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复合手术的球囊阻断技术分析

2019-08-01伍聪骆明涛张昌伟马潞孙鸿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开颅球囊出院

伍聪 骆明涛 张昌伟 马潞 孙鸿 贺民

床突旁动脉瘤(paraclinoid aneurysms,PA)主要指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上壁至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之间的动脉瘤,其发病率占前循环动脉瘤的5%~9%,PA可由动脉瘤占位效应引起的视野缺损就诊[1]。PA的治疗方式选择存在争议,开颅夹闭的瘤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还可明显解除占位效应,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但很难建立近端控制,且分离和解剖暴露的风险较高;而血管内介入治疗虽然较易到达动脉瘤部位,但瘤颈完全闭塞率较低、复发率高,且无法明确减少占位效应[2]。血流导向装置提高了血管内治疗PA的治愈率,有部分缓解眼部症状的比率,但仍有发生致死性破裂出血的风险[3-5]。

复合手术可有效结合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点[6],利用血管内途径输送球囊阻断血流,辅助开颅夹闭动脉瘤,克服开颅夹闭近端控制困难的缺点。笔者拟分析复合手术治疗PA的临床资料,以评估复合手术中球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球囊技术的价值与应用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 7月至2018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合手术室完成复合手术的119例PA患者,其中男25例,女94例;年龄27~82岁,平均(57±15)岁;29例(24.4%)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62例(52.1%)有头晕、头痛症状,余28例(23.5%)无明显症状;Hunt-Hess Ⅲ级3例(2.5%)、Ⅰ~Ⅱ 级42例(35.3%),余74例(62.2%)为未破裂动脉瘤;床突段动脉瘤21例(17.6%),眼段动脉瘤82例(68.9%),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6例(13.4%);动脉瘤最大直径5~35 mm,平均(19±7) mm,112例(94.1%)动脉瘤直径>10 mm,仅7例动脉瘤最大径<10 mm。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于复合手术室完成的颅内动脉瘤手术;(2)术中使用球囊辅助动脉瘤夹闭;(3)目标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段。排除标准:(1)复合手术室单纯造影未行球囊辅助;(2)非床突旁动脉瘤;(3)合并其他颅内相关病变。

1.3 资料收集

由3名神经外科专业医师,收集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入院眼部症状、动脉瘤部位及大小、球囊类型、手术过程及出院时状态等资料。

1.4 手术操作过程

Leica OH5手术显微镜(莱卡,美国)、东芝800D数字血管造影系统(东芝,日本)及其他相关仪器设备。患者全身麻醉后采取翼点体位,安置电生理监测电极,行右侧股动脉置血管鞘(6 F或8 F)。开颅完成后,指引导管(6 F或8 F,Envoy,强生,美国)加压袋持续滴注,在导丝指引下至患侧颈内动脉。根据球囊类型,将球囊导管置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骑跨瘤颈。继续开颅手术,磨除前床突,分离侧裂,充分暴露瘤颈。夹闭动脉瘤前,充起球囊,阻断血流,还可选择以临时阻断夹阻断远端血流,从而孤立动脉瘤,降低动脉瘤壁张力。选择合适动脉瘤夹夹闭,再行DSA确认,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至满意。常规关颅后拔除股动脉鞘。

1.5 球囊类型

(1)Magic可解脱球囊(Balt,法国):早期复合手术采用,在体外和超滑导丝导管(Balt,法国)组装后,经8 F指引导管置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PA的近心端完成阻断,随后撤出体外。(2)Hyperglide封堵球囊(EV3,美国):近2年来使用,经6 F指引导管在导丝指引下整体骑跨动脉瘤颈,充盈球囊后完全阻断动脉瘤腔内血流。

1.6 随访

出院后6个月,由1名神经专业研究生电话随访出院时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评估其术后意识、肢体肌力等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组PA病例中95例采用Magic可解脱球囊近端阻断血流,24例使用Hyperglide封堵球囊在动脉瘤颈骑跨阻断瘤腔内血流。

2.1 术中结果及相应处理

119例中,1例患者因瘤颈部钙化明显,无法夹闭,以碎纱包裹加固处理;5例患者夹闭时瘤颈及颈内动脉撕裂,以动脉瘤夹孤立颈内动脉,其中1例术中造影示对侧代偿良好,术后恢复良好,另4例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以去骨瓣减压,3例死亡,1例出院时仍昏迷;1例Hyperglide球囊骑跨阻断后,在穿刺抽吸瘤腔时发生球囊破裂,考虑为穿刺针刺入太深,刺破球囊,随后及时夹闭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1例球囊骑跨阻断时,球囊在反复充盈调整动脉瘤夹时发生移位,远端脱入动脉瘤腔被动脉瘤夹夹闭,因近端球囊仍充盈,在松动动脉瘤夹退出球囊后顺利夹闭,患者恢复良好。余111例(93.3%)均顺利夹闭动脉瘤。

2.2 术后结果及并发症

119例中,3例死亡,均为瘤颈及颈内动脉撕裂,孤立后梗死患者;5例出院时处于昏迷状态,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6例出院时有偏瘫症状;余105 例(88.2%)出院时均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2.3 随访结果

出院后6个月对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的11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5例昏迷患者中,3例于出院后1周内死亡,2例意识由昏迷转为淡漠,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视物模糊同术前;6例出院时偏瘫患者中,1例于出院后3个月死亡,其余5例意识均清楚,视物模糊同术前,均有肢体偏瘫,肌力Ⅰ~Ⅱ级。

典型病例1女,48岁,因“右眼渐进性视物模糊1年,突发头痛1 d”于2013年7月31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未规律服药,无卒中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右眼视力较左侧明显下降,视野未见明显缺损。入院后脑血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PA,直径1.7 cm×2.5 cm(图1a)。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复合手术开颅夹闭手术。术中介入下球囊阻断右侧颈内动脉近端血供(图1b),然后以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夹闭后即时造影显示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图1c)。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右眼视物模糊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头痛基本消失。复查头颈部CT血管成像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管腔结构不清,远端分支显影良好,余血管未见异常。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右眼视物模糊无明显改变,余未诉异常症状。

典型病例2女,63岁,因“头痛1周”于2018年4月8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患2型糖尿病6年,规律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可。高脂血症20余年,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入院前1周患者头部胀痛,右侧眶后胀痛明显。入院后体格检查:双眼白内障术后,视力无明显改善。入院后头部CT血管成像示: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管壁见血栓形成。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复合手术开颅夹闭术。夹闭前造影示右侧床突旁一2.6 cm×1.8 cm

动脉瘤(图2a),瘤颈宽约1.2 cm,术中球囊骑跨瘤颈充盈阻断(图2b),穿刺抽吸瘤内血液,瘤体缩小后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夹闭后即时造影示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图2c)。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头痛基本消失,眶后疼痛未复发。头颈部CT血管成像示:右侧床突旁金属伪影,远端通畅。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情况稳定,无新发不适。

3 讨论

因床突旁大动脉瘤瘤体大、瘤颈宽,且与周围骨质、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复杂,因而处理具有很大挑战性[1,7-8]。手术夹闭PA过程中,有效控制近端血流可减少瘤壁张力,降低术中破裂风险。但很多时候即使磨除前床突骨质,我们仍难以实现近端控制,而增加了瘤颈分离的难度和风险,使得夹闭变得更加困难[9]。尽管进行了临时阻断,由于海绵窦段侧支循环及眼动脉的逆向返流,动脉瘤壁张力依然很高,夹闭难度增加[9-10]。为了更好地控制近端血流降低瘤壁张力,Flamm[11]报道了6例直接穿刺抽吸动脉瘤顶来降低瘤壁张力的病例,其中2例为眼段动脉瘤。该研究者采用21号头皮针穿刺瘤顶,抽吸后成功夹闭动脉瘤,但此法仅适用于瘤体大瘤壁厚的动脉瘤。瘤壁薄的动脉瘤无法承受穿刺损伤,出血风险高。Batjer和Samson[12]报道颈部切开钳夹颈内动脉近心端,颅内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远心端,同时以18号血管针穿刺颈部颈内动脉,接负压吸引,抽吸孤立后来源于眼动脉和海绵窦段的代偿血流,从而达到有效近端控制且降低PA瘤壁张力的作用。该方法相对Flamm[11]方法增加了近心端的血流控制,相对更加安全,但因颈部切口而使患者手术创伤增加。

引入血管内介入方法放置球囊,可达到开颅手术难以到达的区域,起到近端血流控制的作用,使动脉瘤夹闭变得更加可行,又可颈部切开暴露颈内动脉。Scott等[13]首先报道,采用介入方法将球囊置于颈内动脉颈段,充盈后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然后穿刺动脉瘤壁,夹闭床突旁眼段动脉瘤。随后,Thorell等[14]报道了4例球囊骑跨瘤颈阻断,从而辅助夹闭床突旁大动脉瘤案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未观察到与血管内手术有关的并发症。Steiger等[15]报道2 例球囊骑跨瘤颈阻断辅助夹闭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动脉瘤,且视力缺陷得到改善。其中1 例患者在手术后15 h出现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经抗高血压治疗后症状消退。

本组病例是典型的难治性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结果显示,利用复合手术球囊辅助夹闭可使88.2%的患者取得良好预后。因此,复合手术球囊辅助夹闭可有效治疗复杂床突旁大动脉瘤。其中,球囊的使用技术应注意以下几点[6]:(1)复合手术血管内操作前的全身肝素化用量应减半(0.33 mg/kg),可既抗凝又不影响手术止血。(2)术中随时注意指引导管加压袋的持续滴注状态,尤其在球囊充盈时,血流减缓,若无持续滴注极易形成血栓。(3)动脉瘤近端球囊阻断配合远端临时阻断夹闭并不能完全孤立PA的血流,来自海绵窦段侧支循环及眼动脉的逆向返流仍可让瘤体充盈。因此,近端球囊应尽量靠近眼动脉起始部,如瘤壁张力仍影响夹闭,还可考虑临时夹闭眼动脉阻断部分返流。(4)封堵球囊骑跨过整个动脉瘤颈,可完全阻断血流,做到在无血状况下操作。充盈时对载瘤动脉有支撑作用,可辅助动脉瘤夹对血管进行塑形。但球囊位置已进入手术操作区域,且高顺应性球囊充盈时部分侧壁可能突入动脉瘤腔,要注意保护球囊,避免破裂或误夹。首先,对载瘤动脉直径和球囊充盈剂量要有预判,避免过度充盈;其次,阻断后穿刺瘤体时进针要尽量浅,避免刺破球囊壁;再次,可先与载瘤动脉一定距离处暂时夹闭瘤体,适当缩小球囊体积后再夹闭瘤颈及重塑颈内动脉。

复合手术中,除上述两种球囊阻断方法外,文献报道利用球囊指引导管(Stryker,美国)达到近端控制作用[16]。这种指引导管头端管壁外侧附有球囊,可独立充盈,不影响导管通过性。将其放于颈内动脉颈段,充盈球囊阻断近端血流,同时可通过导管抽吸代偿的返流,有效达到降低瘤壁张力作用。国内报道复合手术治疗床突旁大动脉瘤8例,其中5 例采用球囊导管控制载瘤动脉,动脉瘤均成功夹闭,且患者预后良好[16]。该方法虽不能完全阻断动脉瘤腔内血流,但可降低瘤壁张力辅助夹闭,更便于经导管造影,为复合手术球囊阻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复合手术治疗复杂PA时,利用各种血管内球囊阻断技术,可以更简单地到达开颅手术难以暴露的区域,建立PA的近端血流控制,增加手术安全性,拓宽了开颅夹闭术的应用范围,使得原本难以夹闭的动脉瘤通过夹闭方式得到根治。另外,球囊阻断结合瘤壁或者颈内动脉近端的抽吸减压,可以更好地降低张力,更利于夹闭时进行血管塑形。最后,复合手术的球囊应用也有其技术特点,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避免并发症,为难治性复杂PA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开颅球囊出院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