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

2019-08-02陈惠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史料智慧历史

陈惠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初中历史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质就成为教学一线的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史料细节

中图分类號: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032-001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的教学仅依靠历史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初中历史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越来越受重视的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一、直观能动齐并进,相得益彰引兴趣

人类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直观生动的史料来加深课本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比如在讲赵匡胤登基后进行的两次“杯酒释兵权”,教材没讲具体作用,可补充唐安史之乱后社会的乱象,让学生认识到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局面的重要性。这段史料画面感极强,可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可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认识到宋太祖不是过河拆桥,而是历史必然趋势,历史情景虚拟直观性可以真实有效激发学生能动探究的欲望。

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深度广度相结合,引发共鸣促思考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维目标统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历史课堂主要就是课本知识浅层整理的呈现,课堂乏味很难引发共鸣。面对21世纪的初中生,他们的知识获取渠道越来越广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激活课本,加深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引发共鸣促思考,获得对历史社会和人生有益启示。历史学研究在不断发展,有意识将史学前沿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要善于利用丰富史料支撑,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历史概念。比如商鞅变法中关于土地的政策,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而近三四十年的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青川木牍等一大批土地制度资料却证明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国有,国家跨过各层贵族直接田给农民,学者称之为授田制,授田之初只给农民使用权,农民不能据为己有。课本资料和新的文献资料都说明了战国土地政策都助长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史料作为媒介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梳理历史知识,“由此及彼”“论从史出”,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学习质疑互体验,齐头并进启明智

启智,“以道启心、以心启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史料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历史学科如何基于史料来面向学生打开一扇智慧大门,增长学生历史智慧?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研究的智慧即通过学习认识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讲得非常正确和精辟。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存亡和更替,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读“汉史”,看到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历史争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最后却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读史可以明鉴、指导国家未来。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那里找到答案,这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2.比较研究的智慧即通过对比引发思考。同中取共因。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一系列治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通过这些现象来总结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系列借鉴。异中析差别。如通过分析国民大革命时期取得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抗日战争的结局理解抗日战争胜利伟大历史意义,理解国共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发动政变及发动内战,理解国共分裂带来的负面影响。合则两利,分则两损。今天能否第三次合作实现国家统一,给海峡两岸新的发展机会。3.批判研究的智慧即通过批判引发质疑。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说一是一,学生缺少质疑的精神。李开复曾说:如何培养批判式思维?我的回答:多问“how”,不要只学知识,要知道如何实践应用;多问“why”,突破死背的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之后才认为学会了;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无论你真正如何认为;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历史课堂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习惯,鼓励不唯书本和老师的求真科学态度。如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1700年一直被奉为真谛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理论,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辅助教学,以符合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维目标统一。通过对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不断积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激发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获得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智慧的启迪,试图回答现实问题并找寻有效的对策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陆兵.《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34

[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2011年版

猜你喜欢

史料智慧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