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必须着力培育“红色蓝领”

2019-08-01余雨生王善讨周磊

职业·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职业学校

余雨生 王善讨 周磊

摘 要:本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探讨职业学校深化学生德育,实施“红蓝工程”,将德育工作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在学生心中烙上红色印记,让学生身上铸有蓝领品质,探索出一条“中职特色、学校特质”的德育实践之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重落地。

关键词:职业学校 红色蓝领 探索实践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政治要求。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要升级转型,对职业学校培养质量又有更高要求。就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而言,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不够深入,不够充分,大部分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不够真挚,对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缺失。中职学校还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德育、重行为习惯培养、轻理想信念教育等倾向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职业学校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更新理念、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探索新路。笔者对实施“红蓝工程”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红色工程”,即以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内化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爱党爱国,刻上红色印记;“蓝色工程”,即重视学生技能教育,引导学生涵养工匠创新、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争当高素质技术蓝领。“红蓝工程”将德育工作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融为一体,蓝中带红,红中显蓝,通过从体验到内化、从内化到呈现,在学生心中烙上红色印记,在学生身上铸就蓝领本色,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红色蓝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重落地。

二、实施过程

1.营造红蓝融合文化

结合金庸先生为笔者学校题写的“勤而立信、忠以成器”的校训,笔者学校指向性地凝练了“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的“器文化”。“善用器”——引导学生善于使用“器”,即工具。让学生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能熟练使用专业工具,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创造器”——使每一位中职学生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學到的知识技能,独立创造出作品,作品可以是一篇写作、一支舞蹈等,也可以是一个发明创造,一次技能大赛获奖等;“成大器”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人要大气才能成“器”,学生通过教育和锤炼,成长为爱党爱国、立志报效祖国的有用之才。“善用器、创造器”是对蓝领工匠的技术期盼,“成大器”是对红色接班人的政治要求。一是营造红色氛围。学校用精心设计的红色长廊、泛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名人雕塑、每周一次的爱国礼(即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等,给学生绘就耳濡目染的红色画卷;二是涵养工匠精神。设立工匠精神体验中心,强化匠心体验,用“精工、尚工、竞业”等命名实训楼,师生自己设计并制作鲁班锁雕塑和“匠心赋”,设计蓝衣红领的学生实训服,邀请各级劳模、技能大师、企业家等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工匠礼,向学生传递匠人匠心的蓝领精神。

2.打造红蓝融合课程

一是在红色课程中凸显蓝领本色。开齐开好思政课,要求校领导亲上思政课讲台,强化对学生的政治引领;选取学生会骨干和优秀基层团干成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常态化开展时政和理论学习,采用自学、讨论和互助的形式,提高学生干部政治素养;每年定期开展团校、党校课程,通过集中授课、自学理论、社会实践和笔试考核等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党章团章、《之江新语》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必学课程,传授先进思想。把介绍两弹功勋钱学森、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全国劳模许振超等英雄事迹的校本读本《大国巨匠》,介绍笔者学校优秀学子故事的校本读本《中专骄傲》等作为必读教材,让学生找到具备红色基因的蓝领榜样;二是在蓝领课程中融入红色教育。根据学科特点,明确每位教师及其所任学科的德育工作要求,在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训课中渗透德育内容,通过课前实施时政播报小环节,课中借助课程核心素养清单、落实德育网格化培育,课后开展课程德育专项评价,赋予学习过程成绩,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3.创设红蓝融合阵地

创设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学生素养发展中心”包含红蓝融合教育的三馆和七个分中心。一是“三馆”红色教育阵地。即学校改革发展展示馆、中专骄傲学子展示馆、红色印迹演播馆,学生置身其中接受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引导和红色主题影视作品的熏陶,感受衢州和学校巨大发展变化带来的震撼;二是“七分中心”蓝领养成阵地。即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社团活动、生命安全与法制教育、身心健康促进、工匠精神体验、美育养成、素养展演七个分中心,涵养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该中心是德育为先、五育融合培养的创新阵地,集“学习、体验、感悟、养成、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强化课堂教育所缺乏的现场感。

4.开展红蓝融合活动

一是结合专业开展“志愿红”服务活动。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青年志愿者的红色马甲为标志,开展校内外全员志愿服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建周末导游、礼仪服务、彩色广场、小红帽维修、信安湖守望者、文明劝导、英烈巡护、“三下乡”等20余支志愿服务队,每年参与志愿服务4000人次以上,引导学生争当红色志愿者,承担社会责任。二是提倡奉献实施“自主蓝”成长项目。以蓝色(学校校徽校服的底色)为学生自我管理的标志,在校内全面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唤醒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设立学生自主运作的办事大厅,向全体师生提供咨询、活动报名、票务、场地借用、校园导游、义务维修、失物招领等全方位服务;成立学生自主运营的阳光文化传播公司,按照“学校搭台、老师引导、学生唱戏”原则,打造“两节、两会、两进、两出、两赛”等十大品牌活动,把主席台让给学生就座、让话筒响起学生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重塑自信、锻炼能力、培养责任担当。

三、特色创新

1.育人内涵创新

“红蓝工程”聚焦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确立以契合为目标的本土化内涵。发展性地提出衢州中专学生四大核心素养“忠家爱国的价值情怀,修身健体的生活习惯,勤劳精技的学习态度,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四大核心素养契合党的育人目标和中职学生成长规律,体现了中职教育特色、“南孔圣地”地域特征、“勤而立信、忠以成器”校训特质,将德育工作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传承了红色基因,锻造了蓝领本色。

2.育人阵地创新

“红蓝工程”依托学生素养发展中心,打造了延伸至课外、拓展到校外的系列化载体,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了网格化的学习空间和德育阵地,增强了德育课程缺乏的现场感。在学生素养中心等系列载体和阵地中,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

3.育人机制创新

“红蓝工程”围绕学生内生动力激发,构建了“从内化体验到外化成长”德育养成机制,探索形成了一条“三性三化”的育人路径。“三性”即为系统性设计路径,整体性规划活动、公益性开展服务;“三化”即为德育活动品牌化、活动运作社会化、活动宣传信息化。这一机制遵循了知行合一的德育原则,提高了素养培育的操作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取得成效

1.形成德育品牌

“紅蓝工程”逐渐形成红蓝品牌。2016年,笔者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衢州市文明创建最美志愿服务队;2017年,“中专红·蓝”入选浙江省中职德育品牌项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模式被教育部官网推介;2018年,“中专红”被评为衢州市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特色品牌,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志愿服务团队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今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

2.培育最美学生

业余党校、团校、思政类社团每年培训学生500余人,每年应征入伍学生100余人,每年递交入团申请书1000余人,团员青年比例超过56%,每年递交入党申请书200余人,部分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毕业生遍布衢州各行各业,省市级专业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衢州百工”、劳动模范频现;在全国“最美中职生”评选中,衢州中专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连续四年上榜学校。走出了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1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全国“最美中职生”4人。此外,还有多人被评为省市最美中职生、“最美衢州,身边好人”、衢州市星级志愿者等,在刚刚结束的全省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VR制作与应用”项目中,衢州中专夺得一等奖(全省第1名),入围全国大赛。

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机制,深化实施“红蓝工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衢育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余雨生,黄伟英.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器”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8(5).

[2]余雨生.何为新时代的“器”质[J].浙江教育报,2018(7).

[3]杨冬琬.办品质学校育“器”质学子——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新时代“器”质名校[J].职业,2018(20).

(作者单位: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作业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建设基层央行文化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让管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