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2019-08-02高建国
高建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现对80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断安徽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2016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805例,其中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591例,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106例,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6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34例,脑寄生虫病10例。除结脑外的4种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本科临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1]制定。结脑的临床诊断参照Thwaites标准[2]。病人或其近亲属对所受治疗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双录入,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病种构成及年度分布 2012—2016年期间共收治80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其中病脑所占比例最大,73.4%,其它依次是化脑13.2%、结脑8.0%、隐脑4.2%、脑寄生虫病1.2%,近两年隐脑发病数有上升趋势,见表1。
2.2 年龄分布 病脑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尤以10岁以内儿童感染为主。化脑也发生于各年龄段,10岁以内和60岁以上年龄段感染较其他年龄段感染者较多。结脑10岁以内的儿童发病较少,主要集中在10岁以后,且有老龄化趋势。隐脑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后。脑寄生虫病的患病年龄为10岁以上,见表2。
2.3 季节分布 病脑和结脑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冬季、春季和夏季,尤以春季感染人数最多。而化脑,隐脑和脑寄生虫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见表3。
2.4 性别差异 这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男女构成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城乡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分布在农村,构成比达68.8%。病脑、结脑、化脑和隐脑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寄生虫病10例均发生于农村,见表5。
表2 2012—2016年不同年龄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5例分布特征
表3 2012—2016年不同季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5例分布特征
注:冬季指1—3月份;春季指4—6月份;夏季指7—9月份;秋季指10—12月份
表1 2012—2016年不同病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5例的年度分布特征
注:构成比是同一年度内的纵向构成比
表4 2012—2016年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5例性别分布特征
注:构成比是同一疾病的横向性别分布构成比
表5 2012—2016年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5例城乡构成比较
注:构成比是同一疾病的横向城乡分布构成比
2.6 病死率比较 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总病死率为8.8%。隐脑病死率最高,达到29.4%,其他依次为结脑、化脑、脑寄生虫病、病脑。5种疾病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26,P=0.000),见表6。
表6 2012—2016年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5例病死率比较
2.7 病原学检查分析 化脑中脑脊液细菌学培养检测阳性者23例(23/106,21.7%),其中链球菌10例、葡萄球菌6例、大肠杆菌4例,奈瑟菌2例,不动杆菌1例。病脑中各种病毒抗体阳性者102例(102/591,17.3%),主要归属肠道病毒类(50.4%)及疱疹病毒类(33.6%)。结脑中脑脊液抗酸染色阳性有6例,检出率9.3%。隐脑34例中墨汁染色阳性有25例,其他9例依靠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诊断。34例隐脑中有3例无任何基础疾病,HIV感染者19例。脑寄生虫病病原抗体检出有2种,裂头蚴抗体和囊尾蚴抗体。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的调查研究国内鲜有报道。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安徽省最大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收住的病人来自全省不同级别的城市及农村。笔者对2012—2016年本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80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解安徽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特征,从而为我们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住院的80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面广,遍及安徽大中小城市及农村,其中农村病人占比达68.8%。病脑、结脑、化脑和隐脑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脑寄生虫病仅有的10例均发生于农村。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共为8.8%。
病脑在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3.4%,但其病死率是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最低的,5年病死率共为5.9%。病脑的发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脑的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内,这可能与儿童免疫功能不健全及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不成熟有关[3]。目前引起病脑的病原体明确的有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等10余种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被公认为是引起成人和儿童病脑的最主要病原体,而儿童病脑中肠道病毒是首要病原体。病脑流行季节主要在春夏季。本组资料显示病脑的发病季节尤以春季最明显,检测出的阳性病毒抗体显示主要为疱疹病毒类及肠道病毒类,与国内文献[4]报道一致。本组中病脑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仅为17.3%,为提高病毒学检测的阳性率,国外学者提出需要积极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核酸,为病脑诊断提供依据[5]。
化脑在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排第2位,所占比例为13.2%,其病死率排位为第3位,为12.3%。化脑可发生于各年龄段,10岁以内和60岁以上年龄段感染者较多,这可能与儿童免疫力不健全和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有关[6],因此老年人与儿童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需高度警惕化脑的可能。化脑无季节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病。牛晓艳等[7]报道化脑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8%,病原菌64.15%为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18.87%为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等)。杨志晓、曾仪[8]报道引起儿童化脑的病原主要为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菌等。本组中细菌学培养检测阳性率为21.7%,成人与儿童脑脊液中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与文献报道[7-8]相似。
结脑在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排第3位,所占比例为8.0%,其病死率排位为第2位,为18.8%。结脑的发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后,而且表现出有老龄化趋势,原因可能为老年人的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结核菌可经外源性侵入和内源性复燃途径发生感染[9]。结脑的发病季节主要为春季,因为春季气候干燥,含有结核菌的痰液能够迅速干燥,随灰尘漂浮空中,人吸入后极易发生结核病。结脑的病死率较高,与近年来多重耐药结核菌的出现及脑脊液中难以找到结核杆菌感染的依据致使治疗延误有关[10]。本组脑脊液采用传统抗酸染色阳性有6例,检出率9.3%,与文献报道的传统抗酸染色法阳性率约10%基本一致[11]。Feng等[12]对使用CSF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诊断比较,发现传统CSF抗酸染色法灵敏度仅3%,而改良抗酸染色法则高达82.9%。近年来新的结核检测技术T细胞斑点试验应用于临床,也增加了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13]。
隐脑的发病数在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排第4位,所占比例为4.2%,但其病死率排位为第1位,为29.4%。病死率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死亡者均为HIV病人;二是检测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的治疗延误。本组资料34例隐脑墨汁染色阳性25例,9例是依靠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诊断。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目前安徽仅在少数几家三级医院开展。文献报道荚膜抗原检测有利于提高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病人的早期诊断及降低病死率[14]。隐脑的发病数最近两年有上升趋势,这与HIV的不断传播、糖尿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增多、抗生素的应用等可能有关。隐脑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后,与青壮年外出机会多及HIV发病率高存在一定相关性。
脑寄生虫病的发病数在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名列最后一位,仅为1.2%。安徽地区的脑寄生虫病病原检出的只有2种,分别是裂头蚴和囊尾蚴。近年来安徽地区脑寄生虫病病人的数量很少,与安徽地区人民的个人卫生、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
综上,本调查提示,安徽地区病脑的患病人数是最高的,化脑和结脑其次,隐脑病人伴发HIV的现象有所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困难,病死率较高。因此,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新的检测手段,结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加以防治,应是医务界的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