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发展中行业企业合作意愿的统计分析

2019-08-01汪长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汪长明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新时代进行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是职业教育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需求。持续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取决于职业院校对行业企业发展的研究,对行业企业需求的研究和对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新需求。没有对行业企业的深入研究,就没有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行业企业 ;合作意愿;統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6-0005-05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最关键、最艰难的是学校如何“引企入教”“融合发展”,如何推动企业参与的深度,建立包括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乃至学校管理层面的运行制度等[1],使企业能从产教融合的办学中得到收益,使企业能够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此,职业院校必须深入细致研究产教融合中企业的各种需求,寻找内在的合作力量,构建内在合作机制及其活力之源[2],使产教融合成为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我校召开的两次2018届学生就业推介会上,我们对185个企业的招聘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国有企业35份,私营企业140份,联营企业5份,外商企业5份。国有企业中,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占81.25%,年产值千万元的企业占18.75%;公司负责人占14.71%,人力资源负责人占79.41%,专业技术负责人占5.88%。私营企业中,年产值亿元的企业占32.85%,年产值千万元的企业占49.29%,年产值百万元企业占17.86%;公司负责人占9.29%,人力资源负责人占73.57%,专业技术负责人占2.85%,其他人员占14.29%。由于联营企业和外商企业调查收集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这里不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的统计分析

采用了五级需求程度的分析,即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

(一)未来五年人才类型需求程度的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程度都不一样。国有企业需求程度高的人才依次为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技术技能大专人才、产品技术研发型人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才、财务高端管理人才。私营企业则依次为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型人才和办事文秘行政管理人才。(见下页表1)

(二)人才素质和能力需求程度的分析

国有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为:具备安全生产及事故处理能力、编制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遵守组织纪律的意识。私营企业需要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为:具有团结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推销和拓展市场的能力、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私营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见表2)

(三)企业现有人才素质及能力欠缺程度的分析

国有企业人才能力的欠缺程度普遍高于私营企业,基本处于欠缺到一般程度等级,其中欠缺程度高的是:安全生产及事故处理能力、推销拓展市场的能力和编制实施计划的能力。私营企业现有员工基本处于一般状态,其中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处于一般以上,在弱欠缺的范畴。(见表3)

(四)企业招收职教学生主要因素和校企合作希望收益领域的统计分析

国有企业招工重点(可多选)是关注学生学习的专业占60%,学生能力占28.57%。而私营企业关注学生学习的专业占34.29%,学生能力占29.28%,学校声誉占18.57%,学校地理位置占5.43%,其他因素占11.43%。国有企业对校企合作领域的需求比较单一,就是解决企业技术员工缺乏的问题。而私营企业的希望则呈现多样性,希望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企业技术员工缺乏问题、为企业培养更高技能从业人员、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解决企业季节性用工问题、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帮助企业进行发展规划研究。(见表4)

(五)企业最合适的招工时间的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对比,我们看到国有企业希望的招工时间为12~2月占57.14%,9~11月招工占28.57%,6~8月招工占11.43%,3~5月招工占2.86%;私营企业希望招工的时间则为3~5月占37.86%,9~11月占25%,6~8月占19.28%,12~2月占17.86%,私营企业在一年的4个时间段的分布差异不大。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在学期设置时,要有所突破,学生毕业的时间最好安排在12~4月,就业率的最终统计结点时间应为每年的6月。在招聘的方式上,国有企业希望通过到学生实习现场进行招工占65.71%,到学校招聘会招工占25.71%。私营企业则希望通过学生招聘会进行招工占65.71%,到实习实训现场招工为25.71%。在企业招聘主要依据的统计分析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招聘时基本上是关注学生的现场表现,国有企业为74.29%,私营企业为65.71%;而学生的简历,国有企业仅为5.71%,私营企业为15.71%。在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中应增加应聘能力的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六)企业对校企合作领域需求频率的统计分析

新时代的产教融合,要让职业学校的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支撑[3],这就要职业院校充分的研究企业的需求。国有企业最希望和学校合作的领域是在技术培训和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方面,私营企业希望校企合作的领域主要在招生就业和人员互聘交流方面。(见表5)

(七)校企合作办学合作领域的频数统计分析

国有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主要愿望是利用学校场地、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服务企业生产研发中心;利用企业行业资源参与学校教学,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私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希望呈现多样性,但希望值最高的是:利用企业行业资源参与学校教学,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为企业选拔合适的人才。(见表6)

(八)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之处分析

国有企业对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的方面较为集中(可多选),主要是: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占65.71%,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不足占20%,职业素养和组织观念差占20%,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占8.57%,自主学生能力不足占5.71%。私营企业则呈现多样性,不满意的方面依次为:职业素养和组织观念差占41.43%,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占35.71%,创新意识缺乏和创新能力不足占33.57%,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占29.29%,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不足占23.57%。

(九)企业对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运营方式选择(可多选)的统计分析

国有企业更愿意和学校组建股份制的董事会,对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占51.43%。私营企业呈现着多样性,依据意愿频率依次为:依据产权实施独立的市场运作占51.43%,学校投入设备由企业独立进行运营管理和学校组建股份制的董事会进行管理同占26.43%,企业投入设备学校租赁式运营管理占20.17%。

(十)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诸多领域选择(可多选)频率的统计分析

国有企业希望建立良好有序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机制占54.29%,建立校企一致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占34.29%,打破单位性质实施岗位管理占20%,建立校企一致的专业职务评定标准占5.71%。私营企业同样呈现出多样性,依次为:建立良好有序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机制占42.13%,打破单位性质实施岗位管理占32.86%,建立校企一致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占31.43%,建立校企一致的专业职务评定标准占28.57%。在企业对学校选派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应承担的责任统计分析,在这个领域则呈现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趋势较为一致的现象,但私营企业则希望学校承担更多的责任。

(十一)企业提供学生实训岗位和教师实践岗位的期望收益及可提供的条件(可多选)的统计分析

国有企业希望能够依据实训学生人数和实训时间享受税收减免占45.71%,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费用应计入税前成本占40%,享有部分学生学费的占14.29%,作为政府招标的资质占5.71%。私营企业希望能够依据实训学生人数和实训时间享受税收减免占52.14%,作为政府建设项目招标的资质占23.57%,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费用应计入税前成本占23.57%,享有部分学生学费的占15.71%。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既可以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又可用于学校教学的视频学习资源,企业可以提供条件的统计分析,国有企业可以提供的是承担部分拍摄及制作成本占51.43%,提供拍摄场地操作机械和材料的占37.14%;私营企业可以提供的是拍摄场地操作机械和材料占40%,负责策划设计编制制作方案占40%,承担部分拍摄及制作成本占18.57%,不想参与没有意愿的占17.14%。

三、调查结论

第一,建立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过程中,我们要依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和不同的企业规模,在深入了解现有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的岗位类型。与不同的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产教融合,其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岗位定位和合作方式及领域。

第二,要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通过企业对人才素质及能力需求程度,对现有人才素质及能力欠缺程度,以及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的统计分析都可以得出,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不满意的是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素养,而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院校在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中,要将职业素养做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进行重点研究、重点设计和重点实施。

第三,在产教融合发展中,我们要重點考虑企业对技术员工的需求,对从业人员素质及能力提高的需求,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求。与国有企业合作重点考虑为企业从业员工进行新技术培训和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等领域,与私营企业的合作重点考虑在联合招生就业方面和校企人员互聘交流等方面。

第四,在校企合作的办学领域。国有企业希望利用职业院校的场地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服务企业生产研发中心,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参与学校教学,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私营企业则希望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参与学校教学,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为企业选拔合适的人才。国有企业希望和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课程学习资源,提供拍摄场地操作机械和材料,并承担部分拍摄及制作的成本;私营企业还愿负责策划设计和编制学习资源制作方案。

第五,企业在校企合作人、财、物上的需求。企业希望建立有序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机制和建立校企一致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国有企业希望校企组建股份制的董事会,对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管理;而私营企业则希望依据产权,实施独立的市场化动作。在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最好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企业都愿意按学生工作量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并承担学生在工作中由于不熟练造成次品的成本,并希望政府出台依据学生人数和实训时间享受税收减免的政策。

第六,在企业招工和招生领域。我们要打破现有的学年制,建立职教学生毕业季为12~4月的新学期制,重点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现场的表现能力,除了继续实施校内招聘制外,还必须在学生的实习实训现场进行就业推荐,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产教融合发展的启迪

(一)产教融合要推进和深化职业院校思想品德的教育

我们要利用企业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优势,将行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课程,将行业的技术文化、组织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行业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实习实训教学,将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融入所有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素质及品德,都具有行业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二)产教融合需要职业院校建立定期研究行业发展的机制

职业院校要形成研究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机制,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在认识复杂政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时,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规律及行业企业的需求,抓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部结构中的主要矛盾,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症结,这样才能抓住产教融合的主流方向[4],才能使产教融合得到科学的发展及改进。

(三)产教融合要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提升管理能力的平台

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融合,就必须解决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异质化的问题[5]。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偏重于院校自身发展而忽视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6]。职业院校要加速和深入研究行业企业对产教融合理念、路径、方法与举措的需求及特点,进一步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7]和适应企业参与教学的制度体系。

(四)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动力

校企产教融合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还在于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8]。产教融合从体制和机制层面上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机,是职业院校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进行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载体,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方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新常态,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深度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协同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9],创建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五)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抓手

产教融合使职业院校的实践平台与行业企业的研发需求对接,强化了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提高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10]。产教融合使产业先进技术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使产业科学管理元素融入教学管理与评价,使产业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使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融入专业建设,为高水平专业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平臺资源[11],使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紧紧围绕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升了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资料:

[1][2]杨克瑞.产教融合:问题、政策与战略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35-37.

[3]张禹.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意义、障碍和解决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8(3):65-66.

[4][9]方绪军.政策语境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13-18.

[5][8][10]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 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3):35-41.

[6][7][1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