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
2019-08-01樊小雪
樊小雪
【摘要】曾巩位于唐宋八大家之末,其文章也如人一般深厚典雅、温和节制。本文通过对曾巩散文的分析,从理论、行文特点、语言修辞三个方面,探究曾巩散文理论端正、纡徐委备、语言简洁、巧用设问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理论端正;纡徐委备;简洁流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王安石《赠曾子固》:“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曾巩的散文不同于苏轼散文的生动活泼、行云流水、姿态各异,洒脱和自由的风度跃然纸上;不同于韩愈散文的气势雄奇、波荡往复,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恣意;也不同于柳宗元散文传达着信任人性和契合自然为特征的性善论。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存在感最弱的人之一,他的散文也如他的存在感一样,无激扬振奋之情,其散文的风格是他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和生命体验的外化,体现了相同的特征:平静、节制、中和。
一、理论:端正典雅
“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曾巩精于儒学,虽39岁才考中进士,以文才进入仕途,相比其他七位唐宋八大家进士及第时年纪最小的苏辙,多了整整21年。但是,曾巩绝不是才学和修养难以企及其他几位,从他教导其弟、妹夫并使得他们成功考上进士可窥见一斑。因此,曾巩不仅自身的学识广博深厚,同时也是一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曾巩因家世窘迫,苦读儒学,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患,回也不改其乐”。在初次科举未中的情况下,曾巩也可以坦然平和,不含有一丝抱怨,甚至“因窃自感,幸生长四方无事时,与此民均被朝廷德泽涵养,而独不识不袯襫锄耒辛苦之事,旦暮有衣食之给”。可以看到,曾巩平正温雅的文章风格并不是孤立形成的,因为文章是其生命的有机构成,其创作风格与曾巩的人生态度有着很强的联系。文章于他来说早已是自身情感的注入和外显。刘熙载云:“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艺概·文概》)藏锋不露、敛气蓄势、简而有法、层层推进,是曾巩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着重说明王羲之的成功。曾巩在《墨池记》中,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简单交代墨池地理位置和古迹传说。但是,因为曾巩深厚的儒家学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不是简单叙述,而是巧用匠心,机智地借题发挥,由点及面,由“墨池”引向王羲之的书法和精神,接着阐发议论,表明王羲之的成功来源于他后天的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进而连发两个问句:“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用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最后,曾巩再从学习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人生道德的修养,“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文章最后曾巩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采用设问句,引发人的进一步思考,让读者自行体味,微言大义,虽是奥妙自现,但言外之意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如此这般,才能让读者更深入了解其背后的余味。以“仁人庄士”的“遗风余思”必将长期流传、产生深远影响作结,这对当时的学子文人,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起到了深化主题的艺术功效,言有尽而意无穷。
沈德潜评此文:“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 之。”(《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曾巩的《墨池记》虽是应邀制作,但是曾巩并未循规蹈矩,而是将儒家思想贯入其中,表达人在学习上应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够取得非凡成就,在道德修养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修身养性。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是递进深化主旨。
二、行文:纡徐委备
曾巩深于儒学、醉厚平和,笔法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深藏不露,敛气蓄势,是曾文独具的特点。其中,《寄欧阳舍人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这篇文章共分为六段,作为一篇感谢信,曾巩并没有一开头直接提出“谢”字,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给人不卑不亢之感。首段先说明了古代墓志铭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手法,先用“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的社会现象,重点说明了墓志铭因为书写人的原因,而导致的内容不详或者虚构捏造的弊病。“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提出一篇优秀的墓志铭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撰写人首先要道德品德高尚,只有这样才能如实撰写墓志铭,不会出现“不实”“不传”的弊病。二是撰写人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写文章的才能,才能恪守“公”与“是”的原则,才能文章兼胜好,只有笔触优秀的墓志铭,才有可能永传下去,而不至于出现词不达意或者文义不通的情况。接着在下一段从这两个方面肯定了欧阳修“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盛誉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行者,是韶所谓数百年而有者”,并深致谢意,这才说到了感谢信的正题。文章由远及近,从古及今,由虚及实,从泛论而及于欧阳修之身。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南丰先生全集录》卷二:“层次如累丸,相生不绝如抽茧丝,深涵光芒其议论也,温柔敦厚其情文也。曾文至此,岂后人所能沿袭拟议。”曾巩文章纡徐备至,于严谨的结构中,层层递进,条理有序,给人一种迂回环绕,一唱三叹,从容不迫之感,甚至是感谢信,也看不出自卑或奉承之意,而是不卑不亢循序渐进,用自然温和的笔法缓缓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体现了儒家学者循循善诱的气度和深藏不露的深刻内涵。
三、语言:文辞规范
曾巩的语言简洁明了,承袭欧阳修的“简而有法”。 对经史典籍的刻苦钻研,对“圣人之道”的不懈追求,造就了雅洁方正,古色古香曾巩文。曾巩的语言看似简单雅正,但是字字有理,字字深意,十分注重语言的层次安排,并将这种层次感和全文结构的包蕴密致结合在一起,有时正反相形,有时逐次推演。此外,曾巩常用问句来简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了直抒胸臆带来的沉闷之感,增加了文章的波折和灵动感,给人耳目一新。
《秃秃记》是一篇叙事散文,它记叙了五岁小儿秃秃惨遭生父庶母残酷杀害的故事。文章语言平钝,并未直接对杀子孙齐进行批判,或者抨击陈氏的残忍,或是同情周氏的悲惨遭遇,但是曾巩通过简单的语言,批判、同情之情却又皆蕴含其中。作者以对比议论手法一扬一抑,欲擒故纵。并在文章最后一段发出“如齐何议焉?”的反问,言外之意,孙齐禽兽不如,是为一抑一擒,鞭辟入里。短短一百多字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寥寥数笔,把人物的卑鄙、无情和丑恶暴露无遗,也表现出作为对立面的周氏的悲劇和无奈,清晰生动地将事物特点及人物内心情感极准确地表现出来。
曾巩善用问句。这种问句一般是设问句。作者在文中并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直接给出明确的主张和意见,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字里行间,通过设问的形式,目的是引发人的思考或者启发读者的进一步探究思索。从文章的形式看,问句的使用有助于文章变换语气,形成文章的波澜之感,避免说理时的沉闷无味,精彩不足。
总言之,曾巩的文章大多立足于社会现实,三言两语简单勾勒出事情原委,然后是常常借题发挥,从小及大,阐发儒家思想和观点,以达到教化的目的。曾巩行文纡徐委备,温和节制,并不是一泻千里的爆发式,而是缓缓道来,层层递进,给人一种逐层深入之感,章法严谨,布局分明。
参考文献
[1]喻进芳.平正温雅:曾巩散文风格论[J].湖北大学学报,2010(3).
[2]雅瑟.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3]洪本健.曾巩王安石散文之比较[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