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容易与“老寒腿”混淆

2019-08-01皮皮

自我保健 2019年1期
关键词:寒腿足趾硬化

◎ 文·皮皮

◎ 指导专家·谭晋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是否有走路时腿疼、休息片刻缓解,再行走又腿疼的现象?是否有下肢寒冷、麻木和乏力,甚至在夜间疼痛以至于坐立不安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腿疼可不是小事,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近两年来,张大爷的左腿时常疼痛,他开始以为是“老寒腿”就吃了药,可两年过去了,腿疼在逐步加重,如今走不上两百米就痛苦难忍。他不得已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张大爷左足皮肤颜色苍白,两个足趾已经发黑,经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原来张大爷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就是俗称的“腿梗”。

腿是人体的支柱,“工作”负担最大,也老得最快。俗话说“人老腿先老”,随着年龄增长,支配骨骼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萎缩,导致腿部肌力减退,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常腿冷、腿疼,当心患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血管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早已为大家熟知,而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代表的周围血管疾病却少有人知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表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据国内调查报告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症在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79.9%。简单地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由内外因素导致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闭塞而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患肢有发冷、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趾或足的溃疡或坏疽。

“腿梗”,常和老寒腿混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容易被忽视,因为这种病早期一般没有特殊症状,只是偶尔腿发麻、发凉、酸胀。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怕寒,当腿脚感觉发凉发寒时,也不会在意,所以病情越来越严重。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最终可能导致足溃烂、坏死,甚至截肢,致残率较高。

而且,“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常常和老寒腿混杂在一起。事实上,二者是有差别的。老寒腿反复发生、久治不愈,一般都是膝关节酸麻疼痛,尤其在天阴下雨或天气转凉时,疼痛会加重。而典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除表现为下肢发凉外,还可表现为下肢乏力酸胀;晨起锻炼行走后,乏力酸胀症状逐渐加重;坐下休息一阵后,症状又有好转。因为双腿缺血,有些患者还会发现腿毛变少或消失,腿部皮肤变苍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表现为下肢足趾青紫发绀,不行走也可出现疼痛,夜间休息时尤为明显,严重影响休息。如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出现足趾发黑,小腿皮肤青紫像花斑样,疼痛难忍。

三高,是“腿梗”主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嗜好甜食,偏好高饱和脂肪食物,过多摄入食盐,缺少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而这些疾病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要的致病因素。

我们知道血管是血液输送氧气及代谢产物的实质性管道。如果将血管比作河道,血管壁就是河床,血液便是河水。高血压、吸烟等因素会导致动脉管壁硬化而致“河道”变窄,而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又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犹如河水中漂浮的垃圾,使得“河水”变得浑浊,流速明显减慢,在“河道”狭窄处容易形成闭塞,使得河道垃圾堆积。

预防,调整生活方式很重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根源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慢病一样都属于现代的“富贵病”。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龄、肥胖等都是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因此,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如果体检提示肢体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意味着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已经引起肢体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黄色粥样物质。此时,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或丹参片以及他汀类药物等进行二级预防。如果存在三高,则需要低盐低脂饮食,并采取积极的血糖管理来控制。戒烟也是必须的,吸烟是破坏血管的“全能王”,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壁损伤、变厚,促进血管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增加血流阻力,让血流减慢。适当的运动,如游泳、骑车、慢走等,可以促进血管的侧枝循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还可以在合适的地点踢踢皮球、遛遛小狗,跟着它们慢慢走。

猜你喜欢

寒腿足趾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第1足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复合组织组合移植急诊再造拇指的临床应用
吊沙袋赶走老寒腿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不穿秋裤会得老寒腿?
足趾分解移植修复多手指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防治老寒腿,不能光保暖
初冬话聊老寒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