师,他照着书上画出一幅幅草图作为参考。
一开始可以利用的条件唯有上海一家专门制作霓虹灯所用变压器的“绍敦电气公司”,因为老板蔡绍敦是东京工业大学电机专业的硕士,回国后加入了共产党。
1978年3月29日,李强(左)参观比利时ACEC公司时与伯郎(右)探讨地球同步卫星稳定程序的技术问题
李强把绍敦电气公司的骑楼变成了他用于加工和制作电台零件的车间,车间里有车、钳、铣、刨四部机床,电器公司的生意成了李强进行秘密工作的掩护。
闭门造车当然也开启不了局面,李强有时又连续好几天在外面跑,同无线电行家们交朋友,切磋技术,成了名副其实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他还混进了亚美无线电公司,就在工人后面瞄着学操作。不过专门生产发报机的大华无线电公司,则没有那么好进,李强在公司里找了个“内线”,将一台发报机偷“借”了出来,时间紧迫,他必须在24小时之内,将零件全部拆下了解清楚机器的结构,画出电路图,再重新组装,完璧归赵。
接下来“按图索骥”,直奔外国洋行购买零件和原材料,买不到的就自己动手制作。就这样,就是通过这么接地气的种种“江湖”手段,1929年春末,第一台收发报机制作成功了,李强成为中共无线电台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帮助培养出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员。锦上添花的是,共产党人钱壮飞打入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局担任了局长秘书,可以直接获得敌人的情报。
“积极的、敏捷的、兴奋的、创造的精神”
看过电视剧《潜伏》的读者一定对这样的情形不陌生:1929年晚秋,上海城西公共租界极司菲尔路,搬来一家“有钱”的住户,从他们的着装出行看得出家境富裕,但他们很少和人交往,男主人气质不凡,“女主人”端庄大方,他们正是电视剧里的典型地下工作搭配形式——假扮夫妻。
这户富裕“家庭”,便是共产党早期第一座秘密电台的台址。从1929年下半年起到1930年上半年,李强作为“主人”家的朋友,在这里举办了第一期中共无线电培训班。
入夜,开机伊始,他们以业余电台的名义与上海其他业余电台联系,电台运转正常。他们每天用气象预报的方式作为收报练习,同时分别用英文和俄文收抄来自旧金山和苏联的政治经济新闻。直到天快亮了,他们停止练习,把架设在楼顶的天线撤下来。
李强制作的收发报机功率只有50瓦,外形笨重,开始时灵敏度也不高,关键是,当局每晚都开着装有监测电台的汽车在马路上搜寻,巡回侦察秘密电台的定位。军阀冯玉祥、阎锡山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都这样被发现了,共产党的电台虽然一时平安,但面对国内革命已经发展起大小十几个根据地,拥有十四个军10万人左右的红军的大好形势,李强受命两次前往香港,建立效率更高更安全的电台。
沪港两地共产党的电台很快通报成功,当时周恩来亲自编制了电报密码,而两地的第一份电报就是邓颖超译出来的。有了这条线路,在1930年邓小平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过程中,广西方面电台功率达不到直接和上海通报,采取先发电报到香港,经香港中转后再发上海的办法,通报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广西百色起义获得成功。”
30年代,蒋介石开始对江西苏区进行围剿,而卧底南京国民党党务调查科的钱壮飞总是能获得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这些情报通过李强领导的中央特科通讯科,及时转发到中央苏区,对红军作战起到了运筹帷幄的帮助。
但地下电台也时时遭遇挫折,香港电台工作不到1年就出事,上海通讯培训班更是被法国巡捕几乎一网打尽。但这些对革命者来说只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历程。后来,江西苏区的红一方面军缴获了敌人一台100瓦大功率电台,党中央和中央苏区之间有了直接的电讯联络。
毛泽东曾指出:“由于无线电的存在,纵使我们在农村环境中,但我们在政治上却不是孤立的。”李强所在的中央特科地下工作,甚至被国民党敌特机构评价为具有“积极的、敏捷的、兴奋的、创造的精神”。中共早期的无线电事业,正是在李强主持下经历了从环境需要、江湖草根的“自发”状态,到这种专业的、革命的“自觉”精神。
共产国际的“李强公式”
1928年至1931年,国共双方在上海的地下情报战争隐秘而凌厉,李强是这场战争中的中坚人物。但1931年中央特科行动科长顾顺章的叛变,迫使党中央从上海撤离,陆续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李强则北上经天津、哈尔滨远赴共产国际的“红都”莫斯科。
此时的苏联不再向中国派遣共产国际代表,改为在莫斯科设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处,而王明担任了总代表,实际上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李强由于和叛变前的顾顺章关系密切,不被王明信任,被派往苏联邮电人民委员会工作,而不是更具上升空间的东方大学学习。
此后六年间,李强不再使用原名曾培洪,正式改名“李强”,并且利用这六年“靠边站”的时间潜心投入到自己擅长的通信技术领域。欢欣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场面、和平的环境,在光亮大房的苏联通信科学院,李强如鱼得水,为第一次见识500千瓦的电台而鼓舞,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技术最领先的电台。
很快,共产国际派李强担任无线电培训班教员,用英语向来自美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的学员讲授数学、物理和无线电基本原理。学员中还包括中国东北抗联的十几位同志,李强理论结合实践,在教室里安装了上手的机器和工作台,让学员自己车铣加工无线电零件,绕线圈,快速掌握技术要领。
李强十分珍惜莫斯科的宁静和安好,他说,在上海,自己需要变换身份,有时是工人,有时是学生,有时是生意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电报技术的应用;但在莫斯科,自己身份明确,是工程师和研究员,受到苏联人的尊敬,而且担负起研发的重任,长远的目标,当然是祖国的无线电事业自主发展创新。
一开始李强只是工程师,但他抓住宝贵的时间奋力学习研究,英美的无线电杂志一期不落地细细研读。一天,他注意到美国贝尔实验室设计的一款发信菱形天线的报道,发现其计算方法尚有所欠缺。李强找出原因,是因为美国人只重视实验结果,而不重视理论分析过程。
于是,他重新运算、推导,忘记时间地工作,用英文写成了他的研究论文——《发信菱形天线》。1935年,这篇论文被苏联科学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苏联通信科学院出版局出版的《天线之电气计算》汇刊上,引起了苏联无线电界的震动,由是苏联通信科学院将他由工程师提升为研究员,成为排名最靠前的苏联7位无线电专家之一。
李强的研究成果和计算方法,被称为独特的以东方人名字命名的“李强公式”,载入苏联科学发展史册。
院士部长的一大桶金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李强学成归国,现实战争局面的需要,使李强全身心投入的是研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军工工作。1941年李强升任局长,主持延安军工局的工作直到1947年,从此他进入了红色政权的高层领导干部之列。李强还兼任了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想法设法让广大理工类知识分子在延安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他同他们肝胆相照,为他们发声,特别提醒广大革命同志,不能轻视技术,不能说钻研技术的同志就是单纯技术观点,是政治上的落后。
7年延安军工生涯,李强的无线电专业用不上了。但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他的工作重心又转回到无线电事业,这一段成为他莫斯科电信研究的继续,也使其成果在国内得以应用。相关的技术功底,帮助李强为解放区建造短波广播发射台;“李强公式”还让解放前夕有限的通讯设备,精准地向人口密集的上海、南京等地发射信号——一个功率只有3000瓦的缴获的短波电台,一旦配备了李强设计的高入云端的大型天线,竟神奇般地发出强大的传输电波。
李强自信地说:“不光南京、上海能接收到,而且电波可以直达欧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自己的广播电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传送战况和最新胜利的讯息。
1976年3月7日,李强(左)在柬埔寨金边出席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
1949年,李强负责前往刚刚解放的南京,接收国民党的中央电台。10月1日,李强承担了开国大典的录播任务,从那里,向全世界广播出一段湖南口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51年,《发信菱形天线》在国内出版。无线电技术的飞跃是日新月异的,菱形天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像“李强公式”这样的理论并不多,而且没有落后。此时的李强年富力强,担任新中国广播事业局局长,坐镇指挥建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短波台和国际广播,还兼任邮电部无线电总局局长,架设了北京到莫斯科的有线电话,前往苏联签订了新中国第一个国际通邮通电协定。1955年,李强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正是前半生通信工作中大量的外贸经验,使李强后来又转向外贸工作,被毛主席钦点为驻苏联的外贸部副部长,后来又回国,从此活跃在世界经济贸易舞台上。
70年代初,李强凭着善于钻研的精神和冷静的观察,利用中联部收集新闻公开资料,根据黄金互助基金在伦敦交易所交易频率,和美国国会对财政部九次质询,大胆作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要瓦解的预判,于是由“陈云坐镇,李先念给钱,外贸部办事,中联部保打听”,逐步把中国持有的瑞郎外汇兑换成黄金,完成史诗般的1973年黄金大抄底。这笔大买卖,保守估计为中国增加了将近160多吨的黄金储备。
这意味着由李强操刀,中国在国际黄金外汇期货市场上大斗华尔街,狠赚了三十多亿美元,而1972年中国全部外贸规模也才80亿美元。李强主持把黄金近乎在历史低位给吃进了,这几百吨黄金几乎奠定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黄金压舱底的基础。
“文革”后,年逾古稀的李强还第一个向中央提议利用外国贷款,第一个引进美国可口可乐生产线等,最先促进对外开放,为与欧美等贸易作了大量工作。
1996年李强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这一年,同样天才的通信干部任正非,正带领华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