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01孙炜
摘 要:“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一种更加适合个性化教育的质性评价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和讨论”应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该评价法的具体操作模式的规范,并对如何实施该法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研讨;评定法;苏格拉底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152-03
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最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主导”整个课堂,教师习惯于把备课当成准备“演讲稿”,这个“演讲稿”往往已经涵盖了课堂的起始问题及其解决方向[1]。这样的课堂,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展示,或者有所表现,但不会被特别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主要想法才是课堂的核心,因此,学生的想法可能在课堂里孕育,也可能在课堂里死亡。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伴存在的“量化”评价方法正一步步被“质化”评价方法所取代[2]。本文试图阐述的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质化”评价方法。
一、“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提出及其内涵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这一新型质性评定方法,最初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哲学家默帝莫·阿德勒在《全面教育建议》(The Paideia Proposal:An Educationa lManifesto)和《全面教育问题与可能》(Paideia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AConsideration of Questions Raisedby The Paideia Proposal)两本书中提出。他认为教育必须坚持三大目标:“知识的获得”、“智力技能(学习技能)的发展”与“思想与价值理解的发展”[3]。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教会所有学生在第三个目标领域内有所成就。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借助书本(这一“书本”绝非是单一的教科书)和其他一些艺术作品以及“从事艺术活动”的同时,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和积极参与”来实现[4]。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便采用“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把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个人学业成绩的一部分。“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的最根本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的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它与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有着共同的见地。
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实践
笔者在课程《不动产经济学》的教学中创设了“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中,有机结合了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思想,并个性化地加以实施,成为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实施的方式如下[5]。
第一,在下一学习单元开始前,教师布置前置作业。前置作业以系列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为主,分为基础问题、拓展或拔高问题以及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这三个层面,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自学,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阅读材料以教材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前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导学,由学生先自学、先思考,从而完成第一次教学。这一阶段的学习表现完全由学生自我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评价标准由学生自己设计,中标的评价方式将成为所有学生遵守的评价规则,同时该中标学生(们)获得创造性贡献的分值奖励。
第二,课堂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前期布置的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中出现(发现)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基本能解决的问题不讨论,讨论的主要是集中出现的重要及难点问题。然后,由小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精讲,重点在于解决疑难问题和典型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在这一阶段,凡是在课堂讨论中独立思考,有见解的同学都会获得创造性分值的奖励。
第三,点评阶段。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和总结构成。首先,表达过自己思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由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评价并总结归纳,也可由学生总结归纳,完成第三次教学。
课堂讨论环节的所有发言,由两名学生进行笔录,便于事后教师根据笔录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在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的改革结束后,笔者针对参与课程的1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37份),其中,学生对于苏格拉底式研讨及评定方式的实践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综合评价中,还设计了多项选择题来搜集对学生具体帮助方面的信息,为:A.思维方式,B.学习方法,C.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D.知识点,E.胆量,F.学习效率,G.启发新的想法,H.搜集信息的能力,I.其他,请补充。统计结果为:A(70人),B(69人),C(85人),D(24人),E(29人),F(21人),G(50人),H(73人),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改进,其次是学习方法的改善和启发新的想法。
三、“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育目标明确化。“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首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摒弃把“卷面分数”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评价,如批判性思维、总结性发言能力、写作能力,甚至是阅读理解能力,诸如此类。
2.研讨问题发布提前化。为了达到最佳的研讨效果(因为重点不是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应对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论述的过程),研讨内容和问题建议提前公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文本进行自由裁剪和选择,可以选择学科内或跨学科的任何文本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段对话或者与该文本有关的其他文本。主题公布后,学生即可自行准备所有材料,最大限度地达到“有效听说”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这一过程称为“前置作业”。
3.研讨过程证据化。每个学生的表现过程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因为记录是进行评定的客观依据,它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进行研讨的过程。通过对一系列学生研讨记录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评定学生在各种学习上的成绩。在运用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时,教师可以事先通过与学生商量来确定采用何种记录方式,比如,是用录音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还是采用录像的形式记录学生在课堂研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抑或是采用笔录的方式由固定的同学来做课堂发言记录,等等。
4.评价内容全面化。学生对“前置作业”的资料收集情况往往决定了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方向,因此我们认为“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连续评定、不断反馈的模式。也正是由于“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这一重要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时候应该是多方面的评价,这些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反省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等等。
5.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对某一学生某一次的课堂表现可采取多于一种的评价方式上,如教师个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其他学生评价等等。当然,也可以轮流更换评价方式,如第一周可采用教师评价,第二周则换用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更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二)具体评价模式的实施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作为一种课程评价方式,应借以具体的评价模式来实施,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荐两种评价模式。
1.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前发布研讨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而后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态度、思维、表达、准备的充分程度等等。
研讨问题的提出可以采用“前置作业”的形式发布,这些问题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单个,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是出自同一章节或者主题。研讨始于教师对该问题的引出,接着便是学生的自主分析,研讨的最后以教师或者学生的总结性陈述终结为佳。值得提出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张在学生自主研讨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以前一学生的发言为基础,指出其不足并尝试予以指正或点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解,最后论述自己的观点。实践表明,该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课堂讨论集中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
问题研讨模式的具体评价可以结合个人、小组或团体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可以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如表2的“学生表现记录表”。这种记录表呈现的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倡导更多地采用文字性描述的评语,因为这样有利于教师日后对具体学生的评价进行查询。
其中,具体表现项评价标准如下[6]:
听:每一位学生都应认真听取前一发言者的观点,要求能够在前者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前者的不足并加以论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文本使用:由于采用了“前置作业”的形式发布研讨问题,学生有着足够的思考和查找资料的时间,这也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在阐述观点的同时能够拿出证据,做到有理有据。
表达:学生应该能从书本或资料中引用证据,表达完整的想法,语言流畅准确、生动形象。这旨在培养并评价学生将“所想”转换为“所讲”的能力。
逻辑:对前一发言者的评价应具有逻辑性,不能随意建立联系;对自我观点的表达要有逻辑层次。
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2.小组合作式评价模式。小组合作式评价模式并不是一种新鲜的评价模式,现在有很多的课堂都在实施这一模式,但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各具创造性。这种模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促进一个小团体的思维发散和知识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从他人中学习优点,并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小组合作展示性评价模式的主要方法可以如下:
4-5人为一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可以自荐,可以大家推选,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分组活动的内容、展示的形式和相应的评价方式,组长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任务分工,教师跟踪指导并记录合作过程中各个学生的表现。分组展示时,各小组可派代表互评,教师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意见按一定比例给各个小组打分,该分数为组内所有成员的分数。
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除了对结果的展示进行评价外,还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各学生在组内的交流中是否表现积极,能否倾听其他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小组内是否有分工合作;小组的总体方案是否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采用;能否对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在实践过程中能否结合理论。
小组合作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它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沟通协作、挖掘有用的信息、吸收他人优点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運用“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度”。笔者认为这一研讨法的运用不能过多,但也不能过少。该法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评定方式大相径庭,这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有所转变,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在这种研讨体系下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学习是非常值得教师去斟酌的。如果教师一味推崇“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而忽略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结果也许会与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对于过少使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要从“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长足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和以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捆绑了学生的思想,使其潜移默化地失去了创新能力。“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运用可以逐渐改善这种局面,它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找回创造力,从而找回自信。因此,如果使用过少,根本无法让学生觉得运用此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也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思想与创新的目的。至于“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使用频率到底多少才合适,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受教主体来定,或者可以在运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频率。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将“班级参与”与“课堂讨论”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都是活跃课堂的一份子,他们的思想可以无条件地在课堂上交流。从这一层面看,“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执教水平,能够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只有这样,教师在听取学生的发言时才能正确反应。换言之,“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在一个平台上交流。为了这一效果的实现,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用准备“演讲稿”的方式备课。
四、结语
教师是“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成功实施与否的关键角色,要想很好地改变现阶段的教育弊端,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开放化,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中国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凡勇昆.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评定——涉足一种新的学生评定领域[J].现代教育论丛,2008(4).
[2]牛楠楠.“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6).
[3]马舟.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4.
[4]李红.用“苏格拉底课堂研讨评定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5]孙炜.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践—以《不动产经济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6]冯张美.团队式案例教学模式在优化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以《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