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探索

2019-08-02唐西胜

中国德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班会课班会改革开放

在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历与经验的资源作用,通过对话的纽带,促进个人新旧道德知识与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对接,从而充实和改造学生自己的道德经验。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以主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主题班会课究竟是“会”还是“课”,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其的不同认知导致课堂定位迥异,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与方法也大相径庭。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主题班会锚定“会”的定位,由此建构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权力关系的德育“会场”,教育教学呈现出威权性、灌输性和单向性等重要特征。伴随课程改革和德育创新,课程视角下的主题班会被赋予了有真实意义的“课”的扩展,落实了主题班会“课”的重心,遵循了“课”的属性与规律,并同步于课堂教学的现代转型。“会”与“课”虽然一字之差,却是德育课堂的重要转向和变革。对话式主题班会课就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作出的一种较好的实践探索。

一、对话式主题班会课的要点

对话式主题班会课强调师生、生生之间,基于民主平等、尊重包容而发生的双向或是多向度的交往与交流,在经验共享、知识共建中创生德性。因此,对话式主题班会课的精神指向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在实践过程中,它的基本要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崇尚有温度的对话

对话是否顺利发生、可否深入持续、能否产生美好的对话体验,暖性的课堂文化,尤其是师生、生生关系营建至关重要。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德育。第一,在共在、交互关系基础上构建“我—你”取向的主体间性关系,呈现民主平等的良好课堂生态,为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奠定安全、尊重的基石,构建一个主体在场、有人性温度的教育场域。第二,师生、生生之间建立关怀性关系,为对话铺设情感、心理的暖色调。在一种互动的关心场域中,点燃激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持续提升课堂对话温度和话题的热度,打造活力课堂。第三,以尊重个性为前提,建立包容性关系,建设鼓励型班级文化,充分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在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基础上,实现最广泛、最充分的对话。

(二)展开真實的对话

德育因真实而有力量。主题班会对话的真实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对话。《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热点、难点、重点等真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话动机与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对话。二是在真实情境中对话。德育体验的精髓在于通过创设一个真实或是仿真的情境,使被体验者在此情景中作为主体去感受并形成体验。因此,主题班会对话的内容与形式要与学生所处的真实世界相联系,与复杂问题的真实情境相联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实现有意义的对话

一方面,要正视意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主题班会教学中认知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需要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教师无法替代,因而,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意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追求,实现学生在对话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深度的参与。另一方面,要遵循意义的生成规律。认识作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受其制约的。在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历与经验的资源作用,通过对话的纽带,促进个人新旧道德知识与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对接,从而充实和改造学生自己的道德经验。

二、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对话既是一种引导教育者思考教育本质的理念,又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为追求科学的、生动活泼的、高效的对话,对话式主题班会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理应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问题驱动原则

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先问题后学习”的教学逻辑,通过问题链的系统设计和结构化处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中深度学习。重视对问题的评估,问题的挖掘和筛选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性,符合好问题主要属性特征,要剔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轻易能够解决的假问题。

(二)合作学习原则

对话具有天然的合作属性,由此也自带德性。基于对话的合作学习意在构建一个人人在场的“参与圈”,即每一个介入主题班会的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创造知识的人,大家一起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智慧碰撞,并在有吸引力的互动中形成日益扩大的“参与圈”。在课堂的对话合作学习中,要以参与者的思想观点为基础,达成班级的集体理解,在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的同时促进班级建构。

(三)前移后续原则

主题班会课的教学设计要跳出传统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从更宽大的教育视角、更完整的德育工作流程、更丰富的德育体验来建构德育大课堂。通过前移后续的方法,拓展课堂时空,将课堂前、后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整体化设计,强化一体化整体思维,形成先体验再分享、先学后教和学以致用的全程化、多元化对话教学格局。

三、对话式主题班会课实施模式

基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长期实践,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笔者以“改革开放40年”主题班会课为例,具体分析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模式—“对话主导、三阶递进全程化主题班会模式”。

(一)课前对话,体察经验

一般而言,学生较为缺乏社会生活感受和体悟,特别是“00后”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缺乏认知与了解。教师可以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通过前置性作业、生活体验、实践探究、概念图等作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以“自导学习者”角色在实践中展开广泛意义上的对话活动,帮助学生体察、累积经验并形成具体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对话交流作铺垫。在具体操作上:

确定对话小切口。如“改革开放40年”主題班会课,虽然主题宏大,但班主任老师,乃至学生可以将其定义为“我所感知的”,学生可以从身边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诸多方面选择与自己贴近的、便于体验的内容,以小见大。

思考并提出问题。切肤之处的体验,带来深刻的领悟,学生在领悟中逐渐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是怎么发生的?这些困惑,一方面驱动学生持续探究和深度学习,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课堂对话提供了契机。

整理对话成果。学生以文字、数据、案例、故事、图表、视频等形式,将对话体验的成果整理出来,为下一步的课堂对话积聚丰富的优质资源,为学生的广泛参与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课堂对话,提升经验

如果说课前对话是以学生与社会对话且自主实施为主,课堂对话则主要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体现较强的目标性、系统性和设计性。课堂对话的组织方式与对话形式,对对话的效率和质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建构与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在“改革开放40年”主题班会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笔者以“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作为支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布局:将全班按“六顶思考帽”原理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一小组的同学各自带上不同的思考帽,在前置性对话基础上,去梳理、探究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的一个侧面。

白色思考帽小组,以事实和数据客观、中性地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前后的有关变化。红色思考帽小组,侧重梳理、讨论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和情绪情感。黄色思考帽小组,以正面的观点讨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黑色思考帽小组,从警示与批判的视角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绿色思考帽小组,以创新的思维探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除了改革开放,党和国家还有什么路可走,在当下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应该如何兴利除弊。

班主任则戴上蓝色思考帽,控制课堂对话的整个过程。一方面,要营建高质量的对话场,促进对话信息流;另一方面,担当学生思想“助产士”角色,适时点拨与指引。

(三)后续对话,重建信念

主题班会课缺乏后续对话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也不科学的。师生自主反思、实践应该成为后续对话的主要内容。反思性对话,是自我对话。对教师而言,教学相长。班主任老师除了在教学技能上要反思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对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对学生而言,知行合一。主题班会课的效果不能仅限于心动,更要见诸于行动,要大力倡导学而时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力行,使得由主题班会课对话分享而信服的观点,在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境中提升、内化为学生自我的思想信念。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性对话的路径:一是倡导学生与家长持续对话,转换对话场景,丰富对话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课堂教学认知。同时,通过对话,构建“小手拉大手”家校协同机制,在对话中,让家长也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指导学生走向社区,在社会大课堂中对话,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学,在研学旅行中与大自然、与社会对话,感受祖国美好山河,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四是积极参与网络对话,在网络互动中规范自身言行,传播正能量。

【唐西胜,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班会课班会改革开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