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技师学院: 用崇德尚技的“工匠精神”打造万人大校

2019-08-01杨生文

职业·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技师工匠精神工匠

杨生文

短短的四年多时间,云南技师学院变化“惊人”。

2014年,在校生7000多人;2016年,在校生10000多人;2017年,在校生14800多人;2018年底,在校生稳定在12000多人,成为万人大校。短短四年时间,云南技师学院在校生人数是2014年的近一倍,其中:高级工人数9199人,增长559.43%,预备技师人数546人,增长930.19%;正高级讲师获评4人,较2014年增长400%;副高级讲师达66人,较2014年增长24.53%;94名教师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较2014年增长1242.86%;2018年技能培训8665人,较2014年增长1053.79%;技能鉴定9216人,较2014年增长73.66%。2015年至2018年年底,开展技能扶贫培训25847人次。

学院教师李学章被评为“云岭教学名师”“黄炎培优秀教师”,教师刘旺才被评为“云南首席技师”,教师施国文入选“云南教学名师”;学院成为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信息网络布线中国集训基地、省级文明单位,“黄炎培”优秀学校;院长何良平当选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二届常务理事。

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取得这些成绩靠什么?

“其实也没什么,就招生抓招生是不行的。招生好一定要靠学校良好的品牌和口碑。要说有一些体会的话,可能就是在云南省人社厅党组和厅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院坚持了办学58年来‘德融四海,技行天下的校训精神,传承了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云南技师学院院长何良平谦虚地说。

大力培育崇德尚技的“工匠”意识

“我认为,我们技工院校与其他学校不一样,崇德、尚技都非常重要。所以,‘德融四海,技行天下的校训不仅应写在墙上、纸上,还要写在我们学院每一位师生的心里。”上任伊始,院长何良平就这样与学院师生们谈心。

为此,学院认真落实“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按照“品德铸魂、技能立身、特长添彩、作风塑性”的4个人才培养体系,狠抓师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他们开展“德智体美劳”教学改革規范,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机制。将劳动、创新创业教育一律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调整作息时间、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咨询评估、目标考核等六项措施,将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一步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师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始终加强作风建设和道德素养培养,让师生共同树立“工匠”目标。

发挥师生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他们围绕设计主题,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让师生共同学习、交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工匠”公众号平台、宣传栏等实时向师生进行文化宣传,潜移默化进行意识培养和素质提升。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师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构建了“四化三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目的在培养学生素养,弘扬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使学院走在了云南技工教育发展队伍的前列。

学赛结合锤炼“工匠”技能

“作为以培养‘工匠为目标的技工院校,要想招生好,一定要体现出我们毕业生的技能水平高。毕业生技能水平不高,说破嘴皮子,也招不来这么多的学生。我们学生的技能水平主要是通过学赛结合锤炼‘工匠技能。”何良平院长说话非常实在。

在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下,改革专业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训类项目开设率,建立全方位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是他们改革的第一步。

将课堂建设延伸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利用“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校企合作”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是他们改革的第二步。

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赛结合”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之中,是他们改革的第三步。他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技能竞赛,主动搭建青年学生交流、切磋技艺、展示才华的平台。2016年至今,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中,该校师生共获一等奖30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9项;1名学生荣获2017《中国大能手》(第三季)工业机器人项目亚军;移动机器人、信息网络布线2个项目被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确定为中国集训基地,移动机器人、网站设计与开发2个项目3名学生入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全国集中阶段性考核中,学院选手郑棋元与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选手胡耿军搭档获得第1名,杨志凯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选手方灿豪搭档获得第3名。

言传身教塑造“工匠”品质

“其实,‘工匠精神的传承,是没有什么捷径的,我们一直坚持言传身教。”何良平如是说。

为此,他们经常请杰出校友回校讲学和传授经验。近年来,杰出校友——“全国技术能手”耿家盛多次回校传授做人做事的方法,分享成长成功的经验与感悟,并示范和指导学生实训。同时,他们还于2015年启动“师带徒”培养计划,有效促进了学院新晋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此基础上,学院开展了“技能名师进校园,工匠精神代代传”活动。先后成立了“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祖玉兰技能大师工作室”“段国梁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技艺传承、技能攻关、技能推广等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人才。教师刘旺才荣获“云南首席技师”称号,教师李学章获得“云岭名师”殊荣,教师李永红带领团队制作“斯特林发动机”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展出。

通过这样一批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技能名师”,他们将“德融四海,技行天下”的校训精神发扬光大,技工教育的“工匠精神”届届传承,培养的学生不仅国内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而且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多方合作开阔“工匠”视野

“技工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对外开放、资源共享!”何良平强调说。

正是在这一思路下,他们开展了校校、校企、校政、国际交流合作,在联合办学、专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就业、教师培训等方面积极向外拓展。

学院先后与唐山开元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大连东软集团、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内动力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技能人才基地、联系企业服务工作站,与企业共同搭建“师资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实习就业、生产工艺革新改造、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联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等平台,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先后与云南省泸西县人民政府、砚山县人民政府和丽江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政校联合办学协议,其中云南技师学院泸西分院已发展成为红河州职教的一面旗帜。

学院还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他们利用世行贷款项目,与英国莫特麦克唐纳集团旗下子公司——剑桥教育集团进行合作。在剑桥教育专家史蒂文的指导下,学院教师与其他8所参与此项目的中高职院校教师,共同开发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手册》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手册》,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完成了《药物制剂》教材的编写。同时,积极推进剑桥教育倡导的基于“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积极教学法”,开展了4期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通识培训,2期骨干教师“积极教学法”培训,该院参训教师达147人次,完成了对该院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全覆盖,2000余人次学生从中受益。

他们还利用世行贷款项目,与澳大利亚开展合作交流,积极申报并完成了“赴澳大利亚制药与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交流学习项目,派出交流学习团就制药与生物技术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澳大利亚学历资格的课程组合规则、教育教师能力培养的形式和考核评估等内容,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博士山学院进行学习培训,并探讨了合作办学相关事宜。

2017年3月,德国职业教育联盟主席罗伊特、德国职业教育联盟驻中国首席代表马立克到访云南技师学院考察洽谈,开启了学院与德国职教联盟的合作。2017年10月,应德国职业教育联盟罗伊特主席邀请,学院组织交流团前往德国,开展文教交流和校际合作项目洽谈。经过与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和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米尔海姆职业学院、菲利克斯·菲青巴赫职业学院、德马吉培训中心、菲尼克斯电气培训中心交流,与德方探讨了学历互认合作、德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合作。

2010年至2017年期间,学院与瑞典乌德瓦拉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Athena Project”(雅典娜计划)项目合作,双方互派师生到对方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2017年6月学院与瑞典乌德瓦拉职业学院共同开启了“工业机器人”项目合作,联合申报瑞典国际职业交流“阿特拉斯”计划。2018年,瑞典乌德瓦拉职业学院和云南技师学院互派交流团到对方学校进行考察访问,就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和机电一体化教学合作进行了探讨。

同时,学院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号召,认真落实深化与周边国家各个領域的合作。2017年10月和2018年10月,分别承办了第一期援缅项目——缅甸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交流研修班、2018年柬埔寨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交流研修班、第二期援缅培训——2018年缅甸职校现代化职教技术交流研修班。2018年培训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官员及相关职业技术学校25名学员;培训缅甸教育部、边境事务部官员及其所属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教师18人。2018年9月,在云南省人社厅组织下,学院赴缅甸曼德勒、内比都、仰光三地开展交流活动,就中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两个研修班的举办和赴缅甸交流洽谈,促进了双方的合作。

学院还与重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山技师学院等国内知名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签订了校际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本教材研发,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师生定期互派交流学习。

这一系列对内对外合作,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创新创业点燃“工匠”梦想

云南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自2016年起,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支持下,在校内建设了“校园创业园”和“大学生众创空间”,在云南省技工院校中首家引入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启动了面向全院师生的创新创业培训。

创新课程载体,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院与大连东软控股合作,设立了云南东软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开发出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训练和创业素质提升等内容的普适性创新创业课程,培训覆盖师生4000余人,培养了100多名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学院继续通过进修培养、一线锻炼、社会聘请等方式,组建形成了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创业师资队伍结构,先后有27名教师参加国家人社部SYB创业师资培训、云南省校园创业平台创业师资培训。

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院大力支持课外科技社团,每年给予学生课外科技社团1万元的活动经费支持,指导、资助学生科技社团32个,受益学生达4000人次;开展校园创业设计大赛,在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中融入创业实践,在校园中营造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2016年5月,云南技师学院创业园开园,并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创业园采取“学院主导、市场运作、自负盈亏、依法经营”的运作模式,建立以“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锻炼、成果孵化”为基本内容的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体系。目前,该创业园进驻创业孵化项目13个,实现经营项目2个,是学生实现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创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主要纽带。

扶贫攻坚践行“工匠”服务

“在扶贫攻坚上,要践行‘工匠服务,体现‘工匠力量。”何良平如是说。

学院从技能扶贫、传统产业发展和政策宣传等方面入手,按照“四个一批”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计划,投入120余万元,派驻教职工10人长期在乡镇开展技能扶贫工作。在滇西、滇东北等连片特困地区开展了20多个工种的技能扶贫培训鉴定工作,累计培训鉴定25847人次,其中贫困户占80%左右。

针对迪庆藏区职业培训鉴定、技工教育办学能力薄弱的情况,2016年学院与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在民族中专设立云南技师学院迪庆分院的方式,弥补了迪庆没有技工教育的空白,支持藏区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人社部、云南省人社厅还批准投入500万元支援藏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迪庆分院成功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打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和汽车维修3个专业,主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还制定了针对迪庆、怒江籍两州和9个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全额免除学费、住宿费等全部学杂费,赠送全套铺盖行李”的倾斜性扶助政策,积极为贫困学生申请各类奖助学金、开辟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求学期间基本无经济压力。学院现有建档立卡户学生1091人、招收迪庆籍学生137人、怒江籍学生210人,免除费用200余万元,最终实现“一人一技,全家脱贫”。 三年来迪庆、怒江等贫困地区到该院就读并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100%。

学院还联合剑川木雕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首席技师、滇绣传承人祖玉兰在云南迪庆州维西县挂钩扶贫点和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开展了多期木雕、刺绣培训,通过“非遗”技能培训促进扶贫,其中刺绣培训班学员朱春华艳压群芳,获得“2017年云南省技能大赛一等奖”;2018年5月,学院帮助成立了保和镇“祖氏滇绣”合作社,祖绣专业合作社,在云南迪庆州尚属首个。

2015年5月26日,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技师学院承办的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在“全国木雕艺术之乡”大理州剑川县正式揭牌并举行了开班典礼,拉开了43名独龙族学员“木雕技能人才”培训的序幕。学院投入50多万元,并派出6名老师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经过为期3个月的培训,43名学员顺利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证书,23名学员购置工具回乡创业。家住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怒族学员孔小龙,在参加了培训后,回到家乡从事古寺庙的木质门窗的雕刻和维修工作,每月收入2000多元。同时,孔小龙还积极从事木雕工艺品的加工销售以及木雕来料加工,很快改善了家庭經济状况。

猜你喜欢

技师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