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创新融合研究

2019-07-31丁超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丁超

摘要:我国的美术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送教下乡为改善和平衡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把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创新融合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多方探索美术教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多维度思考和改善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美术教育  送教下乡  创新融合

教育部正式公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标志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其中包括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尹少淳先生认为我们今天谈的核心素养问题,与杜威的实践哲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美术核心素养的载体是普通公民,而非只对专业人士。其间的道理就像语文学科不能将“文学创作”,而只能将“文字表达”作为公民的素养一样。①由此可见,文化的核心素养针对的是普遍性而非特殊性,赋予人们基本的美术素养。以武陵山片区小学美术教育为例,因平衡城乡教育差距而实施的送教下乡已从单向度关注学生的“学”到关注教师的“教”发展到今天多维度的教学研一体化格局。由国培计划、公益组织联合本土师范院校把送教下乡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但是公益送教的局限性在于不能长期坚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本土高校每年数以百计的师范毕业生走向一线岗位后所产生的效应则不言而喻。因此,需要从师资的源头抓起,更新和培养师范生的美育理念和核心素养,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地区的美育品质。本文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以小学美术教育和送教下乡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以开放的、活态的教育方式,研究美育与民族文化创新融合的多种可能性。

一、提升美术课的开课率是美术教育的基础

核心素养是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美术课的开课率就是实现价值目标的基础。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内80所小学,按照城市、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四种类型进行问卷调查,发出和收回问卷80份,其中开课率统计数据是:城市小学的开课率占94%,城乡结合部小学开课率占50%,乡镇小学的开课率占89%,农村学校约占5%,可见农村美术开课率较低。开课率低的因素:一是缺乏工具材料;二是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根据课题组多年实地教研和送教下乡的实践经验,我们找到三个解决途径:一是关注民族文化,把美术教育和本土资源相结合;二是更新教育理念,非美术专业教师同样也可以上好美术课。例如,凤凰县腊尔山乡村语文教师吴葵莲和阿拉镇中心校的数学老师龙林章在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下不仅能教好美术课,还在几次美术教学比赛中拿了大奖;三是培养在校师范生的良好核心素养,在美术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的课程中,让他们具备在乡村学校教好美术课的能力。当美术开课率提升以后,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的可能性。

二、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创新融合

未来的美术教育重要任务是如何把美术和教育结合得更好,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这么简单,要上升到文化和教育的层面。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方和学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②当下的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形式屡见不鲜,有特色和深度的研究不在少数,本文本着研究和分享的目的对创新融合的途径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就是要深入调查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内涵,选择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和美术课堂进行融合。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图像内涵和寓意进行梳理,以及造型和色彩搭配的规律等进行分析。有条件的可以走访非遗传承人并邀请到现场讲解,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和借鉴其它的教学形式。例如,在龙山县土家山寨惹巴拉村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教师组员走访非遗传承人刘代英,观看老人织的阳雀花、桌子花和万事如意等各式织锦。根据学龄段的孩子认知度和学习规律,找准突破点,利用织锦经纬线和色彩构成图案的相似性,以十字花的排列和组合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剪裁出大量的彩色小方块,方便小班孩子用拼贴的方式体验织锦的图案组织结构,让孩子们共同参与拼出一个大图案。大班组的教师基于孩子们思维能力,在坐标纸上实验阳雀花和马蹄花的图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大班组的孩子们顺利完成了在坐标纸上模拟织锦图案的课程。其次,课题组邀请传承人给学生们讲阳雀花的故事和各种图案的寓意,展示了家藏百年以上的土家织锦铺盖,并嘱托孩子们要好好学习美术以传承土家族织锦工艺。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到实施都是深入研究和活态呈现,美术教育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不仅给孩子们印象深刻,而且对课题组成员也是成长和历练。

(二)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广度融合

首先,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广度融合不是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结合。既考虑到结合点的联系性又要探索结合方式方法的创新性,结合本土资源和可操作性综合决策。譬如课题组指导龙山县美术教师穆永辉上土家族茅古斯的课程,孩子们穿着用稻草编织的茅古斯服饰和头饰,在老师的带领下演绎从巡山、发现猎物、围猎到分享食物的过程。穆老师使用土家族语言,把先民生活、民族语言和本土材料有机结合,女生可以运用草编的方法给自己编辫子,将美育和生活有机结合。教学过程集成了文化性、趣味性、审美性和实用性,这种多维度的拓展就是美育与民族文化的广度融合。可见本土材料丝毫不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乡村学校缺乏工具材料的问题不再是问题,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解题的思维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美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就有了多种途径。

(三)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教育要加强和生活的融合,让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生活开始,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表现美的文化自觉性,避免“身在美中不知美”的现象,即引导学生建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审美观。教学内容和作业安排要接地气,避免概念化和单一化。例如苗族老师吴葵莲身穿自己的苗族服装,以佩戴的银项圈为主题给苗寨小学生上美术课,讲解苗族的迁徙历史、银项圈上图案的寓意,教学生用剪裁和手绘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纸质的银项圈。另一位苗族老师龙林章教苗族小朋友以萝卜为原材料制作各种造型的小动物。凡此种种教学方式都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式,拓展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认知。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项兼备。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就会不断产生新发现和新想法。因此,乡村学校没有专职老师的问题也不再是个问题,辩证的看待问题,劣势也可能转变成优势。

(四)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精神融合

美术教育要上升到文化和精神层面,从精神传承的高度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和独特价值。正如中央美院贺羽老师在2019美育公开课上讲到:“美育我理解它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简写,美育是以美术教育为基础,它是美术教育在整个社会的一种延展和升华。美育指的是中国人在民族精神、在文化心理上的一种建设、一种建构,它是一种审美的培养、一种化育。” 同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代文化间的影响、冲击和融合愈加强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留住文化的基因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土家族山寨惹巴拉村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用树皮制作面具,用竹子制作弓箭,感受古人的团队协作方式和对力量崇拜的回归,从而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清末民初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强调师范生要有吃苦耐劳的“屈就”精神,即“以有限之条件、经济之方法,希具成功之意”,“屈就”不是说人格上的委曲求全,而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尽己所能展开美术教学和活动。 另外,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文化、智慧和审美。例如武陵山片区多山少地,转角楼和吊脚楼建筑多依山傍水,一方面体现了先辈们节约土地的智慧,另一方面形成了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和独特的审美范式。根植民族文化的基因,引导学生从小感受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敬畏心。

三、结语

送教下乡、国培计划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相结合将会从根本上提升武陵山片区的美术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和贯彻核心素养。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需要从多维的视角拓展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新空间。

(注:本文为吉首大学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武陵山片区小学美术教育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8SKB23。)

注释:

①尹少淳,《中国美术报》第18期,2018-08-24。

②中華人民共各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③贺羽,《从素描到美育》,中央美院附中美育公开课,2019-03-09。

④徐琳哲,《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美术教育精神之启示》,沈阳:美术大观,2010-07。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