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分析及教学策略摭谈
2019-08-01黄福艳
黄福艳
文学类文本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文本类型,高中语文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经典的文学类文本,文本的语言、形象、内涵、情感和技巧等方面,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极其重要。而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语文试卷,是课程教学的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分析文学类阅读题型和学生答题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文学类文本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特点与能力要求
1.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高考考核目标主要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考核内容上,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语文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如语法知识中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知识,阅读鉴赏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人物刻画中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等知识,语文的关键能力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鉴赏评价和探究,它们是由低到高的六个层级,高层级的能力是从低层级的能力发展而来的。2017-2018年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考查考生准确理解作品内容、分析综合和鉴赏能力,是教材中现代文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一维度的落实。各题考查知识点及能力要求见下表:
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知识点及能力要求图表(2017-2018)
2.注重语文学科思想的价值导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更是传承民族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载体。因此,试题以优秀作品为载体,充分调动文化积淀,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2017年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通过“我”在喀吾图开设裁缝店,与当地人民相处的几个生活化的故事叙述,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友善”的观念,“干一行爱一行”,引领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18年全国卷Ⅲ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 《微纪元(节选)》,这部作品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展现人类生存的宏大主题,结尾“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给人以强烈震撼与思想启迪。试题的导向意在引领考生关注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培养科学精神。
3.坚持创新,强化探究意识
题型上,2017-2018年年全国卷Ⅲ文学类阅读客观题均考查对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观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探究与思辨的能力,符合考纲的要求,整体来看,更切近高中学生的阅读经验、人文认知。题目设置体现了全国卷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例如在选文上弃传统的小说与散文,选用了科幻小说这种青少年喜闻乐见题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比去年增大,但凸显创新。分值有所增加,由2017年的3分、5分、6分变成了3分、6分、6分。主观题设置开放答案,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考生言之成理即可视为正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内容新,题型新,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对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4.提升思维品质,深化思维考查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发展思维能力,加强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查。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小题“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这是一道探究题,由点到面,考查对科幻小说这一特定文体意蕴的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提高探究与思辨能力。
二、考生答题失误要点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四种能力由浅入深,每一个层级跨度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在答题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偏差
对题干要求理解不到位,审题失误。如2017年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题,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要求考生根据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结合全文分析鉴赏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特色。题目要求谈“语言”特色,但很多考生答内容、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如考生答:“表达了裁缝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不觉麻烦而坚持做裁缝的精神和热心、善良,送衣服给小女孩的善心精神。”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题干要求分析“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有的考生却回答“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2.理解分析能力弱
散文重要的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都有字面义 (表层义)和情感义(深层义),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为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5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考生对句子表层义和深层义缺乏理解,分析不到位。2018年全国卷Ⅲ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考生整体感知文本能力欠缺,没能按情节顺序对文本进行梳理,无法分析出先行者着陆前和着陆后的心理变化。
3.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知识欠缺
2017年全国卷Ⅲ第6题,题目要求结合原文赏析语言,有不少考生只罗列材料而缺乏分析,也不懂得提炼概括关键词,尤其不懂得概括出 “语言风格”“语言特色”方面的术语。2018年全国卷Ⅲ第4题,A项考查的是对文本表达技巧的理解把握。节选部分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开头营造的沉郁氛围是“抑”,城市图像的轻快是“扬”。B项考查的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C项考查的是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手法(间接描写)的分析。由于考生缺乏鉴赏评价的知识,对文本内容鉴赏无从下手,难以判断出A、C、D是正确的。
4.缺乏探究思辨能力
探究思辨能力是高层级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必备的思维能力。然而大多数考生的阅读能力仍停留在对文本基础的阅读理解层级水平,对高层级的鉴赏评价和探究思辨,缺乏融会贯通、能力内化的水平。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很多考生未能概括出科学与幻想之间的关系,如有的考生答“通过描写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与再回地球时已过两万五千多年形成因果关系,体现了人类航天技术的发达 ”,完全没有答出采分点。大多数学生的答题失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考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探究思辨能力欠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建议
1.审清题意,明确指向
审清题干意图,明确具体要求,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这点至关重要。一是定位,即围绕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和观点,二是围绕观点展开具体分析。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6题赏析题,题干关键词是“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以从词、句式、场景描写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文章语言平实质朴,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带有地域特点,如“拍兹”“当当嘛”“公公嘛,小气嘛”,展示出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同时展现鲜活真实的生活场景,明快风趣,率真而不做作。句式多变,长短结合,整散并举,场景描写生动。又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题干要求概括出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答题时要明确,第一,不能脱离文本,要立足于科幻小说;第二,“幻想”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这不同于神话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第三,“幻想”更要突破“科学”的限制,将人文因素纳入其中,体现文学性及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在分析时,必须结合本文来进行。
2.整合知识,掌握技巧
学生读审清题干要求和读懂文意后,却往往不能运用解题术语来分析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厘清语文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系统,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掌握阅读鉴赏和表达技巧的术语。在平时训练中,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主题的呈现,主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要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阅读答题中能信手拈来。阅读鉴赏题中的“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答题时要准确地理解题干的要求,结合文章题材、风格特点和上下文语境等来准确把握。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4题中的A项结合文本分析,开头营造的沉郁氛围是“抑”,城市图像的轻快是“扬”。这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C项“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先行者的心理。“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是直接描写先行者的内心感受。如果学生能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判断正误就心中有数了。
3.群文阅读,拓宽深度和广度
近几年考题阅读量逐年增加,旨在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广泛阅读,兼顾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高中阅读教学更要与初中衔接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师生围绕一个议题,将教材内外的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师生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然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高考升学压力,群文阅读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并不广泛。大多数老师长期在单篇精读教学的影响下,围绕一篇文章详细解读文本,学生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文本,缺乏阅读兴趣和对文本的自我建构意识,阅读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师应该围绕一个议题组合多篇文本,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整合,也可以选择选修读本、课外读本或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如以“对散文美的多样性探讨”为议题,可以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和《合欢树》组成群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阅读探讨散文蕴藏的多种美。通过一篇带多篇,把阅读范围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连接,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掌握不同的阅读策略。
4.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近两年考试大纲修改在内容上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探索高层级的思维方式。在试题设计上,从词句理解到文章结构分析,再到评价文章不同的观点,分析辩证关系,从不同的层次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因此,教师要把逻辑知识融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还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看到事物的矛盾性,学会寻找事物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推理,要学会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思维的活跃度。
同时,重视思辨性阅读,注重阅读素材的延展、补充或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不仅仅只是从人物出场和语言来分析,可以补充林黛玉的家境变化,还可以与薛宝钗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辨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代表的意义,进一步达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对同一议题的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郁达夫是享受这清静悲凉之美,还是抒写文人颓唐情调?在分析荷塘月色的淡雅温润之美时,如何理解朱自清“平常的自己”和“超出平常的自己”的矛盾?通过对思辨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助力学生思维方式和思考广度的延展,从而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只有重视思辨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思辨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探究思辨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深层次的发展,提高文本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