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

2019-08-02缪青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缪青

摘 要:文本解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意义至关重要,而怎样解读,探究文本的“弦外之音”,这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真正的文本解读理应素读文本、细读文本、适读文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度挖掘与拓宽,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到文本的“弦外之音”,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读文本; 细读文本; 适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009-001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文本解读称之为“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本是“半成品”,真正、合理的解读应该是对文本的理解与生成,是一个要求教师不局限于文本表层,去指导学生挖掘文本、充实文本、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最终拓宽文本宽度和广度,将之完善的过程。

它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没有文本解读,语文课堂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根浮萍。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让语文回归文本、重视文本。那么到底怎样解读文本,才能够教导学生正确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领悟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素读文本,避免先入为主,陷入“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

所谓素读文本,是让教师和学生在不阅读任何教参、资料的前提下,自己阅读文本、解构文本,生成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文本解读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便是针对以往“标准答案”“答案唯一”造成的语文的僵化,强调读者自身的背景、经验、能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现在许多教师过度依赖教参和前人资料,对文本浅尝辄止,缺乏自我思考和深入的理解,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以本为本,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笔者也曾犯下过这类错误。

在旁听《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时,某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课文的全部内容,标准答案给出的是“骗”字。因此笔者和该老师都认为只能是这一个字,然而,有学生出乎意料回答出了另一个答案——“装”。骗子为金银财富装模作样欺骗皇帝,大臣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装模作样欺骗君主和同僚,百姓为保住性命和不让自己显得太傻装模作样欺骗统治者及其他百姓。“装”字和“骗”字一样,同样可以合理并赤裸裸地揭示这个国家所有人虚伪自私的本性,凸显童言无忌背后诚信的可贵,将文章的主旨引导出来。只是该老师是按照“骗”字设计的课程内容,为了保证课堂的正常进行,只能将这一答案轻描淡写略过,重新引导出“骗”字。事后评课时为此惋惜不已。

这也给笔者一个警示: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它不具有数学的“一是一,二是二,一加一只能也只会等于二”这样冷冰冰的定式思维。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流动而不断生成。

二、细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多重含义

之所以要强调细读,是因为当前初中生所读的课文大多以抒情类的散文、记叙文为主,这类文章背后,往往蕴藏着沉甸甸的分量,如果只停留于表面,不去细读,去品味文字背后的多重含义,很容易错漏大量信息,甚至造成对文本的误读。

某语文老师曾在其公开课中举过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像“妹妹的脸红得像红苹果”一句,如果我们的解读只局限在妹妹的脸颊很红润这层含义上,那么“妹妹的脸红得像猴屁股”这一句同样适用。为什么不用后者呢?决定两句本质上不同的,便是“红苹果”和“猴屁股”这两个比喻带来的附加含义。“红苹果”的香甜可口,赋予了妹妹美好可爱的特点,这是因为作者对于妹妹的喜爱之情,驱使他做出了这样的比喻。而这层喜爱之情,就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去捕捉的文本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语文中其实很少有完全对等的字词,每个含义相近的字词背后都带有不同的表意倾向,并与上下文语境息息相关。我们教学生解读文本,其实是在教他们体会文字背后的细微差别,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词,而不是另一个词。这些词到底好在哪里?

以《济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为例,为什么不能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字换成“覆盖”两字?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循循善诱,带领学生挖掘出“顶”这一字的精髓。让学生领悟到,它除了和“覆盖”一样能够表达雪在树尖上这层含义外,还能够突出积雪之小与矮松之挺拔,并引出下文“日本看护妇”的比喻。

文字的多重含义赋予了文本丰富的内涵,使文本解读这一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解读出来的答案更是精彩纷呈、个性十足。这无一不彰显着语文的魅力。

三、适读文本,取其精华,避免赘余

之所以要适读文本,是因为每篇课文,或多或少都涉及章法结构、语言特色等诸多知识点,有些课文的主题和作者情感更是可以多元化解读。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这就要求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务必根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控制延伸量和延伸度,真正以学生为本,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对于文本的解读。但这解读应该取文本之精华,去文本之赘余。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挖掘,领悟精要;但更要适当适度,避免过分发散、牵強附会,更反对为深而深、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笔者在上《天净·沙秋思》一课时,问学生“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中“瘦马”的意象妙在何处。解读关键应着眼于“瘦”字,用马的消瘦,写出诗人旅途中的奔波劳苦,从而暗示诗人凄恻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有学生却这样解读:诗人名叫马致远,因此“瘦马”实际上暗指诗人自己,马致远就是古道西风这幅画卷里奔波的老马。

因姓马而将诗人和瘦马这一意象联系起来,将两者等同,这便属于“强读”的范畴。

为了嘲笑语文对于文本的过分解读,网上还流行过这样几个段子。从鲁迅先生的“晚安!”一句中,语文老师可以解读出“晚”字暗指社会的黑暗,“安”字折射出人民的麻木。“!”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人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从“吃饭”两个字背后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吃人的状态,以及对人民吃不了饱饭的反讽,从而表现出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这些调侃可以看出,过分的解读在将语文学科推向一个尴尬的地位。它使语文课变得可笑又可憎,也极易引发他人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嘲笑与误解。

参考文献:

[1]骆文俊.文本解读的适度性——以《老王》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