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的命题特点分析
——兼谈“艺术技巧”替换“表达技巧”的思考与启示

2019-01-30杨润芝

中学语文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考题表现手法江苏

杨润芝

2015年以后的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被修改成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用“艺术技巧”替代了“表达技巧”。

一、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的命题特点

江苏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考查了以下“艺术技巧”(表达技巧):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及以景结情)、虚实关系(包括想象、联想)、烘托、反衬、对比、铺陈描摹、移步换景,以及借代、比喻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纵观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的考查方式,我们发现有以下特点:

1.“艺术技巧”命题明考与暗考相结合

所谓“艺术技巧”命题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艺术技巧”及效果,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提示信息。例如,2015年的第2题:“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2006年的第2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而所谓“艺术技巧”命题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提示,问法隐晦或指向不明确,让考生自己揣摩所用的“艺术技巧”。例如,2014年高考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的第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2016年高考题《八声甘州》的第2题: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2017年高考题《秋兴》的第2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命题明考题型,考生容易直接写出“艺术技巧”,而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命题暗考题型,考生容易忽视或者忘记从“艺术技巧”去思考答题。

2.“艺术技巧”命题趋向开放灵活

江苏古诗词鉴赏有关“艺术技巧”的命题趋向开放灵活,而不拘泥于某种长期形成的命题模式。例如,2014年高考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的第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提供第一个答案就没有局限于“艺术技巧”术语的考查,而是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理解“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认为,“多年来,高考命题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套路,比如文本的选择,甚至每道题的赋分,都有固定的套路”。一些老师交给考生很多对付“艺术技巧”试题的“独门绝技”,什么题型采用什么答题模式,划分出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对此奉若“宝典”的同时,也是不堪其烦琐。而古诗词鉴赏命题时未必要死死盯着高考试卷以及高考教辅资料中已经出现的“艺术技巧”术语,因为江苏古诗词鉴赏命题正变得更为开放而灵活。例如,2018年高考题《寄和州刘使君》的第1题: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提供的答案是:表现为: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而第2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所提供的答案为: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这里明显侧重于考查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与概括,引导考生提升诗歌文本的解读能力,而没有涉及“艺术技巧”的考查。

3.“艺术技巧”命题更加贴近文本

古诗词鉴赏命题更注重结合文本,更注重引导考生去阅读、领悟以及表达古诗词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而不是非要考查一些“艺术技巧”专业术语。骆冬青指出:2014年试卷的变化正体现出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成为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的用意,让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

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很多考生喜欢堆积“艺术技巧”术语的方法,抱着“撞大运”的答题态度,根本就不去“读”文本,更不会结合古诗词文本去鉴赏答题,导致紧扣“艺术技巧”而套话连篇。

4.命题的切口越来越小

江苏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命题的切口正变得越来越小,往往从诗歌文本某一个角度进行命题,一般很少出现像其他省市几种“艺术技巧”同时考查的情况。例如,2012年高考题《梦江南》第3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此古诗词鉴赏题要求对某一句词句进行赏析。此词属于小令,要完全解读就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同时要注意其中中学课本常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词句。切口小,节省阅读时间,但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5.修辞手法与“艺术技巧”的关系

“修辞手法”与“艺术技巧”(表达技巧)是什么关系呢?有学者解释说,江苏语文高考古诗词如果考查修辞手法,会有明确要求,即直接要求考生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事实证明,考查“艺术技巧”(表达技巧)时不包括修辞手法,这也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善意。但是,2017年江苏高考考查“艺术技巧”时,就包括了修辞手法。2017年高考题《秋兴》的第2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将“明朝烟雨”拟人化了,并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沧桑感、苍凉感和人生短暂的空虚感相交织的凄怆意绪。这里就出现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

而且,江苏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只考查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2004年至2017年古诗词鉴赏只考查了 “比喻”“借代”及“拟人”等修辞手法。2008年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第2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第2题: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二、“艺术技巧”替换“表达技巧”的思考及启示

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用“艺术技巧”替代了“表达技巧”,这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及启示呢?

1.“艺术技巧”替换“表达技巧”的思考

“艺术技巧”和“表达技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该怎么认识和处理?

(1)《考试说明》及试卷中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及“常见修辞手法”的关系。

2015年以后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在“古代诗文阅读”板块用的是“艺术技巧”,在“现代文阅读”板块用的是“表现手法”,而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指明了“常见修辞手法”。那么,“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及“常见修辞手法”之间究竟该是什么关系呢?而在说明“常见修辞手法”时,直接指明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而《考试说明》却没有直接指明“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有那些“技巧”和“手法”。

2007年江苏古诗词鉴赏考查了“表现手法”,《鹧鸪天·送人》第1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8年及2009年古诗词鉴赏考查了 “常见修辞手法”(见上文),而同年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板块用的是“表达技巧”。这是不是说明在江苏语文命题者的眼里,“表达技巧”包含了“表现手法”及“常见修辞手法”呢?

(2)“百度百科”及《辞海》中“艺术技巧”“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的关系。

“百度百科”中有“表现手法”这一词目,并且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在“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说明解读会”上,有人认为“艺术技巧”与“表达技巧”概念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明晰的区别,但“艺术技巧”的提法相对来说更全面,更有涵盖性。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艺术技巧”,共搜到168484条结果,而搜索“表达技巧”,共搜到99719条结果,搜索“表现手法”,共搜到212792条结果。很多论文在论述“艺术技巧”和“表达技巧”包含哪些“技巧”时都是差不多,并没有区别。

《辞海》收集了“艺术技巧”这一词目,但没有“表达技巧”这一词目。“艺术技巧”即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解释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塑造形象、进行艺术传达的手段。亦指克服艺术表现上的困难、完美实现创作目标的实践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它受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教养、观点、感知生活的方式以及创作实践的锻炼等综合性因素制约。

“百度百科”中有“表达技巧”这一条目。“表达技巧”,别名“表达手法”或“艺术手法”,并且认为,“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剪材、行文的结构、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同时,“百度百科”中有“艺术技巧”这一条目,但也是采用了《辞海》中有关“艺术技巧”的概念。

2.“艺术技巧”替换“表达技巧”的启示

仔细研究会发现,《辞海》中有关“艺术技巧”比“百度百科”中“表达技巧”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全面,其定义也更为严谨;其次,“百度百科”中“表达技巧”规定的都是着眼于某一个“技巧”,着眼于“局部”,角度较小,而《辞海》中“艺术技巧”规定的更着眼于“整体”,角度较大。这可能就是“艺术技巧”替换“表达技巧”的命题启示。

(1)古诗词鉴赏重视“艺术技巧”考查

用“艺术技巧”替代了“表达技巧”,其意图恐怕不仅仅是考虑到学术的严谨性,可能也说明对 “艺术技巧”考查的重视,“艺术技巧”依然是古诗词鉴赏考查的一个重点,2015年古诗词鉴赏在“艺术技巧”方面命题就证明了这一点,第2题的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连续考查了“铺陈描摹”“移步换景”“虚实结合”以及“寓情于景”等“艺术技巧”。

但笔者倒认为有“堆砌术语”之嫌了,于是,2016年与2017年就避免了过度重视“艺术技巧”术语的考查,只重视对古诗歌文本的解读与理解。

(2)“艺术技巧”要在文本解读中领悟

命题者在古诗词鉴赏命题或拟写参考答案时不会过分考虑“艺术技巧”的专业术语,而考生在备考的“宝典”里可能也找不出什么对应的艺术技巧。但考生只要能读懂古诗词文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阅读理解及鉴赏感悟亦可,而不需要死记太多的“艺术技巧”专业术语,但常见的“艺术技巧”还是要了然于心的。

(3)揣摩“艺术技巧”命题意图是关键

很多时候,考生不是读不懂诗歌文本,而是读不懂有关“艺术技巧”的命题。读不懂古诗词鉴赏命题者有关“艺术技巧”的命题意图和指令时,考生该怎么办?无奈之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首先,不可能完全读不懂诗歌,只有可能是部分读不懂,这是客观事实;其次,读不懂命题者有关“艺术技巧”命题意图和指令时,考生自会有自己的应对之策:圈出命题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在诗歌中,找相关内容;根据命题中的“指向性”的关键词,在诗歌文本中找“有联系”的内容。

当然,我们希望命题者把心思放在“为了学生”的身上,古诗词鉴赏命题指向应该很明确,而不是用莫名其妙的题目、题型来折磨学生。2017年及2018年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就克服了一味考查 “艺术技巧”的弊端,而是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或者将文本解读与“艺术技巧”较为合理的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艺术技巧”替代“表达技巧”,或许会使得古诗词鉴赏的命题出现些许变化,但在重视诗歌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及考查的基础上,重视并知晓“艺术技巧”的命题特点对于考生的答题也还是有一定益处的。

猜你喜欢

高考题表现手法江苏
数读江苏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数独江苏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数读江苏
厚重感
江苏
高考题怎么改编(一)——集合篇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