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在工程招标采购中的运用
2019-08-01宋莹
宋莹
摘 要:随人类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完善创新,衍生出“互联网+”概念,即将互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的有机结合。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中小型企业虽然将互联网应用于招标采购过程中,但难以将其升级为“互联网+”。通过对“互联网+”基本含义的阐述,引出“互联网+”在工程招标采购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意义,并加以分析,进而提出具体应用路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工程招标采购;运用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8-0178-02
引言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将互联网进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激发其对资源配置的集中性与优化性,促使互联网在创新领域的种种成果与社会资本经济以及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使互联网的便捷性、广泛性、实效性等多种优势渗透于社会各领域。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与创新改革能力,形成大规模的将互联网作为现实工具与基础设施的全新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
一、“互联网+”的基本含义
“互联网+”即创新2.0知识社会时代发展下的互联网全新业态,是信息社会创新2.0作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衍生物,同时也是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全新形态。“互联网+”是现代化网络思维的升级版实践成果,对经济形态的不断变化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经济真实个体的活力、生命力,并为经济体系的创新、改革和发展提供空间无限的互联网平台。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现有各种传统行业。当然,不能过于简单地将其理解过二者相加,“互联网+”是利用网络平台与现代化信息数字通信技术,使各种传统行业形成有机结合,进而制造出全新发展模式。
二、“互联网+”应用于工程招标采购中的意义
1.“互联网+”保障工程招标采购的公平性。工程招标采购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公平、公开、公正以及诚实守信的前提下进行,互联网环境的特点是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可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一个工程招标采购工作的系统化、一体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现代人利用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信息采集、信息获取与信息加工处理、流转效率,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工程中的招标采购工作紧密结合,是优化工程招标采购工作模式的有效手段。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学领域进入全新发展境域,互联网的出现对工程招标采供影响巨大,为工程招标才中的提名人公布与招标告示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部分施工单位在自己创建的企业内网中构建实效性较高的工程招标采购管理系统,进而降低利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的缺陷,大幅提升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工程招标采购工作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工程招标采购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2.“互联网+”加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工程招标采购信息平台均已互联网环境为基础,利用互联网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充分对工程招标采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并利用互联网的可视化优势,实现大众监管模式,使各个参与工程招标采购的施工单位作為监督主体,参与到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进而大幅提升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推动工程招标向信息化进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对互联网平台提出更高要求,并先后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电子招投标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互联网模式下的工程招标采购工作进行强制性监管,确保互联网平台模式下的招标采购工作全程合法公正,在为投标商提供利益保证的同时,也为招标商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基础,以保证自身利益不会受到不合理现象侵害。
3.“互联网+”提高招投标企业的工作效率。在相对传统的工程招标采购工作过程中,一方面,招标单位从采购计划拟定环节到上报文件审批环节,从评估结果传递到结果审批,普遍以纸质媒介作为不同文件的载体,经过多道程序最后将文件传达至终端审批或等待人员。另一方面,投标商也因纸质媒介无法打破空间、时间传递障碍,忙碌于相关管理单位领取或上文件。在上述过程中浪费大量人力、时间和财力,然而在利用现代互联网的工程招标采购平台上,投标商可实现招标文件的实时在线领取,招标商也可实现采购策略计划的第一时间审批。继而,两者均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对各种文件进行审核、上交,将中间因空间问题造成的时间浪费现象完全避免。
4.“互联网+”降低招投标企业的成本开销。传统的工程招标采购形式相比“互联网+工程招标采购”模式环保型不足。在传统招标过程中由于烦琐复杂的招标程序,会产生大量相关纸质文件。而在“互联网+工程招标采购”模式下的招标过程中,由于互联网信息传递无须现实载体,只需要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替便可达到最终目的。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招标采购工作,可节约大量的纸质印刷品,降低招标与投标双方的文件印刷成本,同时也免除了投标方因获取标书到招标现场期间的人员差旅费用。由此可见,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招标采购,不但是符合时代主题环保节能的工作形式,也是降低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成本的途径之一。
三、“互联网+”在工程招标采购中的应用策略
将现代互联网技术渗透于工程招标采供的实际过程中,主要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招标采购模式的创新,依靠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电子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工具,完善工程找编采供内容,提高施工单位中标概率,节约建设单位投标时间,平衡工程招标采供过程中的各项内容。然而,将互联网实际应用于工程招标采供过程中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工作,具体实施的建议性策略如下。
1.通过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投标招标系统进行招标采购工作。一方面,构建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投标招标系统,是实现工程招标采购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融合、实时创新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的新时代工程招标采购方案。另一方面,构建互联网电子工程投标招标系统是,中共中央基于加强投标和招标透明度管理、降低资源和双方成本浪费、促进中国政府职能实际应用的重要信息化工作内容。此外,首先,在投标招标的金融方面,系统中具有完善的诚信等级评价机制,为使用者提供各种融资信息,加强对使用者相应的投标保函业务,实现与互联网电子投标招标政策有机结合,增加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相关的产业链条。其次,可通过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招标采购系统实现远程视频商讨会议,并邀请相关管理监督部门参加,对会议全过程进行跨越空间的监管,在保证会议公平、公正、公开和诚信的同时,节约投标方与招标方大量时间。因此,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参与招投标的过程中,应合理应用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投标招标系统进行招标采购工作。
2.通过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招标采购信息共享系统进行招标采购工作。合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工具,构建互联网工程招标采购电子信息共享平台。进而为招标单位提供所参与招标项目的历史信息和投标单位的历史信息,拟定招商产品文件,以满足投标单位的差异性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差异性条件下双方的不同需求,如数据挖掘、查询、共享等服务功能,为招标单位了解工程招标采购标准、招标控制价格等提供参考信息。招标采购信息共享系统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减轻采购成本,降低企业资金负担,并缩减采购工作工期。例如,江苏省毅弘志远旗下的招标采购信息共享系统效果最为显著,该系统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型建筑单位提供招标采供信息共享服务,企业可在系统中的二级网站进行免费的招标采购数据查询,节省较多宣传成本以及大量的信息采集时间,具有信息集中度高、信息准确度高等优势。因此,在工程招标采购的实际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招标采购信息共享系统。
3.优化互联网电子工程招标采购管理监督机制。优化互联网电子工程招标采購管理监督机制,在工程招标采购工作中,如无法确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将难以体现招标采购本应具备的公平、公开、公正与诚实守信原则。在工程招标采购工作中融入互联网的革新过程中,国家政府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应提升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工程招标采购对与经济市场的先后顺序。首先,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现代互联网电子工程招标采购信息共享平台和工程投标招标平台提供运行准则。其次,加大对两个平台以及相关网络机构的监管实效性和实质性,避免形式主义。通过抽样调查或逐一审查的方式,审阅招标文件等资料,对比差异性工程项目中标企业的实际能力,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并详细排查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国家翻绿法规的行为。若出现不法行为,应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对其进行暂停或终止招投标身份资格,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将企业的不法行为曝光于各种招投标类网络平台,降低其信用等级,以保障其他企业在与该企业合作时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提高其他企业对有历史违纪行为企业的警惕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行业受其影响较大,在投标与招标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将互联网平台作为主要招标采购模式。但是,实现互联网与招标采购工作的有机结合过程相对复杂且难度较大,我国相关企业必须拟定合理的应用策略,进而真正实现“互联网+工程招标采购”的新理念。
参开文献:
[1] 汪才华.“两法合一”系列探讨之十 《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两法合一”法律之构想[J].中国招标,2012,(1):9-11.
[2] 王素毅,单平.政府采购势在必行——从内蒙古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招标采购情况谈政府采购行为[J].北方经济,2014,(3):23-25.
[3] 凌健.基于云计算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信息化研究——以深圳建设工程招投标为例[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8,(5):36-60.
[4] 王晖.民用机场建设招投标信息化管理——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4,(1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